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是在新經銷主辦的“FMCG2019·中國快消品大會”上,羅輯思維營銷顧問小馬宋的發言演講內容,經整理發布,以饗讀者。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很小的話題,怎么從顧客視角看問題。因為我們做商業,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考,從顧客的角度看問題。
大家請看圖:這個爸爸給了他一個小玩具,然后他們說這個孩子特別喜歡,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孩子看到的是什么?這個孩子看到的是圖右邊這個視角,我們覺得這個孩子看到了大象、豬還有其他的,但是其實他看到的是這個,這個就是品牌的視角和顧客視角的不同。
好,我們做一個小游戲,拿手指在額頭上寫一個“7”。
是不是兩種寫法?如果自己看的是7,說明你在用自我的視角看它,這樣的人一般是企業的領導。企業領導是極其容易陷入自我視角的,這是普遍現象,因為只要你有了這個地位,你一定會陷入。站在生理學角度叫什么呢?權利帶來的腦損傷。
就是當你一旦有權利,你會破壞你腦部的鏡像神經元,研究發現只要當了老板,一般鏡像神經元會減少,所以會他越來越多的自我視角。如果你寫的別人看到的“7”,那恭喜你,你是在用另外一個人的角度看問題。
今天很簡單,因為沒有系統化的理論,跟大家分享十個概念。
孕婦效應
第一個概念叫孕婦效應,什么叫孕婦效應呢?很多人都懷過孕或者家里有人懷過孕,你有沒有發現,當你懷孕的時候,或者當你家里有人懷孕的時候,你會發現周圍很多人都是孕婦。
我媳婦懷孕的時候,我在地鐵上看到的都是孕婦,為什么呢?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效應,也叫做觀察者偏差,我們總會覺得和自己一樣的人特別多。
在你做營銷、做產品設計、做廣告的時候就會特別突出。你會忘記顧客很多東西是不懂的。所以我一個朋友說過一句話,不管一件事兒有多火,在中國總有一億人不知道。我跟高中同學說我是羅輯思維的顧問,其實他們笑笑,他們所有人不知道羅輯思維,沒有一個人聽說過,我們覺得羅輯思維還挺火的,所以這叫觀察者偏差,我們覺得跟自己相同的人特別多。很多人說喝咖啡的人特別多,其實我們中國人喝咖啡的人特別少,如果你在喝咖啡,你就會覺得和你一樣的人多了。
知識的陷阱
第二個知識的陷阱。這是我一個好朋友李叫獸提出來的,你在描述一件事情或者你傳達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擁有的知識越多,越容易寫得不明白,因為你就會把背景知識忽略了。
我之前一個客戶,洋河夢之藍。我完全搞不懂醬香型和濃香型,我也不知道清香型什么意思,但是對很多喝酒的人來說,這不是基礎知識嗎?喝酒的人會覺得這樣的知識大家都應該知道,但其實不是的,所以說你知道得越多,其實是你最大的拖累。
我們看很多工程師寫汽車的文案,你會發現我們基本看不懂,我不是特別關注車的人,大部分汽車廣告我是看不懂的,但是他會告訴你什么發動機,什么ABS全不懂,都不知道。這個叫做知識的陷阱。
這里有一個經典的案例,微軟在發布很早的一版Windows,有一個操作指南,叫做按任意鍵繼續,結果客服被打爆了,他們都問任意鍵在哪里?哪一個是任意鍵?所以后來微軟工程師,他們早年,他們開發的機子用的是最好的電腦,所以他們覺得自己的Windows跑得特別流暢,到后來微軟要求所有開發工程師用普通人用的機器來開發,讓你真是的跑跑,看看是不是你的Windows是跑得流暢的。
