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新課程創新教學設計)高中數學作業三
發 布 者: 銀濤 (發布時間: 2011-8-6 23:05:13)
內容: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新課程更加注重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現實且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促使他們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問題、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高效的課堂成效都與課堂的情境密切相關,創設適當的情境為每節課的成功做好鋪墊極為重要。如何抓住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在每節課堂教學中,達到優質的、高效的課堂成效,請結合您的教學實踐談談您在日常教學中是如何創設情境進行教學的?
提交者: 席兆軍 (提交時間: 2011-8-15 11:54:42)
答題內容:
數學課堂教學細節的實踐與體會
在許多工作、生活和學習中,細節是全局成敗的關鍵。而我們最熟悉的課堂教學其實是由許多教學環節組成的,每個教學環節又是由一些教學細節組成的,一堂課最能體現教學效果的莫過于課堂中那些精彩的細節。
那么如何關注課堂教學細節,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呢?下面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精心預設”,是造就高效課堂的基礎。
在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對每一個細節進行認真的思考:如何創設問題情境,探究活動怎樣進行?該提出哪些問題?面對所提問題,學生會有哪些可能的回答?對學生的回答,應該怎樣評判?對意想不到的情景,應怎樣處理?……只有在備課中注重了這些細節的思考,在課堂上,面對真實的學生的時候,才能用真切的行動在每天的課堂里創造亮點。我認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特別注重以下幾方面的細節預設。
(一)情境創設
情境教學主要是某種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特有的心理氛圍,就是以生動形象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情緒為手段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精心打造細節,創設適當情境,就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精彩的導入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內在動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導入是進入新課題時建立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它有明確要求:時間合理,一般以課前5分鐘為宜;目的明確,明確學習任務和調動學習積極性;富有啟發性,導入的問題情境要求是學生能部分了解又不完全理解的材料,使學生處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狀態。
如,在教學等比數列求和時,我首先給學生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在某個王國里有一位聰明的大臣,他發明了國際象棋,獻給了國王,國王從此迷上了下棋。為了對聰明的大臣表示感謝,國王答應滿足了這個大臣的一個要求。大臣說:“就在這個棋盤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64 格。”“你真傻,就要這么一點米粒?”國王哈哈大笑。大臣說:“我怕您的國庫里沒有這么多的米!”
“同學們,你認為國王的國庫里有這么多米嗎?國王能滿足大臣的要求嗎?答案就在書中。”
話剛說完,學生們便迫不急待地紛紛打開課本閱讀起來,而且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無可否認,正是這樣一個生動有趣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認識興趣,使學生對新知識滿懷強烈的求知欲,從而激起了他們主動參與的熱情。當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他們的主動性也就可以更好的發揮出來了,教師就更容易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
(二)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師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設計提問。課堂提問的設計必須直接指向預設的具體教學目標,使教學的程序緊緊圍繞這個教學目標展開。例如:我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教學時,設置這樣的問題情鏡:某人有10把各不相同的鑰匙,其中有一把能打開房間的門,由于不知道哪一把是這間房門的鑰匙,只好將這些鑰匙一一試開。如果鑰匙可以重復試開,問第一次打開門的概率大,還是第二次打開門的概率大?由于鑰匙可以重復試開,每一次與第一次試開的情況完全相同,概率都是P=1/10. 這樣,巧妙地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思考,不僅理解了等可能事件的概率,還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枯燥的數學教學變得更有活力、有價值、有生命力,課堂為此而精彩。
(三)探究活動
實施新課程實驗以來,教師認識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數學探究活動。但是有的探究活動不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為探究支點,太難則學生無從下手,感覺高不可攀;太簡單,學生覺得沒有探究的價值,不值得思考;在探索過程中,沒有具體的要求、提示和指導,探究方式由學生自己挑,喜歡怎樣就怎樣;致使探究氣氛活躍、探究形式多樣、探究過程無序、沒有任何收獲。數學教學探究活動要提高其實效性,就要求教師首先明確探究活動目標,在具體探究活動中,教師對活動時間的調控、活動空間的構成、活動環節的控制、活動對象的全員參與等進行宏觀協調,這些都需要課前進行精心的預設。要分析數學學習的現實起點,用學生的眼光來審視教學內容,想學生之想,疑學生所疑。對于探索過程中實際遇到的難點,教師在預設過程中要盡可能的多種考慮,主觀上窮盡各種可能,才能在具體的探索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達成教學目標。
(四)課堂練習
學生認識事物總是從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同時,學生的身心發展受到先天和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教師要針對教材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設計的練習不符合學生實際的能力和需要,或太難,或太淺,他們的興趣和情緒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教師要根據不同能力的學生設置不同的練習題,增加練習的層次感,供學生選擇。課堂練習設計可分為A、B、C三個層次,即基礎練習、提高練習和拓展練習。在練習中,要求后進生只做A組和選做B組,中等生必須做A、B組和選做C組,優等生A、B、C組全做。這樣就可以面向全體,各有所得,讓優生能永不滿足地探索研究,讓后進生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信心,使全班同學的智能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和諧發展,從而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
