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讓孩子投票對父母的反感和不滿,那么嘮叨肯定榜上有名。
曾經有一位媽媽這樣描述自己的催促時光:
早晨催起床:
叫第1遍不起,叫第2遍哼哼唧唧回你一聲,叫第3遍才不情愿地起來,瞇著眼磨磨蹭蹭穿衣服。
回家催作業:
寫個作業拖拖拉拉,剛坐下沒5分鐘,就嚷著要喝水,一會又想吃水果,一會又想上廁所。本來作業不多,非得磨蹭到八九點才寫完。
晚上催睡覺:
都是快10點半了,還窩在沙發上看動畫片。催一聲沒動靜,多催幾次,孩子到先急眼。
所謂“杯滿則溢”,在一件事情上,如果你說得越多,孩子往往做得越差,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心理學上被稱作“超限效應”,指的是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
簡單來說,想讓孩子聽你怎么說,就別嘮叨。
NO.1
劉芳:
今天開始更多用愛的語言,
正面的鼓勵的
我也很容易掉入催促和嘮叨的坑里面,經常還說是被娃搞成嘮叨老太婆的。
家長催促——孩子拖拉——家長嘮叨——孩子慣性敷衍忽略
這個場景我很熟悉了
想想教練和裁判,他們執行規則時的提醒,不超過三次吧,可以參照。
希望從今天開始更多用愛的語言,正面的鼓勵的
NO.2
然然:
減少指責焦慮的情緒,
用鼓勵支持的話。
催促和嘮叨是孩子忽視規則的好幫手
孩子不喜歡嘮叨是因為承受不了背后的焦慮情緒,減少指責焦慮的情緒,用鼓勵支持的話。
我們焦慮是因為覺得孩子一定要做到,而忽視了做到需要一個過程,只關心結果,就會覺得怎么還沒做到,引發情緒。
除了嘮叨還有什么好方法:
1、行為規則:例,多動破壞課堂規則,一般基本發生在四年級以前,生理限制,頭腦知道身體做不到,只需要等待就好了。(減短提醒,閉嘴等待)
2、學習規則:用正向體驗代替負向體驗。看到已做到的,減少看到沒做到的,增強信心。
3、學習規則:雜念多,影響專注力。(溫柔的呼喚和提醒,“看這......看這......”,注意力回來時給予肯定)
雜念小盒子:當有與作業無關的事時,把雜念投進這個小盒子。
NO.3
王超:
任何效率背后的底層原因都是情緒問題
這個話題真的太實用了,我們家每天充斥著催促和嘮叨,
甚至最近偶爾還會升級為催促嘮叨導致孩子逆反生氣言語不敬,
爸爸又上升到要維護權威更加生氣,
從而更加對抗的惡性循環中來。
聽了青青蓮子的課,
厘清催促和嘮叨背后的原因往往首先是父母的意識認知情緒有問題,
并因為催促和嘮叨導致孩子無法承受父母對應的父母情緒從而更加逆反更加破壞規則,
以及改善的方法:
1,等待,閉嘴
2,用正向體驗替代負面體驗
3,溫柔的引導和呼喚并給與肯定。
孩子最近寒假在青青蓮子托班,
一個是孩子非常主動想來,
二學習的主動性和效率極大提高,
我一直問他為什么這么愛來青青蓮子,他說不清,今天早上來了一句:因為我很快樂。
看來任何效率背后的底層原因都是情緒問題,孩子的學習成長如此,大人的工作背后也是同理啊。
NO.4
沙漠:
立馬把父母的焦慮接過去
然后產生憤怒
小朋友聽到催促或嘮叨
確實會立馬有情緒
立馬把父母的焦慮接過去
然后產生憤怒
不過父母還無法做到完全沒有催促和嘮叨
慢慢來吧
NO.5
Yi:
總之嘮叨和催促是下下策
當孩子規則執行不夠理想時,
閉嘴等待,
用正向體驗代替負向體驗,
專注高效體驗,
并且不斷視情況微調,
總之嘮叨和催促是下下策,
但又是我們最習慣使用的,
我們做家長的需要時常自察并及時調整。
NO.6
Sunshine:
找到正確的方法取代,
才會讓自己和娃都快樂!
