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美之鑒賞有三層樓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詞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長河中璀璨奪目的明珠,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學習古詩詞,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增強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素養,提高審美能力。
第一層是“初讀理解,感悟情感美”。
初讀理解,首先就是要讀懂。鑒賞一首古詩(詞),第一步就是要能夠讀懂它,讀不懂,鑒賞也就無從談起,所謂“不知有漢,何論魏晉”。在“讀懂”這一步上,至少要達到前人所說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卷二十六)。
在“讀懂”這一步上,應著重把握好兩個“明”字:
1.明字意
古詩詞的語言高度凝練,在鑒賞時不要放過任何一個信息,一字值千金。明字意,就是對每一首古詩(詞),要明了每個字的含義,達到字字落實的地步。有時候,對一首古詩(詞),哪怕是有一個字未理解,也會影響對整首詩(詞)的理解。比如:讀《詩經·周南·卷耳》,倘若對詩中“采采卷耳,不盈頃筐”的“頃筐”弄不明白,就很難理解全詩。“頃筐”,是一種簸箕形狀的淺筐,對其形狀不明了,尚不要緊,但若不知這乃是一種淺筐,就會影響對全詩的理解。此詩寫女子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懷念,她采卷耳,連“頃筐”都采不滿,由此可見她心不在焉,也可見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深。如果,對“頃筐”不能正確理解,我們就很難體察詩中女子對出門在外丈夫的懷念之情,也就不能說是真正讀懂了這首詩。
要關注詩題、作者和注釋。有些詩詞寫得相當含蓄,把握內容時就要充分注意詩題及有關背景。如:“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看詩的內容寫的是新婦早上要上堂拜公婆而精心打扮一番,仍不放心地問新郎自己打扮的如何?看詩題“近試上張水部”我們知道,作者以新婦自比,把張水部(張籍)比作新郎,把主考比作公婆,表現自己考前期待與不安的心情,詩的主旨是向張籍征詢意見。
要關注古詩詞的詩眼。古詩詞的“眼”,往往以一字或一詞的方式出現在詩句上,詩眼決定著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詩眼,有洞悉全詩思想感情及主旨的作用。“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寫出了春花怒放的艷陽景色的氣氛。“綠楊樓外出秋千”的“出”字寫秋千蕩漾在綠柳朱樓、粉墻白壁之間,因春風而倍增迭宕的神情意態。我們大多能找出表現力較強的字詞當詩眼,但不能將此看成是通常的規律。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和“孤鶩”就容易被當成詩眼,這樣就把“樂境”誤認作“哀境”了。準確無誤地確定詩眼,必須從全詩構成的意境中去斟詞酌句。
詩詞要在有限的字數內,表達最豐富的內容,最復雜的感情,“用心之錘,煉句中字”,就成了古詩人的必修課。“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就是明證。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就把春到江南的特點完全展現出來了。關注動詞的錘煉,對于品味詩的豐富內蘊是十分重要的。
要關注古詩詞的語序。古代詩人詞人,為了音韻的和諧,詩句的語序與正常語序不同。例如:“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按正常語序是講不通的,調整為“神游故國,應笑我多情,華發早生”,就暢曉如白話了。鑒賞古詩詞,凡在語句上遇到障礙,試做語序上的調整,當會有峰回路轉之效。
再如,動詞往往是詩意所在,值得品味。如“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蒸”、“撼”具有夸張色彩,寫得很有氣勢。“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驚”用字新穎,增添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2.明典故
明典故,就是對詩詞中所用典故要弄明白。有些詩詞,不用典故,我們閱讀的障礙相對來說要小些;而有些詩詞,運用典故較多,而且運用得頗為巧妙,如果弄不清楚,僅僅從字面上理解,就很難讀懂,或者說,很難正確解讀其內涵。比如,讀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我們弄明白了此詞所用典故,就不難理解其思想內容。詞的上片運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用三國時吳國國主孫權(字仲謀)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業;另一個是用南朝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貧,后來憑借自己的努力而當上東晉將領,并親自率兵北伐,最終推翻了東晉王朝而自立為帝。詞的下片,也運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用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為其年號)事,他想學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誤聽王玄謨之言,派王玄謨率兵草率北伐,結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打得狼狽不堪;另一個是用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廉頗的故實,他曾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后來,趙王以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辛棄疾在此詞中運用這些典故,恰到好處,有助于詞人懷古傷今,表現其收復中原失地的強烈愿望與對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讀此詞,惟有明了其所用典故,才能真正讀懂它,也才能領悟其用典之妙處。
