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如何改變你的大腦 | 第1685期
今日豆瓣評分7.6分,2469人評論
由誰寫:尼古拉斯·卡爾,著名科技作家。出版有《淺薄》、《IT不再重要》、《要緊嗎?》等著作,在《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英國《衛報》、《連線》雜志及其他報刊上經常發表文章。
1.互聯網發出各種刺激性雜音,既造成了有意識思維的短路,也造成了潛意識思維的短路,因而既阻礙我們進行深入思考,也阻礙我們進行創造性思考。
3.我們的工具“增強”了人體的哪個部分,哪個部分最終就會“麻木”。盡管機械鐘給我們帶來了極大地好處,但是它也讓我們遠離了時間的自然流逝。智力工具增強的同時也麻痹了我們自然能力中最本質、最人性化的部分——用于推理、領悟、記憶和情感的能力。
你周圍的低頭族有沒有越來越多?
你是不是其中一員?
你每天的手機使用時長有多少?
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你有沒有被深刻改變?
在盡情享受互聯網海量資訊的過程中,你的專注力、閱讀力和思考力都還好嗎?
《淺薄》曾經入圍2011年普利策獎非虛構作品的最終決選。
普利策官方給出的評語是:“這是一部發人深省的作品,深入探索了互聯網對人造成的生理影響、對人類文明傳承延續的影響,把技術含量很高的研究成果用通俗明了的方式呈現在普羅大眾面前?!?/span>
今天我們通過三個問題分享這本書。
第一個問題:如何理解“淺薄”一詞?
書里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互聯網悖論:互聯網吸引我們的注意力,目的卻是為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它用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內容,調動我們的多種感官參與其中,結果是讓我們的閱讀變得更淺、更快、更浮躁。我們的大腦比古人的大腦更適應多任務處理,卻更加三心二意。當微信、QQ、短信、電話、郵件、網頁信息輪番轟炸的時候,我們的處理能力確實比從前有了明顯的提升。
但是這樣分散了我們的精力,頻繁打斷我們的思路。會讓那些只有在專注狀態下才能想出來的創造性想法和解決方案離我們越來越遠。有人以為,專注地苦思冥想卻想不出來的時候,先處理其他任務,可以換一換腦子,把問題放到潛意識里面去思考,說不定過后就會有靈感迸發出來了。
但是互聯網鼓勵的是接連不斷的精力分散,一次又一次的走神,和暫時性的分神完全不同。
互聯網世界中各種刺激你的雜音,不僅會造成你的有意識思維中斷,也就是專注的思考過程被打斷,同時還會讓潛意識思維短路,以至于沒法進行任何深入思考,大腦成了一個簡單的信號處理器,看見什么就接收什么,沒法做出復雜的信息處理。這就是作者所說的“淺薄”一詞的真正含義。
第二個問題:互聯網內容是否都會讓人變得淺薄?
作者非?;\統地抨擊了互聯網這個整體,好像所有的互聯網內容都會讓人變得淺薄。站在我們今天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角度去看,這樣的觀點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
就好像說一把菜刀,你既可以用它來殺人,也可以用它來切菜。
但這和你自己的決定有關,而不是菜刀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我們要如何避免“淺薄”?
對于整個人類文明而言,作者用八個字概括了淺薄的影響:記憶外包,文明消亡。把記憶的任務外包給互聯網,會危及我們人類的共同記憶和文化傳承。我們不僅有個人記憶,還共同構建了支撐著整個文明的集體記憶,集體記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每一代人個人記憶的總體變化而變化。
那對個人來說,應該如何做呢?
避免這種命運的唯一途徑就是我們要有足夠的自我意識和無畏膽識,拒絕把我們精神活動和智力追求中最“人性化”的工作,尤其是“需要智慧”的任務委派給計算機。保持人類頭腦中的這些核心競爭力,才不會被互聯網控制或取代。五色閱讀,五彩人生,愿你可以有效掌控自己,周一藍色學習日快樂!
悅讀者:一串
編輯:MM豆
審校: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