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科技指數中的成分股是能代表中國新成長模式的核心資產。 撰文/楊悅 出品/每日財報 過去半個月,首批7只恒生科技指數ETF均已發行,其中6只產品已經上市。 無論從規模還是上市后的日均成交量、日均成交額等指標來看,華夏恒指科技(代碼:513180,以下簡稱恒指科技)在上市6只ETF中均排名首位,成為目前市場上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的恒生科技指數ETF基金。 這沿襲了華夏基金一直以來在ETF基金方面的領先優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華夏基金共有6只ETF產品布局港股市場,合計規模達229.85億元,無論是產品規模還是產品數量均位列全市場第一。 恒指科技(代碼:513180)是一只專注于港股科技板塊投資機會的ETF產品,其追蹤恒生科技指數。 該只基金發行首日便備受市場關注,據媒體報道,截止5月12日中午,恒指科技(代碼:513180)銷量便預計在5億元至6億元,已超對手。晚間銷售渠道的最新數據顯示,恒指科技(代碼:513180)規模已達14億元。根據5月18日披露的最新數據,恒指科技(代碼:513180)規模為14.56億元,在首批6只恒生科技ETF中規模最大。 對于上市后的ETF基金而言,規模越大則意味著流動性越好。 據悉,恒指科技(代碼:513180)已于5月25日上市交易。WIND數據顯示,自上市首日至6月4日收盤,該只ETF的成交額高達37.85億元,日均成交額為4.2億元,這些指標在6只已上市的恒生科技ETF中均位列榜首,足以表明該只基金的強流動性。 從區間回報來看,恒指科技(代碼:513180)成立以來至6月4日收盤,回報約為1.11%,其中最高漲幅3.39%,在6只同類基金中也名列前茅。 值得關注的是,恒指科技(代碼:513180)由老將徐猛掌舵,其已有17年證券從業經驗,現任規模最大的港股ETF——恒生ETF、恒生互聯網ETF、H股50ETF等產品的基金經理,擁有豐富的港股ETF產品管理經驗。 恒指科技(代碼:513180)追蹤的恒生科技指數是由30家最大的與科技主題高度相關的香港上市公司組成,該指數于2020年7月27日發布。 這一指數發布的大背景或可沿溯至2018年,當時,港交所修改主板上市規則,鼓勵科技創新型公司來港上市,包括允許符合條件的尚未盈利或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允許同股不同權的新興及創新行業公司來港上市、允許符合資格的中資及國際公司在港二次上市等。 2018年以來,融資額超百億港元的十余家港股新上市公司中,阿里巴巴、快手、美團、京東、小米和網易6家科技互聯網龍頭上市融資額占比超50%。進入2021年,汽車之家、百度、B站相繼在香港二次上市,這也使得港股科技“含量”越來越高。 具體來看,恒生科技指數前十大成分股分別為阿里巴巴-SW、小米集團-W、美團-W、騰訊控股、快手-W、舜宇光學科技、京東健康、京東集團-SW、中芯國際以及阿里健康,可以說,都是各個細分領域的頭部公司。
從指數權重的市值分布來看,恒生科技指數的成分股平均市值達6022億港元,總市值大于1000億港元的大盤股權重占比80.8%,市值500億港元以下成分股合計權重不足5%。
徐猛表示,由于科技行業通常具備技術密集和研發投入較高的屬性,大市值的行業龍頭通常具有較強的技術壁壘和規模優勢,有望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強者恒強”。
作為港股的第三旗艦指數,恒生科技指數的進攻性已展露無疑,在科技牛市中超額收益顯著。Wind數據顯示,從2020年年初至今年6月1日收盤,恒生科技指數上漲了76.16%,分別大幅跑贏恒生指數和滬深300指數72個、46個百分點。
不過,牛年春節以來,港股市場表現不佳,恒生科技指數自2月18日到6月1日收盤已大幅下跌24.12%,指數是否已砸出洼地?投資者此時借助恒生科技ETF入場是否是較好的選擇?
中信證券研報觀點認為,國內外流動性寬松仍將持續,通脹高點將在5月發生,通脹交易趨于緩和,反壟斷調查靴子落地,隨著股價的大幅調整,港股科技公司的配置性價比凸顯,到5月中旬,恒生科技指數市盈率已位于歷史均值附近水平。長期來看,行業基本面仍保持穩健。
中金也在一份研報中指出,恒生科技指數成分股是代表中國新經濟的核心資產和龍頭,因此具有長期的增長潛力和投資價值。恒生科技指數成分股2020年總研發支出約2036億元人民幣,約占總收入的6.4%,較2019年上升18%。研發支出可以支撐長期盈利增長,因此,從結構性的趨勢來看,恒生科技指數中的成分股是能代表中國新成長模式的核心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