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07——草書釋讀1
又要回顧一下課程進度,一開始我做了這張表,七級草書課程分為兩大部分,首先你寫的字要符合草法,解決對不對的問題。然后要體現技法,解決好不好的問題。現在我們講到哪里了呢?首先講「認識草書」,花了四堂課講基本概念。接著講「草法規則」,兩堂課。今天開始第三單元,總標題是「草書釋讀」,這是識字課程,幫大家認識草字,并解釋其中的疑難。
「草書釋讀」這單元會講大批草字,我先解釋一下這部分的課程設計,此外,還有幾點一開始需要提醒各位注意。
一 「草書釋讀」的幾點注意
1.1草字和草書
為什么這單元叫「草書釋讀」,不叫「草字釋讀」呢?以前我提到過,從文字學角度分析一個字的結構,這是字體;而書法家對字體進行加工,屬于書體。「草字」概念很廣,草寫的字都可以包括在內,第二課我舉過居延漢簡上的「馬」字,這些都是民間草寫,但不是我要分析的草字。我要解釋的是經過書法家整理的那些規范草寫,如皇象《急就章》、索靖《月儀帖》、王羲之《十七帖》、智永《千字文》、孫過庭《書譜》等等,這些帖中的草字。歷史上官方沒有公布過草字標準寫法,只有依照經典書法作品為標準,跟現代白話文標準一樣。
同一個書法家寫同一個字,也會不一樣,如王羲之寫「馬」字,我找出
幾個,字形有些區別,照哪一個寫好?還有個別字受拓本質量影響,看不清楚細節。這五個字都出自王羲之,哪一個是基本的呢?如果我們跟早期章草如皇象《急就章》寫法去比較,就容易明白王羲之第一個寫法是標準,其余四個是標準寫法的變化。王羲之寫草書變化很多,但他心中必然有一個基本寫法,正因為有了標準,然后就可以加以變化。對于初學者來說,知其標準,明其所變,二者都很重要,所以一個字,既要解釋草字所以來,也要解釋草字所以變。這樣,我標題用「草書釋讀」,不僅僅是「草字釋讀」。
1.2部首和筆勢
歷史上大多數整理草字的書,都是按部首來排列,這就容易引起一個誤會,以為草字也可以歸入部首。當你學草書的時候,要時刻記得真書以點畫為形質,正因為有點畫,才會有部首。而草書以使轉為形質,使轉產生了筆勢。使轉第一步是「解散隸法」,「損復為單」粗書之,這樣做當然會破壞原來的部首。正、草是兩個系統,字形組織法不一樣,歷史上那些研究草字的書依部首為序,講明白一點,其實是按照草字所對應的真書某字來排列,并不是說草書本身有部首,部首不適用于草書。
舉個例子,這是什么字?這是草書「甚」,用了一千多年了。真書「甚」九畫,屬于「甘」部,這草書「甚」寫起來很簡單,一個曲鉤勢移位,王羲之《十七帖》用奮筆勢移位,它們能歸入「甘」部嗎?顯然不能。那能不能歸入其他部首呢?也不行。這種想法本身是概念錯誤,忘記了「解散隸法」、組織使轉是另一個系統。
有些人試過給草字歸部首,如「東」字,這字來自太陽和樹木的位置關系,有一個系列,太陽在樹下那位置,是「杳」,表示昏暗;太陽升到樹木一半位置是「東」,表示方向;太陽升過樹梢,這是「杲」,表示明亮。所以這三個字都屬于木部,很合理。《說文》解釋「東」字說「日」在「木」中,現在有些新的解釋,我在六級課程十五課中講過,無論怎樣,一個字總要有一種合理的解釋。
「東」字草化,「木」不變,「日」用一橫替代,結果不行,這樣跟「未」「末」混起來了,解決的方法就是移位,兩橫寫作奮筆勢移位,然后下面加一個顧盼勢,這就解決了問題。歷史上這個草書「東」,是手寫體,不屬于正體部首的。簡體字直接采用了草書「東」的寫法,就遇到了部首歸屬問題,想來想去,最后把它歸入「一」部,因為第一筆是橫。我不知道現在語言老師如何向孩子解釋,太陽和樹木關系沒有了,漢字六書系統就亂了。所以我以下課程,不采取草字對應真書歸部首的方法,只強調草字本身的使轉和筆勢。
1.3草書和簡體字
有些人說,簡體字采用了不少草字,所以他們寫草書作品,直接用簡化漢字。這里我提醒各位,事情沒有這樣簡單,有些簡體字跟草字一樣,如剛才講的「東」字,但有些簡體字只是跟草字相似,并非草字。
