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辦公室基本上是,要么家里有娃,要么家里有貓。
甚至養貓人群同養娃人群一樣,有了自己的「育兒討論組」。
所以在這次虐貓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也是鼓了很久勇氣,才敢點開新聞了解詳情。
我先忍著怒氣,把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梳理一下。
在山東理工大學,一名大四學生范某,被爆虐待流浪貓。
他在貓尚且存活的情況下,剝皮、掏腸、火燒、開水燙、電擊,用盡殘忍手段。
據爆料人透露,由于范某的施暴,學校兩個月內死亡了80只流浪貓。
80只,多么可怕的數字。
也就意味著,平均每一天,范某都要虐待超過一只流浪貓。
事發之后,范某微博中的博文已經被清空。
網友紛紛在山東理工大學官微留言,要求處理范某,并將其開除學籍。
撕開假面之后,有人已經腐爛掉了。
我不知道這個范姓學生,到底有著怎樣的心理狀態。
眼前會不會閃過,它們被折磨得痛苦不堪、扭曲、掙扎的畫面?4月9日晚,范某@天驍的小貓咪321 ,通過微博向網友道歉:
“我誠心接受網友的譴責和學校的批評教育,也愿意承擔由此不良行為所帶來的一切后果。今后,我將做一個愛惜動物的人,來彌補自己犯下的錯誤。懇請大家相信我,給我一次改過的機會?!?/span>里面的每一句話,我都很想反駁。
你愿意承擔一切后果,請問貓咪已經死去的后果你該如何承擔?你說今后將做一個愛惜動物的人,可誰會相信這樣的空口承諾?你道歉乞求一次改過的機會,那誰來給這個生命一次機會?學校在調查這個血腥的個案時,發現范某將虐貓過程拍下視頻,并通過社交平臺兜售牟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虐貓視頻其實有著驚人的市場規模,而且成本低,不違法,來錢快。甚至花35塊錢,就可以買到120部完整的虐貓視頻。東野圭吾說過:“世界有兩種東西不能直視,一個是太陽,另一個就是人心?!?/strong>1993 年,美國心理學家 Ascione 下了這樣的定義:動物虐待是指故意造成動物不必要的痛苦、苦難、疼痛和死亡等一些不被接受的社會行為。換句話說,正常宰殺家禽,不會以蓄意給它們造成痛苦取樂。例如,我們會用最快捷的方式殺死一只雞,但不會以殘忍虐殺一只雞為樂。幾個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時候,常常會撕掉蝴蝶的翅膀、肢解蜻蜓、用玩具槍掃射鄰居家的狗或貓……小孩子把小動物理解成玩具,帶著好奇與試探才會有無意識的傷害動物的舉動,他們還無法理解動物的痛苦與委屈,也對生命的敬畏心未建立成熟。但只要經過父母和學校的正確教育引導,絕大部分孩子會回歸正常。但成年人施虐動物,原因往往是已經了解了動物的痛苦,但它們越痛苦越能滿足自己的私欲——比如釋放壓力,滿足控制欲等。虐貓者在生活當中卻并非窮兇極惡,相反,虐貓者的同事無法相信,一個平常與人為善的人,竟然是藏在自己身邊的“施虐狂”。當時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條生命,眼里只有仇恨,仇恨的根源,是她婚姻離異的抑郁。平時她什么事都憋在心里,這弱小的貓,便成了仇恨的替代品。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壓力,痛苦,進而引爆心中的不滿和憤懣,所以需要發泄。發泄有很多出口,健身、傾訴、努力工作、暴吃一頓等。然而,這類型的施虐者往往選擇了最糟糕的發泄方式——暴力攻擊。用施虐的快感來發泄內心的挫敗與空虛,從而假裝自己并非生活的失敗者,證明自己的強大和控制力,這也是所有施虐者的本質。可是同樣是殺動物,為什么「虐殺」會受到如此大的社會輿論重視呢?因為動物虐待事件絕不是孤立事件,它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來自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巴克爾斯等研究者在一項新的研究指出,施虐狂不但真實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普遍得多。從家暴兇手、校園惡霸到網絡論壇上以挑釁、侵犯他人為樂的 “噴子” ,施虐狂可能就在我們身邊。同理心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指個體通過設身處地地識別、理解他人的情緒 、情感 ,并釋放體貼與關懷的一種能力。虐待動物的行為會干擾兒童同理心的發展,可能影響后續的態度和行為,包括犯罪等。父母對孩子實施暴力有可能是父母缺乏同理心造成的,這可能會成為孩提時代同理心發展的障礙。缺乏同理心,反過來會助長虐待動物和其他暴力行為或冷酷無情的行為。但是,缺乏同理心只是產生虐待動物行為的一個潛在的誘因,不能確定說缺乏同理心就會有虐待行為。