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做的事情,有人會完完全全支持你嗎?
如果你失敗了,會有人安慰你“再試試看”嗎?
可能有,但不一定多。
更多時候,我們被人輕而易舉“宣判”:
“你才一米七,能打籃球嗎?”
“你那破學校,能進好公司嗎?”
“你那份工作,能養活自己嗎?”
你可能被人傷害,被侮罵一無是處過。
你可能自我懷疑,害怕自己真的不夠優秀。
可是啊,有這樣一位爸爸,他總是在你對自己失望的時候抱著你,對你說:
“別哭,其實你真的很好。”
鄧超+俞白眉聯合執導。
聽到這個組合,不少人是否已經開始打退堂鼓?
暫時忘了他們的前兩部作品吧,《銀河補習班》太不一樣。
因為,它真誠而強烈地打擊著每一位父母的內心,讓我們重新反思起自己對孩子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我們能成為那顆指引孩子追逐自己人生夢想的北極星。
故事,是一段橫跨30年的父子情。
但在這份情里,還裝下了太多復雜的東西:時代,理想,教育,反抗……
敘事分兩條線:天上和地下,30年后和30年前。
鄧超飾演的父親馬皓文,原本是兒子馬飛心目中的偶像——大橋設計師,亞運火炬手。
在群眾夾道歡迎的那天,爸爸把他舉高,成為所有人注意力的中心。
然而也是那一天,偶像塌了——因為剛剛落成的大橋,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轟然倒塌。
馬皓文被投入監獄,服刑七年。
在監獄的日子里,爸爸告訴過馬飛很多道理——
“你要一直想,一直想。”
“你想做的事情,都可以做到。”
然而七年后,馬皓文刑滿出獄,再見到兒子,卻是在全校的批評大會上——馬飛是出了名的問題學生,成績墊底,頻繁逃課,即將被開除學籍。
馬飛的媽媽說,這孩子可咋辦啊。
校長說,馬飛你沒救了。
只有爸爸對他說:“你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但爸爸是什么人?
當年從全市人民的英雄,一下變成全市人民的罪人。
妻子已經離婚改嫁,和她現在的老公做起生意,沒時間管兒子,但最常教育的一句話是:千萬別學你爸。
鄰居看見馬皓文,就像看見過街老鼠:說說你當年收了多少黑心錢,害得我們幾年沒發出獎金!
就連曾經最崇拜他的孩子,也哭著把他推開:為什么所有人都說你是個大壞蛋?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生被擊穿的loser,居然底氣十足和教導主任立下一個賭約:到期末考試,馬飛會從班級倒數的成績,考到全年級前十。
不到怎么辦?
那就隨你開除。
口氣不小,膽子挺大。
一句話,馬皓文成了所有人眼中的“瘋子”。
教導主任對父子倆不屑一顧。
馬飛媽媽聽說后急了,一個巴掌扇過來:馬飛不是你的試驗品!
就連馬爸爸自己也接近崩潰,對孩子發火,跟自己較勁。
他要如何讓學渣兒子重拾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那場賭局,輸贏如何?
它試圖探討每天都在折磨著中國人,卻因現實重壓而避而不談的話題——
我們的教育,到底哪出了問題?
這應該是國產商業片,第一次如此生動又直白地揭開這塊傷疤。
電影有一幕,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撕書狂歡】,這是典型的中國應試教育特色“畢業典禮”。
高考結束之后,學生們集體站在走廊,將教科書、試卷撕碎,撒下教學樓。
教導主任也默許,臉上還有一絲欣慰。
馬皓文看著白花花的漫天飛屑,他反問尖子生桃李滿園的教導主任:“你的學生真的愛學習嗎?”
是誰,讓本該被渴望的知識,變成了學生仇恨、需要“碎尸萬段”的對象?
