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跡,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
它的根,在父母。
六歲的南京女孩Miumiu火了。
起因是她的父母在YouTube上發布了一段視頻:
Miumiu一人演奏吉他、貝斯、鼓、鍵盤,演唱樸樹的《那些花兒》。
視頻一出,引得薛凱琪、海莉·比伯等海內外大腕明星主動為她伴奏,并掀起了一波“Miumiu挑戰”。
海外媒體對Miumiu高度贊譽道:
在這個每天都有壞消息的年代,這個6歲孩子偷走了我的心。
而她更被網友稱為“文化輸出典范”。
才上一年級的她,便有著被上帝親吻過的手指,她與生俱來的天賦著實令人羨慕。
在外人看來,Miumiu簡直就是“神童”一樣的存在,但她父母清楚地知道,所謂“天賦異稟”,不過是日復一日的練習。
Miumiu雖然才上一年級,但已經學了3年的音樂了。
在她2歲半的時候,父母帶著她駕車出去玩,車上放著梁靜茹的歌,Miumiu聽著旋律,就能跟著唱起來。
這讓父母發現她在音樂方面可能存在的天賦,從那時開始,父母就開始慢慢培養Miumiu在這方面的興趣。
在Miumiu 4歲的時候,她的爸爸便給Miumiu定制了一把古典吉他,Miumiu從此開啟了她的音樂之路。
民謠吉他、電吉他、尤克里里、鋼琴、貝斯、架子鼓……這些所有的樂器都是Miumiu最好的玩伴。
疫情期間在家的幾個月,Miumiu每天練習時長高達6~8小時,這早已超出許多愛好者終身的練習量。
Miumiu能有如此出彩的音樂演出,除了上天賦予她的天賦外,還有堅持不懈的練習。
圖中這雙手,已滿是瘡痍。
誰能想象這是六歲女孩的雙手呢?
現在,我想你大概懂得了這位女孩憑什么出彩了吧。
女兒走紅后,很多平臺找上門來,勸說Miumiu的父母讓她做專業網紅,承諾可以提供流量支持。
Miu爸Miu媽果斷拒絕了這個提議,坦言“音樂只是一項技能”,他們只是幫助升華孩子的天賦,但最終是否要走音樂這條道路,要看孩子自己的選擇。
Miumiu父母的話,清醒又通透。
在這個流量至上的時代,許多人依靠流量獲得了不菲的收入,卻也在其中迷失了方向。
Miumiu出彩的童年讓我想起了曾經的林妙可。
林妙可6歲出道,9歲登上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舞臺成為了“天籟女孩”,一舉成名。
12年過去了,林妙可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也并沒有什么出彩的成績。
甚至在前幾年的高考,也相繼被中戲、北影、中音等大學刷下,最終進入南京藝術學院。
還記得還是孩子時的林妙可曾在各大商業活動中頻頻出現,正是因為她的母親堅信“出名要趁早”。
林妙可的時間被演藝事業占據了太多太多,由此忽略了文化知識的學習。
而正是沒有知識的積累,林妙可才成為了當代的“傷仲永”,失去了原本閃耀的光芒。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教育并不是臨時起意的敲打,而是恒久而深厚的渲染。
興趣只是墊腳石,還得讓孩子繼續去尋找讓向上爬的力量。
有遠見的父母,會在孩子還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之前,做好引路人的身份。
自從Miumiu火了以后,許多家長就讓孩子以她為榜樣,時刻將她在音樂上如何有天賦、練習多么勤快掛在嘴邊。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Miumiu那樣音樂天賦被點滿的,每個孩子也都有著自己的成長方向和特長。
與其向Miumiu學習音樂才能,不如我們做父母的來學習參考下周爸爸教育MiuMiu的方式。
將學琴時間拆分為小塊,
陪伴與耐心最重要
不要「虎媽狼爸」,
但教育不能放縱
不必盲目比較和模仿,
最重要的是發現和激發孩子的興趣
01
讓孩子多嘗試、多接觸
02
為孩子營造環境和氛圍,讓孩子喜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