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大爆炸的移動互聯網時代
已成立12年的小一大書悅讀會
每日精選五色高分好書
提供豐富優質精神食糧
世界是一本書,共享閱讀之悅
一場令整個美國震驚和沉默的真實故事 | 第2423期
豆瓣評分8.5分,139人評價
「內容簡介」
“科倫拜恩槍擊案”中13名師生被槍殺,24人受傷。隨后,持槍者埃里克·哈里斯和迪倫·克萊伯德飲彈自殺。在案發后的20年里,迪倫的母親蘇珊一直生活在難以言喻的哀傷和痛苦中。她深愛的、精心養育的兒子做出了如此慘絕人寰的事情,而作為母親,她居然對兒子的不對勁兒毫無察覺。她錯過了哪些本可以察覺的征兆?她本可以采取什么行動來避免悲劇的發生?案件發生后的每一天,蘇珊都在苦苦追尋著這些問題的答案。
書中,她毫不掩飾、開誠布公地記錄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接受這不可思議的現實的。她將自己的日記、迪倫留下的錄像和文字,以及無數與精神方面專家的面談資料整理后,和盤托出,呈現于世。她希望個人的頓悟和詮釋能夠幫助更多的家庭在孩子遇到困境時予以識別和及時干預。
「著者介紹」
蘇珊·克萊伯德,是“科倫拜恩槍擊案”中迪倫·克萊伯德的母親。事發后的數年里,她仔細反省了家庭生活的細枝末節,試圖理解精神健康障礙與暴力行為之間的交叉聯系。她沒有被哀傷打垮,相反,逐步成為了一名推動者,全力投入到推進精神健康意識和疾病干預活動中去,并且成效卓著。本書的全部收益都捐獻給了專注精神健康議題研究的慈善機構和組織。
「原文節摘」
1.槍擊案之后的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關于迪倫總是要證明給自己和其他人看,他已經能夠控制自己了。這是自孩童時代就有的一種天性。他幼時,我們為此自豪。如今,我在想,那股傲氣是否走向了歧途。因為后來發現在他生命的最后那段時間,他確實需要幫助,卻不知道向何處求救。
2.自殺的念頭是一種疾病,是失常的征兆。大多數自殺事件根本不是一時興起——不是一瞬間的決定。大部分的死亡是人與扭曲的思想意識長期掙扎的結果。自殺者往往是再也無法忍受痛苦了。即便她/他其實不想去死,也知道只有死亡能夠終結一切痛苦。
3.當談到大腦健康問題時,許多孩子是軟弱無助的,正如一百年前的兒童面對傳染病。太多情況下,正如我們的案例,他們的脆弱和敏感被忽視了。一個孩子會被什么情景激怒,或是會影響他們的快樂感和潛力,這些情況都可能讓人迷惑,令人心碎。如果我們對這些漏洞缺乏辨識能力,將會付出更多、更可怕的代價。這些代價將不僅僅是諸如科倫拜恩、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紐敦、查爾斯頓等校園悲劇背后的傷亡數字,更有無數悲劇在悄無聲息地上演,緩慢地吞噬著我們的同事、朋友和親人的家庭生活的日日夜夜。
「悅讀者薦」
讀完這本書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兩類相互矛盾的情緒同時在我心中呈現:踏實和擔心。
之所以會感到踏實,是因為我從書中學到了太多太多:關于性格養成,關于人際關系,關于成長環境,關于學校管理,關于交友,關于反思,關于痛苦,關于悲憫,關于自我救贖,關于與世界和解……
它們,有的給我力量,有的促我警醒,有的讓我震撼,從這個意義上說,它絕不僅僅是一位母親的反思,更是一本如何處理各種關系、如何從絕望中看到希望的教科書。莫名的,我希望某一天,能有機會在讀書會的現場分享它。
之所以會感到擔心,則是因為聯想到了自己和親友:我和我們也都有身處青春期的孩子,本書作者蘇珊所忽略的她兒子在長達兩年時間里由于抑郁癥而表現出的各種行為、情緒異常的細節,我能拍著胸脯說我肯定沒忽略過嗎?
