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來,請讀“胡說”
胡子宏生命日記(1701)
每一位父親都是家風的傳承者,今天是父親節,談談這些年我做父親的體會
你到村里串游,會見到,很多家庭的影壁墻或者大門上方的牌匾上,都會刻著字,有的是“福”,更多的是“家和萬事興”。
我家大門上方的方磚上刻著三個字:“迎朝旭”。它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我總是覺得,“迎朝旭”非常有詩意,比“家和萬事興”“福臨門”要高出一個層次。
它透出的,是一個家庭的精神面貌,透出一股詩意和文化氣息。不知道是哪位先輩想起的這三個字,讓后輩感到了自豪和舒暢。
家風的傳承,通常不是母親留下來的。母愛留下來的,只是大海航行中的操作細節。舵手是父親,指引方向的是父親。
我的曾祖父是什么學歷,我不曾了解。但是,我祖父弟兄三人,都是讀書人。
我大爺爺曾經就讀于30年代的保定師范,畢業后,心懷實業救國的夙愿,在家里開了油坊,蓋了磚窯。不過,他沒有熬到家族興旺,就在三十幾歲的時候英年早逝。
我小時候,曾經多次在家鄉西北的一座磚窯上玩耍,有老人就告訴我,磚窯當年就是我們家的。
我爺爺曾經就讀于直隸第四師范學校,也就是現在的邢臺學院。我曾經跟邢臺學院的朋友開玩笑說,你算是我爺爺的學孫了。
抗日戰爭爆發后,我爺爺就回到老家參加了青年救國會。接著,他加入八路軍,日寇投降后,又跟著劉鄧大軍南下,做了十來天河南商城縣的縣長,最后犧牲在大別山區。
我爺爺的弟弟,也就是我的三爺,貌似沒有走出家鄉。我爹告訴我,當年,我三爺也是讀過書的,上過類似于縣城中學這個層次的學堂。
祖輩中,我貌似見過三爺,是位胖乎乎的老頭,在“文革”中挨過批斗。他也不算長壽,出殯的時候,棺材上還貼著“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
“耕讀興家”算是我們家的家訓、家風。到了我爹和堂叔這一代,受時代的影響,就沒有讀書人了。
直到1977年,我爹得到了兩個好消息:一是,今后在填寫家庭成分的時候,可以把“地主”改成“農民”;二是,高考制度恢復了,不管什么家庭成分,都可以參加高考了。
我爹出生后不久,我爺爺就隨大軍南下。爺爺犧牲的時候,我爹尚是幼兒。我爹從小就缺少父愛,沒有父愛的傳承,不知道怎么當父親。
這就導致,在我的成長中,我爹一直對我很嚴厲,沒有投以父親才有的慈愛。他只是繼承了祖輩的家風,重視下一代讀書,不抽煙喝酒賭博。
每一個成功的、受孩子尊敬的父親,實際上不僅繼承著自己父親的優點,又在克服自己父親的缺點。我是如此,我的堂哥也是如此。
我曾經跟我的伯父發生爭執。伯父動不動就以“我是你爹”而自居,要求堂哥聽而從之。我就懟他,你從小沒有爹管,你只懂得管教,從來不為孩子著想。
我對我伯父說,你給孩子一點好處或奉獻,就視為對孩子的恩惠,其實,你給孩子添了很多麻煩,如今你已經年邁體衰,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退出歷史舞臺。
我和堂哥一樣,都是汲取了父輩在管教孩子中的不足——除了對孩子的嚴格要求之外,還不知不覺地融入了舐犢之情。我們對待孩子的付出,都是任勞任怨,千辛萬苦。
這個過程很累。這不,我患了癌癥,即將度過5年風險期。我堂哥也是幾十年操勞,心臟剛剛做了搭橋手術。
我不是一個優秀的父親,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做一個合格的、盡職盡責的父親。至少,我自己在對父親這個角色的認知上,不再留下缺憾。
這些年,我做兩個兒子的父親,最大的體會是——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那么,你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你想讓孩子愛上讀書學習,那好,你自己就要愛學習,喜讀書啊。我的兩個兒子,從出生起,耳濡目染的,就是爸爸在寫作,爸爸在學習。
于是,我家倆兒子,雖然各有缺點,但是,沒有很大的問題,譬如,不會打架斗毆,不會惹是生非。
孩子的學習態度,實際上就是父親的學習態度。我寫文章的時候,守著電腦,一坐就是兩三個小時。譬如6月19日上午,我寫這篇文章,就在電腦前,連續坐了4個小時。
我做了表率,孩子學習起來,就會懂得什么才是學習的狀態。真正的學習,其實就是能夠穩穩地、專注地堅持幾個小時。
努力之后,就要隨遇而安。胡小鵠讀高中的時候,我經常鼓勵他做最好的自己。我說,我們大學同學里,我是混得最差的,但是,我一直在努力,我成為最好的自己。
高考前,胡小鵠的成績一度大幅度滑坡,情緒有些波動。我趕到了衡水中學,陪孩子在校外一起吃魚。我再次提到,努力的價值是做最好的自己。