第二層是“研讀品味,鑒賞語言美”。
“研讀品味”即讀透,這是鑒賞古典詩詞的第二步。在這一步上,要達到前人所說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同上)。如何才能讀通透?我以為,至少應做到“四會”。
1.會“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白居易也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云:“又如題畫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寫出登臨憑吊之意;題畫人物,有事實可拈者,必發出知人論世之意。”(《原詩·一瓢詩話·說詩晬語》,)知人論世,用于古典詩詞鑒賞,指要了解詩詞的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創作道路、藝術風格等;了解寫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作者寫作時的心境及同時代其他作者的同類作品等。只有做到知人論世,才能穿越時空,追隨詩人的思想軌跡,領悟詩人想要傾吐的心聲,從而產生審美共鳴。會知人論世,才有可能讀透具體作品。比如,讀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我們了解杜甫其人及此詩的寫作背景,就有助于讀透它。杜甫,具有治國的理想,他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詩中表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其詩,往往與反映社會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因而,有“詩史”之美譽。詩風沉郁頓挫,《春望》,當作于“安史之亂”中,詩人住在安祿山叛軍統治之下的長安城。了解了詩人及此詩的寫作背景后,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感時傷別,連本無情感的花也會“濺淚”,鳥也會“驚心”;為何“家書”如此珍貴,“抵萬金”;為何詩人年僅四十余歲就已成“白頭”,而且“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一切都是“安史之亂”所致。感時傷別,與詩人其他同題材的作品如“三吏”、“三別”等相近,所體現的詩風也是沉郁頓挫。會知人論世,就要多讀詩人的作品,還要盡可能多讀一些史書、筆記、詩話、詞話等,唯其如此。
2.會“沿波討源”
“沿波討源”,語見西晉詩人陸機《文賦》:“或沿波而討源”(張懷瑾著:《文賦譯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在古典詩詞鑒賞上,會“沿波討源”,就是指會根據詩中的線索去探究作品之源乃至作者的師承之源等。如,讀王安石的詞【桂枝香】《金陵懷古》,對其中的“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就不能不沿波討源,了解這是化用唐代詩人杜牧《泊秦淮》的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后庭遺曲,指《玉樹后庭花》曲,系陳后主所作。《隋書·五行志》記載:“禎明初,后主作新歌,詞甚哀怨,令后宮美人習而歌之。其辭曰:‘玉樹后庭花,花開不復久。’時人以為歌讖。此其不久兆也。”于是,《玉樹后庭花》被后人視為亡國之音。王安石在詞中化用杜牧詩句,以古諷今。如何才會“沿波討源”?這就要求鑒賞者多讀作品,最好能從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詩經》、《楚辭》讀起,對其后每個朝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有大致的了解,也可閱讀一些今人所寫的文學史、詩歌史等。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從詩詞的語句中沿波而討源。 3.會挖掘意境
意境,是中國古典詩論中重要美學范疇之一。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意境這個詞,最早見于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格》,與物境、情境并提:“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對意境的內涵作了全面深入解讀的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他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將 “境界”(即意境)分為“有境界”與“無境界”,“造境”與“寫境界”,“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境界的大與小等。有無意境,意境經營得如何,是判斷一首詩(詞)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鑒賞古典詩詞,關鍵要會挖掘其意境。意境,與另一個美學范疇的意象,二者同中有異。相同之處,主要在于二者都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的統一;相異之處,主要在于意境往往就整首作品而言,而意象則是營造一首作品意境的具體構件。不妨看一看南宋“永嘉四靈”之一的翁卷的詩《野望》:
“一天秋色冷清灣,無數峰巒遠近間。自上山來看野水,卻于水底見青山。”
此詩中的意象有:遙遠的天際,冷清的河灣,遠近高低不同的無數山峰,自然的綠水,水中的青山。正是這些意象構成了此詩的意境:山區秋色之壯——天高灣清,層巒疊嶂;秋色之秀——青山映在碧水里,綠水繞著青山轉,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詩人的心情是愉悅的,全無一些詩人筆下的秋天蕭條肅殺之氣。“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姜夔【揚州慢】)借盛開的紅藥,抒發昔盛今衰之情。讀來讓人愁腸百結,回味無窮,有不盡的審美價值。如果能品味詩詞中的景語,對理解詩人的感情是至關重要的。況且情語有時艱澀,可從景語的理解予以通釋。