我們對孩子的愛,是真正的懂得嗎?還是自以為是的無所不能?我們對這個內心忐忑、壓力滿滿的小孩真的有那么了解嗎?……每一個疑問,都帶著滿滿的不確定,進而演變成擔心。
或許,我應該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蘇珊,是1999年4月20日美國科倫拜恩校園槍擊案的槍手之一的母親,她的兒子迪倫和他的好朋友埃里克共同策劃并實施了美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校園槍擊案:他們殺害了12名學生和1名教師,致傷24人,隨后兩人自殺。
這本書,是一位普通又勇敢的母親的反思,從慘案發生的一剎那起,她原本充滿陽光的人生頃刻間進入徹底的黑暗,那黑暗帶來的令人窒息的絕望,似乎預示著永遠。淚水、懊悔、心碎,似乎都沒有任何用處,她在慘案發生后得了恐慌癥,第二年又罹患乳腺癌……很多很多次,她和老公都希望“還不如把我也殺了”,死亡是簡單的,而活著,太過艱難。
拋開蘇珊在書中描述的大量的對迪倫的思念、回憶和心疼不談,只摘取其中最能給我以啟迪的內容,并對其評論一二吧——
啟示一:天使型的孩子在青春期時更容易經歷情緒困擾或精神障礙。
在書中,蘇珊梳理了兒子迪倫的成長經歷,小時候,迪倫一直是一個“天使型”的孩子:自我要求高,始終表現謙和,彬彬有禮,對人禮貌,處處壓抑自己的感受,很少反抗或提出不同的意見,努力證明給人看,“我是一個符合大家期待的完美孩子”。爸爸媽媽都認為養育迪倫的難度比養育哥哥低很多。
這一類孩子的共同點是:成績卓著,身上有很多閃光點,但同時,由于擔心破壞自己的完美形象,他們會深深隱藏自己的痛苦,越是親密的人,越有可能最后一個知道。這樣的性格特質,更容易在青春期引發抑郁、焦慮或精神障礙。
所以,要特別留意和當心那個看起來特別乖巧、特別聽話、特別好養、特別順從的孩子,他的內心也許正在經歷如沸騰火山般的痛苦,而你作為家長卻毫不知情。
啟示二:青少年抑郁或其他情緒障礙遠比想象中高發,且抑郁癥的表現與成年人不同。
書中有這么一段話:按照美國疾控中心披露的數據,自殺在10~14歲人群中是第三大死亡原因,其次是15~34歲的人群。因此,在美國,除去事故和謀殺,任何手段都沒有自殺導致死亡的年輕人多。2013年曾有一項研究,調查了6500名青少年,結果顯示每8名青少年中就有1個有自殺的念頭,每25名青少年中就有1位曾經自殺未遂,但其中只有一半人接受了治療。
青少年特別是男孩,會更傾向于沉默寡言,暴躁易怒,自我批評,沮喪,不明原因的疼痛,發牢騷,睡眠紊亂,胡攪蠻纏,這些都是他們患抑郁癥后的表現。作為父母,如果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就很容易錯失幫助孩子擺脫抑郁的最佳時機。
啟示三:留意一個十幾歲孩子的伙伴關系是極其重要的。
依然引用書中的一段話:2001年,一份針對青少年校園槍手的研究報告總結了兩個發現:一是,在研究涉及的34名青少年槍手中,25%是結對行動的,這一點與單獨行動的成人暴力有顯著不同。二是,這些結對子的孩子當中,通常是一個患有精神疾病,另一個屬于聽從型,依賴性強,情緒抑郁。
而蘇珊的兒子迪倫恰巧就是那個聽從型、情緒抑郁的孩子,他習慣于跟在哥哥后面做選擇,習慣于壓抑自己的感受,聽從父母的引導。這種依從型、依賴型的孩子,在同伴關系中也容易成為其他強勢同伴的跟隨者。
可以作為佐證的是,在校園槍擊案現場,迪倫有四次沒有開槍,而這四次都是在埃里克跟他分開時做出的。這足以表明埃里克給迪倫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在這樣的同伴壓力脅迫下,迪倫才跟隨他進行了這場殺戮。性格偏弱、依從性強的孩子,在同伴群體中感受到的壓力更大,更容易因為脅迫而做出不恰當的舉動。
因此,留意一個十幾歲孩子的伙伴關系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需要投入的關注度,應該遠遠超過關注孩子的學習。蘇珊在書中遺憾地說,她留意到了孩子的伙伴,但只是更關心伙伴對迪倫學習的影響,而沒有去深入了解他們對什么話題感興趣,他們的精神領域到底在進行怎樣的交流。在這一點上,是特別需要我們引以為戒的。
啟示四:有效避免校園欺凌,家庭的日常關注不可或缺。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校園欺凌的表現形式,絕不僅僅是肢體沖突,目前更多的是表現為言語欺凌,關系欺凌(如有意排擠、邊緣化),以及網絡欺凌等。
青春期是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過渡期,他們非常愿意跟同伴有深度交往,但在交往過程中,有時難免存在傷害。不論是欺凌的一方,還是被欺凌的一方,都會因為“欺凌”而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父母能做的,就是保持細致敏感的觀察,采用恰當的溝通模式,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密切關注孩子的同伴交往情況,關注孩子的行為舉止、睡眠、食欲、情緒是否存在異常,這應當成為青春期家長的一項常規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幫助青春期孩子構建良好的價值體系和暢通的溝通渠道,才可能在他們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有針對性地施以援手。
啟示五:面對巨大的災難,只有勇敢面對,才有機會療愈。