我們做過一個品牌,七分甜,它的老板跟我爭論,楊枝甘露必須要有芒果,然后我就不知道,我問了北京所有的同事,都不知道楊枝甘露必須有芒果,他們都不知道。
后來我和廣州遇見小面的創始人講過這個事兒,他說為什么遇見小面做重慶小面,我們可以比重慶人做得好,因為我們創始人不是重慶人。大家知道很多的地方口味,是不會被全國人民接受的,你說特別正宗,因為你從小養成的口味偏好而已,不是說湖北人的正宗就一定需要讓山東人接受的,所以重慶小面在廣州能做好就是因為它不是重慶人。
他不知道小面里面一定要放什么,只是做的普通人喜歡吃就好了,我們不看重正宗,我們看重的是普通人覺得好吃就好了,所以重慶火鍋為什么走不出來,因為重慶火鍋太油膩了。雖然他們看不起海底撈,那人家也比你大,就因為你有強大的知識蒙蔽了你的雙眼。
跟一個00后聊李寧,說原來李寧現在這么潮了嗎?00后就說李寧一直是這么潮的品牌啊。這就是知識的陷阱,因為我們是從90年代就穿李寧了,他是2000年以后才接觸李寧的,我們還有一些客戶做代餐、低碳水、低糖的飲料,它一直說低碳水,很多顧客一直不知道低碳水的。
自我主義
第三,自我主義。我們特別自戀,會導致沒有從顧客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是我前兩天北京南站看到的一句廣告語,品牌啟迪,價值彼岸,這個品牌是什么呢?迪岸傳媒,寫了一個廣告語,看起來特別好,兩句話把自己的品牌嵌入里面了,可是我發現沒有人關心,你把自己品牌拆開,放在廣告語里面,就是說我們太自戀了。
我們現在桌子上擺的水都是圓形的,大家想一下,圓形的包裝這個logo應該印幾個面?你不能保證理貨員在任何時候理貨會讓你logo朝外,那你為什么不印兩個面或者三個面,把logo都印上去呢,這也是一個問題。
地龍效應
第四,地龍效應。這是我聽可口可樂營銷經理講的,怎么提升飲料的銷售額提升一倍?他說很簡單,把你的大瓶裝可樂擺在地下。那這帶來什么好處呢?
第一、大瓶特別沉,你要是擺在上面顧客拿不動。
第二、擺在地上面,增加了一排貨架。
第三、大瓶裝有手提的,顧客只要順著走,可以順手提走。
第四、你看起來很隨意擺在地上,你會讓顧客覺得這很便宜,地攤貨。
從眾心理
第五從眾心理,這是各位了解最多的心理學效應,當15%的朋友開始喝這種飲料的時候,他有動力買一瓶試試,所有的東西是一樣的,當15%朋友圈的人轉發了這個文章,你就會有動力去看,即使你對標題沒興趣。
所以在推廣費用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集中在一個市場壓倒性投入。這個市場占15%的時候,其他的85%就會從眾。
我認為廣告在現在仍然有效,雖然我們關注社交媒體和效果營銷,精準投放,大家要明白精準投放是永遠不會發生的,你總是靜默成交,你賣了一億還是沒有人知道你。我認為精準投放很好,沒有錢可以這么投,但是我認為廣告就是稀缺浪費的,就應該讓更多人知道你。
砥礪偏見
第六,砥礪偏見。買方便面滿500元送價值15元的泡面碗,大家是不是覺得我在侮辱你的智商?買方便面滿500元,加1元送價值15元的泡面碗,這個叫做砥礪偏見。前面那個500換15,現在是1塊錢換15,是不是占了15倍的便宜,這叫砥礪偏見。
左位效應
