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一舉殲滅了王離率領的二十萬長城軍團,而后又降服了章邯的二十萬秦軍,給予大秦帝國致命一擊。此戰奠定了項羽在反秦聯盟中的地位,這也是項羽在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由于史書對巨鹿之戰描述不多,所以也留有頗多疑惑,千百年來人們一直爭論不休,其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章邯當時為何不去支援王離?
巨鹿之戰時秦軍的布局是王離率軍圍困巨鹿,章邯軍則是駐扎在巨鹿南方,為王離軍修筑甬道運糧。兩支軍團形成犄角之勢,打援兼顧。項羽如果想戰勝秦軍解巨鹿之圍只有一個辦法,速戰速決,集中力量消滅其中一支秦軍。
項羽派遣英布和柴武帶領兩萬人馬先行渡河,突襲甬道,大勝。這場戰斗的勝利讓項羽知道了秦軍布局的弱點——甬道虛弱。隨后在英布和柴武地掩護下,項羽率領楚軍主力渡過漳水,破釜沉舟,只攜帶三天口糧。項羽知道,自己兵力劣勢,如果不能激發將士們的求生欲,不能速戰速決消滅秦軍,留給自己的只有戰敗的下場。
不得不佩服項羽的膽魄,章邯與王離包圍巨鹿城,使用圍點打援的戰術,擺明了就是趁諸侯軍進攻時前后夾擊。但是項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決定利用兩軍犄角之間的空隙,來一場刀尖上的舞蹈。所以巨鹿之戰項羽的戰略只有一個字,就是“快”,快到秦軍沒有時間部署,快到秦軍來不及配合,快到等秦軍反應過來時已經全軍覆沒。
項羽首先率領主力進攻甬道,章邯以為又是諸侯軍在搞破壞,玩斷糧游戲,沒有部署陣型就帶兵支援,殊不知孤注一擲的項羽正在守株待兔,勝負可想而知。章邯遭遇大敗,準備休整后再戰,項羽等的就是這個時機。在擊退章邯后,項羽立即馬不停蹄攻打王離,王離軍倉促迎戰,而項羽則親自帶兵直攻秦軍帥帳,各諸侯軍看到形勢有利,也紛紛加入,痛打落水狗,與巨鹿城內的趙軍里應外合,全殲王離軍。
從巨鹿之戰的過程看,我認為章邯并不消極,他自始至終都在配合王離,并與項羽正面交鋒。
其實章邯被誤會沒有參加巨鹿決戰,是因為駐軍地點存在歧義。據《史記·張耳陳馀列傳》記載,章邯蕩平邯鄲后“軍巨鹿南棘原,筑甬道屬河”。所以有一種觀點認為章邯軍駐扎在棘原,而棘原與巨鹿之間隔著邯鄲,前往支援的可能性很低。但是我認為“軍巨鹿南棘原”說的是兩個地點,即一部駐扎棘原,負責糧食運輸;一部駐扎巨鹿城南,負責修筑甬道。也正因為章邯駐扎兩點——棘原、巨鹿南,阻擋了整個東南向的敵人,項羽才會 “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這里并不排除章邯半渡而擊,只是被英布和柴武阻擋,所以最終沒能截擊項羽,章邯被項羽擊敗后退守棘原,項羽和諸侯軍趁此機會一擁而上圍殲王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