二、“提高作業批改的有效性”是造就高效課堂的根本保障
批改作業是教師的一項常規工作,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提高。它對于指導學生學習,檢查教學效果,調整教學方案,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批改作業是教師迅速準確地得到教學質量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學生得到學習效果信息的主要依據,前提是學生應該按時上交作業。如何更好地通過作業的批改,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揮主體能動性,提高教學質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目前數學作業的批改方法多采用“全批全改”的方式,在初步調查研究后發現這種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1、教師花在批改作業上的時間過多。數學作業天天有,學生天天做,教師天天改。任教數學的教師都深有體會,單單按批一套本子,每班按50人計算,每次要批改50本作業;若每次留5個題,一次要批改250道題,若每本作業平均用時3分鐘,就要花去2個半小時的時間。另外,批改好了就好了,還要訂正又是很大的工作量,更何況有些學校一般至少兩套作業,再加上學校布置的日常工作、備課、上課、平時單元小測驗……教師忙得團團轉。
2、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傳統的作業批改方式,一般忽視了對學生的評價,教師為節約時間常用“√”、“×”等簡單符號,學生由這些符號只能知道哪個題錯了,但不知道錯在哪里,訂正時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有時還得教師再對這些題目進行講解,作業對學生和老師都是一種枯燥的任務。因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便無從談起。
精心設計、布置作業、認真批改作業,能使師生雙方及時接受正確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饋的速度。只有師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達到學生作業和批改作業的目的。以下三種形式值得嘗試:
1、師生共批。教師把一份學生作業在投影上放映出,然后師生共同批改。如一些概念的判斷題,可先讓學生析題后判斷正誤,然后師生共同對某一學生的答案進行批改。在批改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只是引導和參與,允許他們保留意見。
2、組內互批。有些作業可以采用小組互相批改法,即把不同水平的學生安排成前后兩桌,每四人組成一個小組,小組內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況向老師匯報。但教師對小組批改后的作業要進行抽查,對作業中存在的典型問題進行及時講評,同時要注意復批。另外,過一段時間也應調整小組成員,防止作弊。
3、隨堂批改。一些課堂練習作業可當堂完成,采用即時反饋答案、當堂批改的方式。學生在作業時,教師作巡回輔導,巡視中看到學生做對的題目,隨即批閱,但看到錯題時可暫不作批改,只悄悄指出學生的錯誤,讓他們自己訂正。這樣邊巡視邊指點,一般可批三分之一學生的作業。這樣做的效果相當好,對學生來說,既可以讓他們及時知道自己解題的正誤,又可以提高做作業的積極性;對教師來說,既可以及時了解學生作業情況,又可以減少課外批改作業時間。對于一些相對簡單的知識,如計算題,力爭課堂作業在當堂完成,而后由教師公布正確答案,學生自我批改,同時在錯題旁邊用鉛筆做記號,校對完立刻訂正,再讓教師批改。這種方式提高了作業批改效率,縮短了反饋時間,同時有利于教師了解個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
三、“多元評價”是造就高效課堂的動力。
《課標》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進程,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會運用多種方式的評價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做到學會傾聽、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評價。課堂上主要從“主動思考、積極合作、問題的提出與解答、情感與態度”等方面來評價。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閃光點,進行激勵評價,當學生較好地完成任務時,教師要積極鼓勵“你們合作得很成功!”、“你考慮得很周密!”……當學生的思維有創意時,教師可表揚“你的想法真有創見!”、“佩服,老師竟沒想到!”……這樣學生就能在內心深處形成一股強大的心理推動力,在潛意識里產生了向表揚目標努力的追求。當學生遇到困難回答不出時,教師也需激勵“你肯定能行,再動動腦筋!”……在教師真誠的期待中,學生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在不斷的嘗試中獲得成功。既要讓學生踴躍地站起來,更要讓學生體面地坐下,使學生一直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
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造就高效課堂的力量源泉。
“親其師,信其道”, 融洽的師生情感,有助于學生對老師所任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大量事實表明,學生對某一學科感興趣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任課老師。任課老師的為人處事、人格魅力、教學方法、敬業精神、師生關系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數學老師應加強學習,提高修養,改進教法,勇為楷模。在教學活動中與學生民主平等地交流,努力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時激勵,催化學習動機。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選擇恰當的教法外,還應考慮怎樣激勵學生。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我的作法是:多鼓勵,少批評。經常用“我相信你一定能夠……”、“我希望你……”、“經過……,你一定會……”等激勵性語言,以及名言警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等來催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對優生,側重鼓勵其大膽探索。對學困生,及時發現其閃光點,不失時機地加以表揚,讓他們體驗成功,在此基礎上指出其缺點和努力方向,這樣,有助于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樹立信心,催化學習動機。
關注細節,也是追求教學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確化,是教學達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和追求。精彩的教學細節不僅可以使教學過程具體、豐富而充實,而且可以使教學過程充滿詩意和靈動,充滿智慧和創造;精彩的教學細節會給我們以意外和驚喜,會令我們陶醉和享受。讓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有效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需要我們從關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