2.心理學界也認為虐待動物,也有可能是心理壓抑的一種表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發泄心中郁悶、緩解緊張情緒的一種方式。若兒童容易出現虐待行為,這是由于兒童的行為語言 、認知能力較差, 表達情緒的方式較為簡單, 還沒有形成較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 ,所以他們以虐待動物來排解心理壓抑。3.如果有嚴重的自卑感,也會促使個體其產生虐待動物的行為。4.美國研究者發現,虐待動物的兒童長大后可能具有暴力傾向。在司法精神疾病的鑒定中從一部分犯有殺人等前科的 “病人 ”身上,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他們在童年時就已畸變的心靈。在這些鑒定中,有虐待動物歷史的個人 ,幾乎都支持體罰。虐待動物的行為不僅對仁愛和慈悲產生消極的影響,而且可能會促使有虐待動物歷史的被試對社會上其他個體使用暴力,然后施暴者很可能不會對這種暴力行為感到內疚,并且可能會再次發生這種暴力行為。所以,虐待動物和暴力行為有一定的相關,虐待動物行為的兒童,在成人之后可能會產生暴力行為,或者對暴力行為持一種更加寬容的態度 。當然了,也不是說所有虐待動物的人,將來都會走上犯罪道路,家暴或其他暴力行為。但我們必須重視動物虐待的影響,尤其是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在暴力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很可能在成年期變成虐待者,去復制他們童年期的經歷。即曾經受到過虐待的人,也有施虐的愿望。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是因為受虐者對攻擊者的認同。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書籍《逃避自由》有一句話論證了這一點,“有的時候我們之所以攻擊別人,是因為我們想保護自己?!?/strong>施虐者對自己曾經遭受的攻擊沒有反抗能力,特別無力,無助,孤獨,缺乏安全感。而當這些人有能力把這種被虐的感覺傳遞出去,聽到動物的慘叫聲或看到它們的無力掙扎,會讓感到莫名的刺激和快感,幻想中自己成為了具有力量的加害者,不再是現實生活中謹小慎微的受害者,逐漸產生一種強大的滿足感和控制欲。只有在充滿愛和理解、尊重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才會把善良、富有同理心的美好品質傳遞給自己的孩子。相反,在虐待、持續漠視、目睹母親被虐待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會將暴力視為生活日常,并在長大成人后很有可能重復這種暴力怪圈。開始是欺負動物,然后成為校園惡霸,或者未來虐待孩子和配偶。當然,虐貓的行為是極其嚴重和惡劣的,急需健全的法律法規來約束。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希望爸爸媽媽們能夠了解到這種行為背后的原因,并在問題苗頭展現的初期進行有效干預,將這種錯誤行為扼殺在搖籃里。老實說,在看到這個虐貓者時,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他的童年。一個成人不可能突然變成虐貓狂人,所以揭開那把鎖的鑰匙就在童年。倘若我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們學會了積極的人生觀,更加富有同理心和愛護小動物,我想虐貓者自然會減少很多。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說:最糟糕的事情莫過于一個孩子會傷害動物并僥幸逃脫責任。我們要學會給情緒調一下靜音,在安靜和理智的情況下解決問題,會發現問題并沒有想象的嚴重。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話,很喜歡:怒火是虛弱的前奏,是你對這個世界毫無辦法之后最無力的發泄,解決不了任何實質問題,卻燒光了你的清醒和內存,燒壞了別人對你的信任。我想虐待動物的人,把怒火一股腦發泄到了貓咪身上后,自己身上的擔子并不會減輕,反則會更加重其負罪感,導致又一輪的低自尊與憤怒。每當網絡上有虐殺動物的新聞出現后,很多人會將其和連環殺人聯系起來,有些人會覺得后脊發涼,但有些人卻覺得虐貓者一定童年悲慘,值得可憐。可是,出于自身的欲望、情緒而做出肆意殘殺其他生靈的人,無論曾經有多悲慘的境遇,都不值得原諒。只有既無能又殘忍的人,才會在虐殺動物的過程中,享受到欺凌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