蘇珊經歷的情感創痛是巨大的、不可想象的,但她面對巨大創傷的想法和行為,可以為我們所借鑒。
她在日記里寫道:“我止不住地痛哭,眼淚像自來水一樣不斷流出來,從那以后,我決定與所有情緒共存亡,我逐漸意識到,試圖回避或逆轉哀傷的情緒,是毫無用處的,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活下來,并且在未來的歲月里,竭盡所能地了解、理解未知的一切。”
是的,所有令我們傷心欲絕、撕心裂肺的情緒,只有面對,而不是逃避,才能讓我們有機會恢復元氣,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起點。
她選擇書寫作為輔助她面對一切黑暗的心靈之光,并最終寫成了我們看到的這本書,正是由于她敢于往深層挖掘最真實的感受,書寫才幫她緩解了痛苦,這本身就是一個療愈的過程。她的自我療愈,也將惠及更多的孩子與家庭。
啟示六:父母對子女,僅有愛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信任。
蘇珊認為她和丈夫盡到了作為父母的所有責任,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兒子長大,在慘劇發生之前,她一直認為孩子跟自己的關系非常親密,無話不談。所以,她始終無法明白,孩子為什么要對他們隱瞞。
令人異常痛心的是,在兒子舉起槍支之前,他已經得了兩年的抑郁癥,而父母毫無察覺,這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父母足夠盡責、親子關系融洽的表現。
在親子溝通里,最重要的一點是保有足夠的“好奇心”,在從孩子那里得知更多的信息之前,不要著急下結論。當你發現孩子有了問題行為時,往往是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先去尋找孩子內心的動機,這要比先對他進行道德評判重要得多,否則孩子就會閉緊他的內心,你們之間的溝通大門也就隨之關閉了。而且,你并不能聽到那一聲“砰”的提示音。
不記得在哪本書上看到過,衡量一次好的親子對話的重要指標,是在整個談話過程中,由孩子主導的談話內容占比能否達到60%以上。如果達不到這個比例,那很大可能就是家長在自說自話,還自以為親子互動良好。
迪倫的爸爸媽媽都是對自身很有道德要求、對行為舉止有規范、強調熱心助人的、負責任的父母。他們完全不能理解為什么最終養出一個視他人生命如草芥的孩子?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這個特別困擾我的問題,在蘇珊的書里并沒有給出答案。讀完這本書后,我又認真看了她在TED的演講《我的孩子是校園槍手》,也讀了很多書評,其中有一種詮釋是比較能說服我的——
想把自身的道德和價值觀傳遞給孩子,需要一個關鍵詞——“信任”。
它包含了兩層意思:
一是情感上的信任。當一個孩子的情緒感受都能夠被父母看見、理解、接納、懂得,在他出現問題行為的時候,父母先處理孩子的感受,再去跟孩子討論是非對錯,而不是用相反的步驟,孩子才能最終確立對父母情感上的信任,才能放心地在遇到困難或挫折時,第一時間向父母尋求幫助。有親密的親子關系和溫暖安全的情感做基礎,才有可能實現價值觀的傳遞。
二是能力上的信任。在這本書里,當迪倫跟小伙伴發生沖突時,媽媽總是教導他要寬容禮讓,要從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在媽媽的道德范疇中,這樣的價值觀當然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對于孩子,這樣的指導完全無法解決他在學校中遇到的困境。因此媽媽的建議在兒子看來是完全無效的,慢慢的,他也不再信任媽媽的其他建議,最終發展成在媽媽面前隱藏一切。
當家長在社會中行事的方式無法獲得孩子的欽佩和尊重時,家長告訴孩子再正確的思想和道德規范,也沒有辦法真正傳遞給他。因為,價值觀的傳遞,需要情感上的信任,更需要對家長整體價值和能力的信任。換句話說,如果你真的想從價值觀層面影響到你的孩子,你需要活成他敬重、欽佩、仰慕的人。
寫完以上六點啟示,我感覺到了某種寬慰與放松,的確,這樣的書寫對我來說就是一種自我釋放與救贖。的確,天底下每一位父母都不希望極端事件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我們希望Ta平安喜樂,但,僅有良好的愿望是遠遠不夠的,僅有愛也是完全不夠的。
通過這個讓人心碎的故事,我們了解到,如果我們能夠主動去了解、去學習如何與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溝通、相處,很多悲劇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如果通過讀一本書,我們可以提前避開雷區,提前繞過大坑,又何樂而不為呢?
最后的最后,想起蘇珊說過的那句話:“如果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前,你問我對父母偷看孩子日記的評價,我肯定堅決反對。但自從迪倫離開了我們,我寧愿背棄這種觀念,從日記里更多地了解他,幫助他,或許,他就不會離開。”瞧,當生命與某一條原則發生背離時,我們才明白孰輕孰重,只是,此時,一切都為時已晚。五色圖書,五彩人生,周一藍色學習日快樂!
悅讀者:藍心 編輯:粒粒絨 頭圖:JOE 審校:GG.Gar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