如「為」字,原來無論章草、還是今草使轉一樣,整個字取一個飛帶勢,第一筆是橫,而
簡體字第一筆是點,跟草法不同。簡體這個「為」字來之于古代戲本,那時都用手抄,你查《宋元以來俗字譜·古今雜劇》可以見到這個字。這是民間俗寫,主要手法是簡省,書寫者不懂組織筆勢,反而破壞使轉,這字算什么勢呢?所以說,有些簡體字只是像草字,并不是真正的草字。
又如「書」字的簡體,很容易誤會這是草字。其實章草「書」,第二橫收筆向上,然后加點,而今草第二橫收筆向下,是不加點的。簡體字第二橫是向下轉的,而上面又加一點,這跟草書相比,只好說有那么一點相似而已。對于學簡體字出身的朋友,學草書時要注意分別。
1.4草書源頭
還有一點要注意,很多人誤會草書來之于真書,或者出之于隸書,實際情況很復雜,大篆、小篆、六國古文、隸書,都可能是草字的來源,或者說對草字的結構有影響。現在查找數據比從前方便多了,一個字窮其根本,可以大大加深我們對草書的理解。
九
舉個簡單的例子,譬如說「九」字,你看這王羲之的今草「九」,僅用一個鳳翅勢,查查隸書,寫法沒什么兩樣,金文如《散氏盤》也這樣寫,似乎沒什么問題。但金文「九」常見寫法是盤曲的,跟甲骨文接近。請注意這種寫法「九」字的第一撇,開頭是彎的,隸書如《乙瑛碑》「九」,保留了第一撇這個彎頭。章草兩個最經典的作品皇象《急就章》、索靖《月儀帖》,其中的「九」都保留了這個彎頭。所以整個左邊這些字,不是源頭,源頭是右邊這些,當時有繁簡兩種寫法,左邊只是右邊的省簡,小篆是甲骨文、金文之省,今草是章草之省。這樣一來,對于「九」字的認識就深入了很多。
二 教材問題
學草書究竟用什么教材好,可說是五花八門。 市面上有很多書,我選主要的講。
2.1選用名帖
于右任先生說:「隋唐以來,學草者率從《千文》學起。」寫過《千字文》的書法家很多,但智永《真草千字文》是代表,于先生后來編《標準草書》,內容也是《千字文》。啟功先生說:「我因為不認識草書,連帶著有些行書也不認得,于是發憤臨習《閣帖》。」《閣帖》就是《淳化閣帖》,其中偽帖不少,所以要能鑒別,初學者不大容易分別。還有不少前輩用王羲之《十七帖》,選這一本作為入門。幾十年前《十七帖》好拓本難得,現在都出版了。問題是,這些模板都沒有講解草字結構,也就像以前小孩子讀四書五經,靠死記硬背。時間長了,慢慢熟了,效果還是有的。
于右任作品
于右任先生說:「余中年學草,每日一字,兩三年間,可以執筆。」《千字文》是一千字,那就需要一千天,三年左右。如果遇到陌生的字,《千字文》中沒有,還要去查字典,這是很普遍的情況,如果不掌握方法,一千字不大夠用的。
2.2背誦歌訣
大約宋朝起,開始有人編草書歌訣,古本已不可見,明代楊慎的《升庵外集》說:「《草訣百韻歌》乃宋人編成,以示初學者,托名王羲之。近有一庸中書取以刻石,而一巨公序之,信以為然。」當時有個人從京師到云南,千里迢迢當寶貝拿給楊慎看。楊慎跟他開玩笑說:「杜甫有《詩學大成》,孔子有《四書活套》,你要是都收集到,這就配成三絕了。」那人說:「孔子怎么會有《四書活套》?」楊慎說:「王羲之豈有《草書百韻》!」這書根本是偽造的。現在網上《草訣百韻歌》滿天飛,說什么背歌訣可以快速入門,楊慎寫得明明白白,「偽物易售,信貨難市也」,這是騙錢的東西。
明·韓道亨
這書多次修訂,明朝有一位韓道亨抄寫了一遍,留至今天,給我們看見明朝《草訣百韻歌》的樣子。這位韓道亨不大懂草書,蘇州博物館藏有他一張作品,其中如「夜」「浮」「瓊」「春」等字,都不是規范的草書。《草訣百韻歌》同樣如此,有人捉出不規范的草字一大堆,所以后來有不少著作,專門給《百韻歌》改錯糾正。
六手宜為稟
這歌訣很多地方是瞎湊,譬如這一句「六手宜為稟」,「稟」這字兩個讀音,Lin3或者Bing3.《草訣歌》教人,上面寫一個「六」,下面寫一個「手」,上下一加,就是草書「稟」字。我們來看看皇象的寫法,如果不清楚可看高二適先生墨跡。「稟」頭上一點一橫,草書取瞑人勢,中間「回」兩個口,用三點,然后下面寫一個「禾」,寫「示」是俗寫。這就是草書「稟」,哪里是「六」加「手」呢?
