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工業芯片存在“卡脖子”現象,農業芯片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出品|每日財報 作者|劉陽 2020年12月18日,備受關注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予以高度關注,在2021年要抓好的八項重點任務中,提出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并提出“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高層今年第一次提及糧食安全,自改革開放之后,國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絕大多數地區的人們早就擺脫了挨餓的困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強調糧食安全并非杞人憂天,而是當下需要我們引起重視的問題,那么這背后究竟隱藏了什么信息呢? 1 今年注定是動蕩的一年,不只是疫情對于全球經濟形成了巨大的沖擊,病蟲害多發以及眾多因素的疊加使得全球一度陷入糧食危機的悲觀氛圍。在此背景下,很多糧食出口國在一季度甚至限制糧食出口。 2020年3月24日,越南政府發布一份聲明,3月28日之前將不再簽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各種大米產品禁止以任何形式出口,政府要檢測國內大米供應是否能夠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傳播期間的需求。3月28日,埃及貿易和工業部長內文·賈梅決定,自3月28日起未來3個月內停止各種豆類產品的出口。 這也是繼糧食主要出口國越南、哈薩克斯坦之后,又一國家宣布禁止糧食出口了。除此之外,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哈薩克斯坦禁止出口小麥、糖、土豆和胡蘿卜,塞爾維亞已經停止了其葵花籽油和其他部分農產品的出口。國內的糧食危機傳言也一度甚囂塵上,很多人紛紛跑到超市里搶購,當時我們就曾撰文明確表示不會出現糧食危機,后來權威部門也出來辟謠,這才平息。 現在《每日財報》依然還是這樣的觀點,對于當下的中國來說,短期內不存在出現糧食危機的風險,原因也很簡單。往年的數據表明,正常年份我國每年都會有6億多噸的糧食產量,其中每年消耗掉約4億多噸,剩下約2億噸作為儲備糧。2020年12月1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0年的全國糧食產量數據,今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949萬噸,還是一個豐收之年。另一方面,中國的主糧主要是自我供給,根本不怎么依賴進口。根據《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19年,中國的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的自給率達到98.75%。 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中國的大豆特別依賴進口,2019年的進口依存度達到82.93%,其中巴西和阿根廷是我國大豆主要進口國,2019年我國從巴西、阿根廷進口大豆分別為5767.29、880.26萬噸,占國內大豆總消費量比重為55.62%、8.49%。從目前庫存情況來看,我國大豆、豆粕庫存均處于相對低位,短期若兩國限制大豆出口,或將導致國內大豆、豆粕價格大幅波動。 可能大家不知道的一點是,目前國家糧價和美元是深度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期間,美元和黃金掛鉤,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后,美國為了維持美元的強勢地位,將美元與糧食和石油掛鉤。 也就是說,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操控國際糧價,另一方面,如果大量的美元流動性沖進糧食期貨市場,那么糧價勢必會被抬高。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聯儲印錢救市,大量的美元就進入期貨市場將糧價推升,因此造成了大量糧食進口國因無法承擔高價格而出現饑荒的情況。2020年美聯儲又大肆印錢,外界也曾一度擔心國際糧價失控,讀懂了這些,可能大家就會理解了為什么今年高層頻繁提及糧食安全的問題。 除此之外,國內的農業種植也在往不好的方向發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很多土地被荒廢甚至種上了樹,而根源則是農業的低收益與農村勞動力的流失,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央始終強調堅守18億畝土地紅線,18億除以14億差不多就是一人一畝三分地,符合我們的傳統。 2 經過上文的介紹可能大家已經看清楚了,對于中國來說,目前糧食在產量上是足夠的,糧食安全的主要問題是種子問題。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是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農業生產資料。數據顯示,過去100年,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有60%來源于種子技術,因此種子也被稱為“農業芯片”。 事實上,不只是工業芯片存在“卡脖子”現象,農業芯片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種子貿易協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種子進口量6.60萬噸,進口額4.35億美元,進出口赤字約為2.24億美元。業內專業人士表示,目前發達國家已經把大量種子功能基因注冊申請專利,如果將來中國需要提高農作物的某方面性能,就需要購買國外的知識產權,而如果國外拒絕出售,那么就會出現“卡脖子”的問題。 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一樣,國家會在一定程度上扶持具備研發創新和技術突破能力的頭部種企,而這些企業將會迎來新的發展機會。 作為中國種子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豐樂種業被譽為“中國種業第一股”,也是中國產銷量最大的“兩系”雜交水稻種子公司和西瓜種子公司,而農發種業則是國內小麥種子的絕對龍頭,也是國內唯一涉及高粱種子業務的種企。公司及所屬部分控股子公司自主培育或與他方共同培育的9個玉米新品種、6個水稻新品種已經第四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六次主任委員會會議審定通過。 相比之下,隆平高科的涉獵范圍和品種數量要更多一些,此次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共審定通過了574個稻品種、802個玉米品種、26個棉花品種及48個大豆品種,隆平高科及下屬子公司此次獲批的水稻新品種占所有新獲批水稻品種的23%、獲批玉米新品種占此次所有獲批玉米新品種的6.5%、獲批棉花品種占所有獲批新棉花品種的3.8%。 針對此次中央經濟會議的內容,天風證券認為轉基因技術儲備豐富、轉基因性狀研發領先、品種競爭力強勁的公司有能力把握種業技術變革機會,依靠優質品種獲得更多市場份額。事實上,盡管外界議論紛紛,但轉基因技術有助于提升糧食單產并在產量、抗性等方面要顯著優于普通雜交種是客觀事實。近兩年,國家在轉基因方面逐漸放開,并先后公示轉基因植物品種命名名單,未來這一進程很可能還要加速。 《每日財報》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登海種業和大北農是國內在轉基因領域較為領先的企業。2019年登海種業的兩例轉基因玉米性狀獲得安全證書,大北農的轉基因大豆獲得了阿根廷的種植許可,并在2020年獲得了中國的進口許可。優質的雜交種和優良的性狀是轉基因商業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兩大條件,而登海種業的品種不僅豐富而且質量高。2020年登海種業的國審玉米品種數量達到22個,公司的“登海 605”和“登海 618”在2019年的測產產量分別達到1097和936公斤每畝,遠高于美國玉米703公斤的平均畝均產量。研發投入是登海種業實現技術突破的保障,2019年,公司研發費用7841萬元,僅次于隆平高科的1.63億元,公司研發投入占比達到9.53%,在同行業中遙遙領先。 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破解種業“卡脖子”問題也已經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種種因素導致國內種企的發展狀況并不理想。和國際巨頭相差甚遠,未來在政策的加碼和市場的推動下,具有研發實力的頭部企業有機會借自主可控之機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