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談“求詩于書中,得詩于書外”(三)
就文學欣賞來說,“求詩于書中,得詩于書外”,不能不說是這種活動應有的合乎規律的方法。這是因為中國古典文學,在描寫生活、表情達意方面,與我們今天的寫作方式比較起來,有它的難解之處,如果不了解古人寫景狀物,表情達意的方式、方法,就會在了解文字、欣賞文意方面帶來困難。
古人創造作品,特別是詩,往往采用“隱——謎”的手法。比如借物寫影、借景抒情、曲折達意、明褒暗貶等,這其中,都有一個需要了解詩的意蘊中隱與謎的要求。所謂“隱”,就是作家不明確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要讀者(欣賞者)根據文學本身的意義和作品所狀寫的人物、境界、時代背景等等作綜合性的分析,這種分析正需用書本之外的生活(歷史生活和現實生活)作依據,才能了解作品、欣賞作品。
朱光潛在他的舊作《詩論》中,關于《詩與穩》一節中寫道:“劉勰在文心雕龍里以‘隱’與‘謎’并列;解‘隱’為‘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謎’為‘回護其辭,使昏迷也;或體目文字,或圖象品物’。但是他承認‘謎’為魏晉以后‘隱’的化身”。
隱與謎的確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一直存在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在各種文學體裁中均有所表現,不過在詩歌里尤為突出罷了。
例如唐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亦作《閨意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真切而生動地表現了閨房之中新婚夫妻的親愛感情。我們僅僅欣賞這一點,當然也領會到一些詩的意境之美,但沒有解答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詩篇的真實意蘊所在?詩的題目,不是明明寫著“近試上張水部”字樣嗎?要全面地欣賞這首詩,還必須在詩的字面意義之外,了解當時社會風氣和社會生活方面的東西。
第一,魯迅先生在談到唐傳奇之所以興起時說道:“唐以詩文取士,但也看社會上的名聲,所以士子入京應試,也許豫先干謁名公,呈獻詩文,冀其稱譽,這詩文叫做‘行卷’(引者按:又叫“溫卷”見《云麓漫鈔》)詩文既濫,人不欲觀,有的就用傳奇文,來希圖一新耳目,獲得特效了,于是那時的傳奇文,也就和‘敲門磚’很有關系。”
第二,唐時“行卷”之風其所以流行,是受魏晉以來門閥之風的影響。那些肯把自己詩文投獻于名公巨卿的士子,多是出自寒門而又企圖上進的有才無勢之人。例如出身小官僚家庭的白居易和張永部籍本人,也曾干謁過顧況和韓愈,就是明顯的例子。
了解了上述情況后,我們再來讀朱慶余的詩作,情況就比較清楚了。《近試上張水部》之所以“隱”,在于它的“寄外之意”——希望能得到名人的賞識和稱譽。了解這一點,詩的意境也就豁然開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