七紅即是袁
《草訣歌》下一句,「七紅即是袁」,意思是「七」字加「紅」字,上下一拚就是「袁」字。傳為王羲之《度德量力帖》有章草「袁」,而今草《袁生帖》,摹本在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國內有多種刻本,「袁」字很清晰。「袁」字草化的關鍵,是中間「口」用一橫替代,而最后兩筆撇捺,用一點替代,這樣就組成了一個群鵲勢。至于上面的「土」,橫豎橫也可以,豎橫橫也可以,無非就是直線組成的奮筆勢或豎筆勢。說什么「七」加「紅」是「袁」,這能當教材嗎?
王世鏜《稾訣集字》
民國期間,王世鏜先生對于《草訣百韻歌》作了大幅修改,寫成《稾訣集字》一書,刻石現在漢中博物館。「稾」指草書,「稾訣」就是草訣。這書一是所有正文用字,都采用古代經典作品,每字注明出處,不是自己寫,
他自己只寫小楷說明,這就令人信服。二是內容修改或刪去原來不合理的句子,如原來第一句「草圣最為難,龍蛇競筆端」,改為「稾法最為難,使轉異毫端」,強調草法關鍵是使轉。這就高明多了,于右任看見大為贊嘆,把他請到南京。但總體上來說,用歌訣來學草書,受體裁的限制,不是近路,而是遠路。
2.3編制草書符號
一九三一年,于右任先生成立「草書社」,第二年改為「標準草書社」,集合同志整理草字,其結果產生了一篇《千字文》,還有一套草書符號。在《標準草書釋例》中,明白地說:「標準草書所謂符號,亦即部首。」也就是說,他們發現真書部首不適用于草書,那就另外制定草書部首,稱之為草書符號。
標準草書符號
現在很多講草書的著作,往往編有草字符號,這是從于右任先生開始的,他不僅僅找出符號,而且還規定了這些符號的用法和位置。如「月」字符,有左旁月字符和右旁月字符之分,「武」字符也是這樣,「日」字符則有上下之別。就精細程度而言,于的草書符號相當領先,但越精細,規則就越多,記憶起來也就越不容易。
《標準草書》沒有用古代現成的筆勢名稱,而是另起新名詞「某字符」,
這一點我覺得很可惜。譬如「人字符」包括單人旁和雙人旁,其實就是筆勢中的立人勢和迭烏勢,現成的。「手字符」這個提手旁,可以歸入戈法。「子字符」是我們熟悉的飛帶勢,等等,茲不詳述。
于先生的標準草書《千字文》,就是用這些符號來組字的。所以標準草書《千字文》上的草字,和智永《千字文》不同。標準草書是給一般人日常使用的,也就是實用的,盡量取其簡單、易寫,和智永相比,差別很大,有很多新的寫法,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學習一套新制定的符號,所花的時間,跟學傳統筆勢差不多。
2.4《急就章》的分類法
古代學草書,唯一正式教材就是《急就章》,這是給小學生用的課本,內容按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分類。一開始是100個姓名,這跟后來的《百家姓》不同,《百家姓》只有姓,《急就章》是連姓帶名,接著還有400多常用器物,100多種植物名稱,60個人體名稱,70多種疾病名稱和藥材,以及法理、政治方面的名詞,都是身邊的事物。所以《急就章》中的草字,就是當時人生活中的常用字。
皇象《急就章》
有些類別,譬如說「禽鳥」,那些字都有「鳥」旁,家用器具中的陶器,都有「瓦」旁,金屬器具,都有「金」字旁,屬于同一個部首。所以《急就
章》說是按照類別,實際上跟部首有交叉關系。可惜漢朝人身邊許多物品,現在都不用了,這些字慢慢變成了死字,不知怎樣讀,也不懂它意思。今天我們去臨習《急就章》,就遇到很大的問題。
數字
有些跟生活有密切關系的類別,譬如數字,《急就章》中沒有專列一類。如果按照部首講數字,一到十,分在六個部首;而《急就章》數字分散在各章節中,也覺零碎。就我的教學經驗,數字最好是集中一次講,效果最好。也就是說,《急就章》還少一些類別。
后面課程開始講草字,我采納《急就章》的思路,按照社會生活常見的事物分類。大類是天地人,以人為先。大類下再分小類,如「人」這個大類,再分身身體器官、姓氏、社會關系等小類。注意這些類別中的字,只講常用字,而最要緊的是,用使轉和筆勢去加以說明,并且指出這個字的來源,以及變化,這是以往草書歌訣、符號,都沒有做的。《急就章》時代還沒有今草,現在講草書應予補入。這一來工程很大,我寫了很多年都沒有殺青,影片中只能擇要講解,下一堂開始。
謝謝。
本節要點:
· 學草書的幾點注意。
· 哪一個草書教材比較好?
· 講草書應該講清楚使轉和筆勢。
復習思考:
· 請依照標準草書《千字文》寫一下這八個字,和智永對照,哪些地方改動了?
·
《草訣百韻歌》有一句「非作渾如化」,研究一下這句話什么意思,有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