催促和嘮叨——家長們慣用的連環奪命說。
就我自己而言,當我狀態不好,比較焦慮煩躁時,我對孩子的嘮叨就會更多一些,
同時也把自己的這些負能量傳遞給他了。
而孩子接收到了后也如一頭小獅子一樣開始抓狂,又把這股黑能量給了我,
如此惡性循環。
所以簡短提醒,閉嘴等待,這門功夫需要我們常常練。
無論何時催促和嘮叨都是下下策,找到正確的方法取代,才會讓自己和娃都快樂!
NO.7
歐陽:
孩子是需要過程的。
指責,嘮叨,催促是很多家長下意識的行為。
我今天才深深認識到,它有多么錯誤。
首先它是家長在情緒作用下行為。
當規則遇到執行不順時,家長內心產生焦慮,煩燥,缺乏耐心,這是負面情緒,是起到反作用。
我們目的是執行規則,而它會引發孩子情緒,引發孩子對抗,消耗孩子精力,消耗孩子的親密度,強化負面言行。
產生它的思想根源"孩子一定能做到”
但忘記,孩子是需要過程的。
檢查一個行為是否有效,就看它結果是否好,否則應該理性調整。而很多家長忘記觀察和調整。
對執行規則有用方式方法是:
增加正向體驗,聽見鼓勵的話,給予合適支持。
具體方法:
一、行為規則。有些行為諸如課上多動且愛說話是4年級之前階段發展的一個特點,以后就消失,簡短提醒,觀察,閉嘴等待行為改善。
二、用正向體驗代替負向體驗。小學生以二十分鐘左右為專注時長。諸如,作業計時;長作業每20分鐘休息。讓我們關注做到的而非沒做到的。
三、雜念多影響專注力。方法:1.輕喚,將孩子注意力引回;2.雜念盒,用意念將雜念投入盒中;3.專注游戲
家長在執行規則遇到困難時要提醒自己:嘮叨指責是下下策。應冷靜地從四個方面:意識,認知,情緒管理,方法方式,思考,找到改進地方。
教育小孩也應以結果為導向。對孩子嘮叨催促,我認為也有封建家長制的心理,自己采用小時被父母對待的一套,時代進步,孩子變了,家長也得跟上孩子變化!
NO.8
霞:
需要家長做到簡短提醒,
閉嘴耐心等待。
內心焦慮,煩躁就會缺乏耐心,變得嘮叨和裹挾這焦慮指責孩子,孩子承受不了背后的負面情緒而閉耳不聽,情緒和心理出現誤差。
1孩子多動容易破壞課堂規則,可能是生理的限制,需要家長做到簡短提醒,閉嘴耐心等待。
2學習方面的規則:精神渙散,專注力不足可以減少單元時間,給孩子正向體驗,專注而高效的體驗。
3學習方面思緒多,雜念太多可以溫柔提醒,引導回到正面方向,平時可以陪孩子多玩提高專注力的游戲,強化正向能量。
NO.9
王楊:
通過嘮叨催促來逃避作為父母的責任
催促嘮叨實質是父母內心的焦慮和對未來的恐懼引起的,
是對孩子的不相信和對自己的不相信。
通過嘮叨催促來逃避作為父母的責任,
“反正我已經催你了,我已經盡力了,是你不聽我的”
以為這樣就盡到責任了。
NO.10
貝貝媽:
情緒和認知出現了偏差,
才會有了情緒。
催促和嘮叨,使孩子們忽視規則的‘好幫手’
我們方式方法如果不奏效,實際上是意識和認知和情緒管理這個三個方面出現了問題。
我們在催促和嘮叨孩子時,內心是焦慮缺乏耐心,里面裹著焦急和指責的情緒問題,其實孩子也不是承受不起催促和嘮叨的話語,而是承受不起家長指責的負面情緒而避而不談。
當我們減少指責和焦慮的情緒時,沒用的話自然就會減少,有用的話自然就增多了,我們可以多說一些鼓勵和支持的話,或者真正能指導孩子功課的話
只要家長閉嘴,孩子就知道怎么做,他的精力會從家長的對抗和嘮叨回到自己身上,并且知道這個事情是自己的不是父母的。其實情緒和認知出現了偏差,才會有了情緒。
更 多 內 容
如果你對以上內容感興趣,想要了解更多關于【28天深度育兒學習營】信息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 曉雯老師 ,
獲取聽課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