說白了,我們的教育不是愛的教育,而是恨的教育,是恐嚇的教育
——讀書不是為了成為什么,而是為了不至于成為什么。
你不好好讀書
長大只能當乞丐
電影之所以起名《銀河補習班》,就是希望不管家長還是孩子,都能學會抬頭看,找到真正的熱愛。
知識,不止于書本。
學習,不止于學校。
這個補習班不是語文、數學或者英語補習班,而是鼓勵孩子放眼銀河,那么整個世界都是你的補習班。
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在告訴我們如何讓孩子變優秀,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的家長去改變看待孩子的方式。
孩子不是我們大人的附屬品。
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幫助每一個孩子認識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
每個孩子其實都是一張白紙,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是父母給了他顏色和形狀——只有不稱職的父母,沒有無法教育的孩子。
同樣是從頑劣孩童到社會棟梁的轉變,馬皓文與馬飛這對父子,充分地體現了“相信就會看見”的定律。
馬飛曾經是班上的吊車尾,老師眼中的惡劣學生,班主任甚至放話“煤球再怎么洗都不會變成鉆石”,從內到外地把馬飛貶斥的一無是處。
然而面對這樣的孩子,鄧超飾演的父親馬皓文,從未想過放棄兒子,相反他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將馬飛培養成棟梁之才。
中國父母常說的一句話是: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可是,究竟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是報最多的補習班、考最高的分數、上最好的學校、找最有“錢途”的工作?
還是幫孩子找到此生摯愛、讓TA自己賦予自己人生意義?
我們做父母,不是在生下孩子的那一刻成為父母的,而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這一生,讓我們獲得這個光榮的稱號——爸爸,媽媽。
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TA面對人生的力量。
1、給足孩子鼓勵,營造讓孩子自信成長的環境。
電影里馬皓文對馬飛說過最多的話,莫過于“爸爸相信你”。
馬飛成績不好,所有人都覺得他是個廢物,甚至包括他自己。
但父親馬皓文卻堅信兒子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還和年級主任打賭,兒子一定能考進年級前十。
期間他不斷地鼓勵兒子,用言語幫他建立信心,馬皓文說:“也有人會說你是笨蛋、蠢貨、廢物,但爸爸相信你不是,永遠相信你不是。”
充滿愛和鼓勵的環境,幫馬飛重新拾回信心,后來馬飛突飛猛進的進步,離不開馬皓文對兒子的鼓勵和自信培養。
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此父母要做好言傳身教。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父母則是照鏡子的人。
想要孩子擁有什么優秀的品質,父母率先要做好示范準備。
馬皓文希望兒子永遠不放棄對生活的探索與努力,所以在被同監獄的人尋釁時,即便在泥地里摸爬滾打數次,他還是堅強地站起來。
他告訴兒子,永遠不認輸。
他也確實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
馬皓文的一生滿是悲情,他卻并未因此意志消沉,相反無論多大的風浪朝他撲來,馬皓文都能用更大的力量抵擋回去。
馬文也從父親的身上,學會了“永不服輸”的精神。
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相處時間最長的人,潛移默化的環境比填鴨式教學,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并掌握。
三:發掘孩子的興趣,比一味強調成績更重要,要學會因材施教。
馬飛對航空航天感興趣,馬皓文便陪他去看飛機起飛,鼓勵他朝夢想進軍。
同時馬皓文也教給兒子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那便是對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
他鼓勵馬飛一定要有夢想,并為之終身努力:“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義。”
他還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只要腦子一直想一直想,就可以做成地球上的任何事。”
沒有不聰明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父母和老師。
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成才。
四:放低姿態,多和孩子溝通,多表達自己的愛。這輩子做父母做孩子都是第一次,要共同成長。
一如馬皓文所說:爸爸也是第一次學著當爸爸,也會犯錯。
許多中國式父母,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難免高傲,總是站在“我不會有錯”的立場上。
然而父母和孩子,這輩子都是第一次,摩擦中勢必會存在一方的錯誤,父母要學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加以改正。
而不是讓孩子始終處在擔心犯錯,覺得自己總有問題的環境中,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和自尊心。
我很喜歡俞白眉導演的一句話:有了孩子你才知道,自己原來有那么多愛的能力。
在今天的社會形式下,我們做父母的不僅僅要把孩子養大,還要讓孩子成材——因為我們擔心,他們在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難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
但愛不僅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始終希望對方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
愛是一門關于生命意志的藝術,是一門以一個完整的生命去承諾另一個生命的藝術。
我愛你,所以我希望你去愛你所愛,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4歲起,這些孩子每天獨自面對死亡:知識改變命運,是他們以命相博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