第七,左位效應,這是我們非常多的人知道的效應,為什么總是標9.99,錘子手機開始定價3000塊錢,結果就比2999的難賣,標0.99和1塊錢,轉化率一個是5.22%,一個是2.39%。
但是8.8和8.79沒有意義,因為我們看重的是左邊的數有沒有變化,9.9和10是有變化的,現在左邊這個數是沒有變化的。
接近目標
第八,接近目標。我們為了讓消費者更愿意干這件事,我們要把它的目標縮短,如果你培訓他去跑馬拉松,先別讓他跑馬拉松,看著40公里眼暈,讓他先跑10公里。
比如說顧客買一瓶飲料,你告訴他集齊八個瓶蓋,免費換一瓶,他下次可能還買,但是積極性并不高。然后你們換一個說法,顧客買一瓶飲料先給他兩個瓶蓋,告訴他集齊十個瓶蓋,免費換一瓶,他已經完成了20%,他會努力完成下面的七個瓶蓋。這個叫做讓他更加接近目標,其實是一樣的。
單獨評估和聯合評估
第九,單獨評估和聯合評估,這個概念分享一下。什么叫單獨評估、聯合評估呢?比如淘寶和羅輯思維就是一個叫做聯合評估,一個叫做單獨評估,淘寶購物是搜索式購物,它叫做聯合評估,因為這里面有太多東西,我需要跟很多的商品對比,但是羅輯思維商城只有一個,今天只推羅輯思維的貓頭鷹胸針,對不起就只有一個,所以叫單獨評估。
超市購物叫做聯合評估,我是買聯合利華還是買寶潔,公眾號賣的東西里面只有一個,你買不買?這個叫單獨評估。
聯合評估和單獨評估面臨的問題感覺是不一樣的,聯合評估的時候,比如淘寶,是很理性的,要對比價格,看評論。
但是一個公眾號推文是很感性的,因為它并沒有想著購物,突然來了推文,看下去,他是感性的,當他面臨著聯合評估的時候,特別注重性價比。當他面臨推文的時候,他特別關注附加價值,它有非常多的不同。這就是一個是推薦式購物,一個是搜索式購物的區別。
社交貨幣
第十,社交貨幣。什么叫做社交貨幣呢?有一本《瘋傳》里面講了社交貨幣的幾個元素,為什么我們有一篇推文別人愿意轉,為什么我們有的文章不愿意轉?為什么我們有的產品別人愿意拍照?為什么有的產品別人不愿意拍照?
這就是因為你沒有給他創造一個社交貨幣,他之所以拍照是因為他需要用這個照片來進行社交。他今天看了網絡小說,不會曬到朋友圈的,他今天看了一本經濟學原理,會曬朋友圈,因為這樣顯得他逼格比較高,但他其實90%的時間是看小說的。
所以我們要為他創造社交貨幣,第一種社交貨幣叫提供談資。
這是我們一個客戶,叫熊貓不走蛋糕,我們怎么提供談資呢?我們用一個熊貓人來送貨,他會給你唱歌、跳舞,然后你要不要拍照?這個叫做提供談資,因為如果只是送來一個生日蛋糕,生日蛋糕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切蛋糕才會拍照,那時候品牌logo已經沒有了,我們用熊貓人送貨,我們把最大的logo放頭上,讓你拍照,我給你唱歌、跳舞,這是提供了談資,有意思的事情,他愿意發朋友圈。
比如大白兔,這個也叫提供談資,大白兔的口紅、唇膏是因為他遇到了跟認知里面不太一樣的事兒,這也叫談資。
第二表達觀點。你提供一個觀點,符合它的觀點,才會轉發。比如你寫一個文章黑心的資本家,天天讓我們加班,這種文章誰會發?員工會發,你們寫了不努力工作的員工就應該在廁所里面哭,這時候誰會轉發?老板會轉發。比如江小白很多文案是幫你表達了觀點,這個東西我是認可的,我才愿意轉發。
第三種曬優越感,這是我剛才說過的,為什么我們要跟勞斯萊斯合影,不會跟吉利合影的。比如淘寶總支出,我每年買淘寶的東西并不多,可能幾千塊錢所以我從來沒有曬過,但是超過十萬肯定會曬的,這是淘寶給你提供曬優越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