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清楚用土地、地產賺錢是相對回報周期短,回報最高的事情,但也正是因為這個“誰都知道”,所以這并不是什么不能見光的事情。對于那些以文旅項目為題材想要拿地的企業來說,不用對“拿地”這一盡人皆知的目的遮遮掩掩,相反,應該光明正大地給出足夠的理由,讓各個審批職能部門看到批準之后所能夠給地區建設發展所帶來的價值。
從市場層面可以知道的結果是:每一個文旅項目都希望盡快拿到土地,都希望自己的項目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得到政府及各個職能部門的首肯,所以他們一直在為自己的項目找到并包裝足夠的題材,并一直試圖讓這些題材能支撐起自己對于土地的立項要求。
在這樣的時候,不知道這些文旅項目的負責人有沒有想到過,如果能以更平和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項目策劃,能夠真的以“文旅”作為主題、主體而不是切入點——會給項目整體帶來怎樣的生機與變化呢?
如果只是一個純粹的住宅開發項目,那么這也就是一個純粹的建設型的項目,只要按照圖紙把房子蓋好,其他的一切都不是那么重要。但是文旅項目并不是像住宅開發那樣簡單,即便是說“文旅地產”這四個字,“文旅”也是排在“地產”前面的。
“文旅”的邏輯是什么,就是要通過文化、旅游等主題等概念,為地區的長久發展做好鋪墊及準備工作,通過對文化、旅游項目、品牌的打造,讓地區可以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對目標人口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并可以把這種吸引力轉化為實際的消費。地區的消費增加了,必然刺激局部各個方面的發展,地產業也會隨之而水漲船高。
很多地區都有過賣地給地產商的階段,那么現在為什么不這么做了呢?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地區的發展雖然要以建設為基礎,但是沒有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的建設已經越來越落伍了。說文旅項目也好,文旅地產也好,只有把發展的理念、方法、步驟放在第一位,才能夠更有理由去爭取自己的土地目標。
換一種“絕對化”的模式來思考問題,如果一個“文旅項目”通過文旅內容已經能獲得每年十幾億的利潤了,那么這個項目還用費盡心力地去考慮“如何依靠拿地賣方去賺錢嗎”?做不到,可能是因為自身的能力不夠,但是絕對不應當輕易去否定“文旅項目本身獲利”的可能性。
在幾乎所有的“文旅項目”都在幻想著靠“文旅主題”去置換土地的時候,如果有一個項目可以不依靠住宅開發獲利,那么這個項目會不會得到更多更好的扶持政策呢?或者說,這個項目是不是可以把置換來的土地轉手賣掉從而獲得足夠充裕的資金以便于開發自己的“文旅”呢?
大家都想掙錢,而且大家都想掙快錢,但是當競爭到了“紅海階段”的時候,如果作為產業的后進者,還在采取著和先驅們同樣的策略與模式,是不是還一定可以成功呢?讓文旅項目依靠文旅內容來賺錢,這或許是一個相對漫長些的過程,但這卻是一個很最起碼的正確的思考方向。如果“文旅產業”的規劃者們只懂得靠地產掙錢,那么“文旅產業”到底是什么?這些從業者們到底又在從事著哪個行業的工作呢?
地區的管理者在乎的是整個地區的未來發展,文旅產業的從業者們是不是在開始一切之前,也換位思考一下,你的文旅項目,到底能夠給地區帶來哪些長久發展呢?如果你所設計的模型都是合理且切實可行并且能夠保持持續增長的,那么就算你的目的是獲得土地,要求也不算不合理吧。
人類在思考的時候,總是會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主觀的意識形態之中,會在階段時間內出現認知上的盲點,認為自己所想到的就是“最好的”!這種思想在一些個別情況下會讓事情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但是如果是在策劃一個文旅項目的時候呢?
如果不是真的帶著“只靠文旅項目”也能賺錢的想法,你憑什么覺得自己的策劃方案就是最佳的呢?是主觀地盲目自信,還是比較過決策者案頭那無數個和你做著同樣美夢的競爭對手呢?這個世界上有不少人會做傻事,但是真正的傻子卻不多。當人們把別人當作傻子的時候,往往真正犯傻的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