古詩詞中有許多意象有共通的審美意義,許多意象往往帶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如“月”常常用于表達“思鄉之情感”;“水”、“秋” 往往意味著“愁緒”;“酒”、“柳”、“長亭”常常顯示“惜別”之意;而“蘭”與“君子”、“菊”與“隱士”、“梅”、“蟬”與“高潔之士”、“蓮”與 “戀情”等等,相互之間總是息息相聯的。我們從耳熟能詳的“小橋流水人家”、“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楊柳岸,曉風殘月”等詩句中,不難領會到這種意味。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這里就是對傳統意象“柳”的解說。“柳”與“留”相諧音。所以,“折柳”這首曲子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而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意象是“表意之象”,立象以寫意,使景中含情,情境交融。詩詞總是以有限的語言、精妙的意象,傳達出無限的情狀、意蘊,圍繞詩詞的意象,結合生活經歷、體驗,通過聯想,便能體味詩詞“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之美。古人講“立象以盡意”,就是借助客觀存在的物象,表達主觀情感,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意象成為詩人內心世界與客觀存在溝通的橋梁,是人類主體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普遍規律的具象顯現,也是詩人表達情志的具象載體。所以,只要抓住了意象,就能抓住詩詞的內蘊。掌握了這些規律,對理解古詩詞思想內容很有幫助。
意象色彩有冷暖,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一般來說,暖色調常常代表熱情向上,積極樂觀,充滿活力;冷色調往往表示冷漠低沉,消極頹廢,孤寂凄涼。例如, 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一首優美的寫景詩。詩中描繪了深秋季節山行時所見到的楓林晚景。寫秋景的詩歷來悲涼,可是,詩人筆下的秋景卻充滿了生機,真可謂是秋天里的春天。“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這句詩成為千百年來人們廣為傳誦的名句。
4.會比勘異同
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在鑒賞古典詩詞時,會就同題目或同題材的作品加以比較,辨別其異同,品評其高下,這對讀透作品是極為有利的。可進行思想與藝術性的全方位的比較,也可著重就詩詞的主旨、意象、章法、技巧、風格等其間一兩個要素加以比較,說明其特點,道盡其妙處。如比較唐代詩人
李端《鳴箏》:“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柳中庸《聽箏》:“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與白居易《夜箏》:“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這三首同題材的詩(詩題也基本相同),都寫聽箏,但其著眼點都不在表現彈箏者精湛的技藝,也不在描繪箏樂的內容,而是“聽箏之意不在箏”,在借聽箏以寫人,在這方面,三首詩又各取所需,各有側重。李端的詩著重摹寫彈箏者的神態而見其愛意;柳中庸的詩著重描寫詩人聽箏的感受,并以此抒寫自己的離情別恨;白居易的詩則主要表現詩中主人公“別有深情一萬重”。在寫法上,三首詩也明顯有別。李端的詩主要是巧妙用典,以一生動的細節表情達意,具有詩趣;柳中庸的詩主要采用新穎貼切的比喻,將以形喻箏聲,與以聲(杜鵑之啼聲)喻箏聲結合起來,將表達箏之“悲怨聲”與詩人之“離別恨”結合起來,化無形為有形,具有詩韻;白居易的詩則主要運用“空白”的技法,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具有詩魂。通過比較,我們便能讀透這些作品。
第三層是“誦讀拓展,體驗創造美”。
“誦讀拓展”即讀化,這是鑒賞古典詩詞的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這一步上,鑒賞者要在前兩步的基礎上有一個質的飛躍,達到前人所說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境界(同上)。也就是說,對一首詩(詞)的解讀,也不僅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與其意境的挖掘等層面上,而是對作品能爛熟于心,將作品的意境化為鑒賞者心中的境界,并能以其獨特的角度、別具一格的語言創造性地表現出來,其突出表現在于完成對鑒賞文章的撰寫。鑒賞文章是鑒賞成果的外在表現,沒有這一步,鑒賞過程是不完整的,而且不能說是成功的。如何撰寫古典詩詞鑒賞文章?我以為,這沒有也不應該有一定的固定模式。不過,有三點可以強調:
1.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就是要少說空話,少說廢話,做到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切不可像現在有些人寫小說那樣,本來只夠寫短篇的素材,硬要拉成中篇甚至是長篇。我覺得,只要將自己讀詩詞的最深刻最有個性的體會寫出來就行了,沒有必要面面俱到,更沒有必要去硬做大文章。
2.靈活多樣
靈活多樣,就是在寫作鑒賞文章時不要一個模式,而應根據不同的作品采取不同的寫作方式。就詩詞的篇幅而言,一般來說,對長詩可以采用論文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對短的詩詞則適宜采用隨筆、對話體等。就探討詩詞的內容與形式而言,鑒賞文可以多角度下筆,也可以就其中一兩點加以賞析。一句話,不要墨守成規,而要靈活多樣。
3.語如詩美
詩詞是美的藝術,其語言是美的語言。作為對美的藝術的詩詞的鑒賞,鑒賞文章也應像詩詞語言一樣美,不能將鑒賞文章寫得枯燥無味,了無詩趣。如陳師道的《十七日觀潮》(之三)的鑒賞文章,是這樣寫的:
“漫漫平沙走白虹”,寫錢塘江潮像白虹似的朝著寬闊平坦的江岸奔騰而來。詩人以奔騰的白虹比喻江潮掀起的沖天巨浪,這至少有三妙。虹是雨后天空出現的彩色圓弧,詩人以之喻江潮,突出其水急浪高,此一妙也;虹有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種顏色,而詩人卻偏偏以“白虹”來作比,舍虹之原色,而取其氣勢,此二妙也;虹本來是靜止的,詩人卻將它寫成動態的,用以比喻奔騰的潮水,新穎別致,此三妙也。
“瑤臺失手玉杯空”這句,以傳說中居住在瑤臺里的神仙失手倒空了玉杯里的瓊漿比喻波浪翻滾、洶涌奔騰的江潮,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不敢說上述文字有多美,但至少可以說不是枯燥乏味的。
總而言之,完成了初讀理解,感悟情感美→研讀品味,鑒賞語言美→誦讀拓展,體驗創造美三步曲,也就完成了對具體詩詞作品的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