小子面帶不屑地說,爸爸是不是想說你們班你混得最差,你依然在努力;哎呀,放心啊,我知道你怕我壓力大了跳樓;唉,這么說吧,即便你去跳樓,我也不會跳樓。
一句話令我心結大開,我高高興興地說,對對對,想得開就好,今天放開吃吧。
我跟小兒子談心的時候,一直在強調,只要不是生死問題,一切困難都不是問題。我的話往往能夠得到孩子的認同,因為我一直在給孩子做著表率。
我得過乙肝,經過十多年抗爭,最終痊愈。我前妻去世,我含辛茹苦把胡小鵠培養出來,順利入職京城。我得了癌癥,本以為一命嗚呼,結果來了次觸底反彈,繼續扛起來家庭的重擔。
這不,下個月,我就患癌5年,慢慢熬過風險期。老爸忍受困難、砥礪前行的表率,實際上就是孩子成長的標桿。
每一個父親,哪怕是最窩囊的父親,也都懂得給孩子講道理。可是,如果只是懂得講道理,而不給孩子做出身體力行的示范,所謂的道理就不會具有說服力。
我還有一個體會,那就是對孩子要批評,要嚴格,要懲戒,但是,除此之外,老爸必須為此奠定基礎——用十倍的慈愛去呵護孩子。
這些年,我基本上能滿足孩子在生活上、學業上的各類要求,尤其是,孩子在求學期間,我對他們的花費基本上沒有限制。
我從來沒有絮叨過孩子花錢多。實際上,我自己日常不揮霍浪費,孩子也沒有形成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
我一直把卸掉孩子成長中的經濟負擔,視為對自己成長的彌補。我的父母數十年都忍受著家境的困窘。小時候,我曾經看他們把家里的鈔票和國庫券,藏到房間地磚下的瓦罐里。我娘因為心疼每天兩元錢的藥費,曾經嗚嗚地對著我痛哭。
我很欣慰,至少在我的家庭中,除了前妻病逝后的幾年外,一直沒有經受過較為拮據的生活。我給倆兒子在本地都準備了兩套婚房,它們雖然可能派不上用場,但算是父親留給兒子的遺產。
我為孩子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服務,才在對孩子的管教和指導上,顯得理直氣壯。我所禁止的,我都做到了。我所提倡的,我也做到了。
像不許玩手機游戲之類的規矩,是家庭教育的底線,一旦違規,真的要打屁股。
無論是胡小鵠和胡小鴻,都挨過我的掌摑。因為,他們觸及到了家庭教育的底線,這是爸爸不能允許的。道理都講過無數次了,如果依然違背,那就要讓孩子感到,爸爸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對孩子嚴格要求沒有什么錯,關鍵是,你要有數倍的溫暖做鋪墊。有些當爹的,只會耍脾氣,不會做表率;只會打罵吵嚷,不懂得給孩子數倍的父愛,自然孩子不服氣,你的規矩也就形同虛設。
我的第三個體會是,父愛是粗線條的,用不著關愛備至,對孩子的培養實際上就是指明方向后的放養。
我妻子有一個習慣,她必須要千方百計地給孩子做點事兒,才能顯示出自己對孩子的愛。譬如,孩子放假回家,她必須要親自乘坐大巴車去接。
孩子要返校,她必須親自給孩子準備行裝。無論孩子是不是需要,她必須給孩子備齊。
我對孩子的要求是,你要上學,需要什么東西,你自己想好,拉個清單,然后有條不紊地準備。凡是你能做的,我都不會替你做。
像胡小鵠申請留學、買機票、從英國往返、找工作,乃至以后的成家立業,我都不會操心。孩子長大了,自立了,能力都是自己鍛煉出來的。
胡小鴻返校前,我妻子一直在替孩子準備,結果是,緊張到最后一刻,依然會丟三落四。
為什么呢,因為她未必知道孩子的需求,與其自己替孩子忙碌,倒不如孩子自己動手準備。如今,胡小鴻的自理能力、自我規劃能力,遠遠不如哥哥的同期。
現在,我斷了給胡小鵠的給養,他從倫敦返回后,我不干預他的生活,頂多提提建議。如果他不接受,也就聽之任之。
今后,我也希望小兒子能夠有自己的主見,但是因為母愛呵護得太無微不至,小兒子未必能夠那么干脆利落地自立。
身為父親,你對孩子都呵護和舐犢之情,孩子會非常分明地感覺到。有時候,幾句聊天,一個擁抱,一次輕拍肩頭,孩子就會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在乎。
老爸說的某些話,在某些時刻,往往會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有時候,更會瞬間融化開孩子內心的郁結。
今天是父親節,回顧自己做父親的24年,我認為自己是個稱職的,甚至是優秀的父親。我做到了竭盡全力,又能夠隨遇而安。
我好幾次觸底反彈,戰勝了命運的艱難險阻,與此同時,還為孩子做出了優秀的表率,提供了成長中應有的保障。
不管我家胡小鵠和胡小鴻擁有怎樣的人生,至少,他們在成長中,躲開了很多同齡人遇到的某些難題。
不管他們是不是對老爸心懷感恩,等他們成為父親后,就會意識到,自己是踏在父親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