中秋節的由來
文/劉輝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倍思親!
說著說著,明天就是中秋節了。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賞月,是我國人民一項傳統習俗,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這夜月亮又圓又亮,是合家團聚賞月,慶祝圓滿之意。
據《開元紀事》記載:“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池液池望月。”
到了宋代,中秋節這一天,開封所有酒樓裝扮一新,出售好酒和新鮮水果。豪門達官在自家樓臺亭榭賞月,琴瑟奏鳴,至曉不絕。一般市民,爭上酒樓,先睹月色為快。
到了清代,家家各備宴會,來慶佳節。
中秋節不僅賞月,還有吃月餅習俗。
唐太宗李世民與群臣歡度中秋節時,手持吐蕃商人所獻的圓餅,對著天上月亮,高聲笑道:“應將胡餅邀蟾蜍。”隨即把餅分給大家共食,同慶歡樂。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元末朝廷為了鞏固統治,限十家用一把菜刀,禁止民間私制鐵器,十家供養一個兵丁。這些兵丁胡作非為,百姓恨之入骨,不敢聲張。
江蘇高郵人張士誠暗謀串聯,利用中秋節互贈麥餅的良機,在餅中夾一紙條,相約八月十五之夜同時起義。
從此以后,每到中秋節,就要吃月餅,旨在紀念這次起義。
如今,八月十五吃月餅之風仍盛,而月餅種類繁多,價格也不同,但中秋賞月又預示著多少天下華夏兒女的思鄉、望鄉之情……
作者簡介:劉輝,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游集鎮元寶劉村人,1967年出生,平時喜歡看書,寫作,愿廣交天下文友,詩友,共同學習,一起加油努力!互勉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