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子:這是家庭教育互助群里面,林老師和大家談的父母的情緒暴力和語言暴力,關于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
林幸瓊老師:最近在寫關于反作用力的教養方式,若要選出幾個重要的,大家會覺得有哪些呢?
我看到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發現 “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父母吼罵會「降低」孩子智商,事后彌補也沒用。這就是一個反作用力教養方式的例子。
哈佛醫學院教授 Teicher ,透過十幾年來的觀察研究,發現孩子在幼年受到家長的言語暴力,長久下來會造成小孩的腦部結構產生變化,導致語言理解能力變差,影響言語智商。健康的大腦需要一個健康的家。
罵小孩?越罵越笨,我們常這樣說,但是心情不好,情緒不對時呢,很難克制還是脫口而出。
阿爾卑斯的沙漠:被“事后彌補也沒有用”嚇著嚇著了......
林幸瓊老師:“你怎么講也講不聽?”
“你這樣很沒用”
“你看人家小孩這么厲害”
“你永遠干不了大事”
“你怎么這么笨啊”
“你是豬啊”
這一類說法,從這項研究中,Teicher 得出結論: 出言不遜可能與肢體暴力、虐待有一樣強大的負面影響。語言暴力的傷害不可輕視。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呢!
然然:我體驗到的是小時候對孩子的控制,孩子長大后的叛逆特別明顯。我就是反面教材。不知道這個是否符合你的反作用力的主題。
林幸瓊老師:所以,蓮子有個視頻說,“爸媽要練閉嘴功” 是點到要處的。 有時不說反而是對孩子好的!
謝謝!是,我特別針對的是 0-6 歲兒童的爸媽。在越小的時候越嚴厲,或不適當的限制,會越有影響。
孩子其實都很敏感,有時你覺得他沒有在聽,或者發呆在做白日夢,說了半天,好像都沒接收。
其實孩子的各個感官都比大人開通,他們用整個身體在感受訊息。
然然:嗯,我的反思是,孩子小時候我希望養育一個心中的完美小孩,很多事情都沒有讓孩子自己體驗就幫她做了決定。
我老公就會這樣說話:你上課有沒有聽講,不認真,態度不好!
林幸瓊老師:@然然14歲女孩,沒有關係,然然,還來得及,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你在做你的功課,女兒也會慢慢學習跟上來。
然然:小學時候學校公開課我去聽,就是這種感覺,好像一點沒聽,但似乎也接收到一部分。
林幸瓊老師:“你上課有沒有聽講,不認真,態度不好!” 這幾句話,如果是陳述事實,在心平氣和的狀況下指出,並且和女兒討論,其實是沒有問題的。例如這樣憤憤然說:“我觀察到你上課有沒有聽講,不認真,態度不好!”
然然:嗯,一個是指責評判,一個是我的描述和解讀,就好多了。
林幸瓊老師:不是不能講負面的事實,是怎樣說。在情緒爆棚的時候,不用負面的言語做人身攻擊,這樣就變成了語言暴力。
當然孩子若越來越大,一點都不能接受負面的批評,那也不行。這是另一個教養問題。
喬喬:我記得我兒子還在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我老公說了一句,你怎么這么笨,以為那時候孩子小,沒關系。直到前兩年,有一次和孩子聊,才發現,原來那句“你怎么這么笨”早早的就在孩子的心里烙下了烙印。所以真的是要閉嘴,不要以為孩子小他們不懂。
林幸瓊老師:@喬喬 是這樣! 孩子的大腦儲存能力是我們無法想像的。負面的容易被吸收和保留,這跟生物演化能力也有關,會去關注那些危險的,消極的,適者生存嘛!
湘熙:@然然和你一樣一樣的
喬喬:如此說來,我們更要去留意自己的語言模式了,尤其是在情緒下,實在不行,就先閉嘴
然然:很受啟發,并不是不能說負向感受,孩子也需要批評指正。
@湘熙,我們來成長學習了,都不晚。
嗯,非暴力的表達負向感受。我體會有時候害怕傷害孩子而不敢表達,總是鼓勵。也是一個誤區,孩子會不接受負面的批評。
劉芳:@林幸瓊 |青青蓮子?喜歡你說“反作用力”,我的理解是不要用力過猛,若那樣執著帶著情緒痛苦,不如不用力,放下、歸位。孩子一切會好起來。
@然然,我理解你在這個卡點很長一段時間了、好像一直擺不定自己的天平度在哪里。
需要內心是清晰的,喜歡李萌老師之前說的,看自己是“出于恐懼還是出于愛”,當下每一個決定就想對比較容易去做,表達自然也調頻到相應的狀態。
然然:嗯,我這兩天有一些轉化,現在更有力量了,關于度的把握。當我們對自己足夠相信,對孩子足夠相信,那個“出于愛”的決定很容易區別。
劉芳:@然然為你開心
相信的力量,真是無窮大
林幸瓊老師:@劉芳? 哈哈,是,有時候是「無爲而治」,反而是最好的。很多爸媽在孩子小時后都用力過猛,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殊不知開心的陪伴在幼小的時候就是建立了最佳的起跑點了!
湘熙:@然然?我覺得你這個度說的特別好
如果對以上內容感興趣,大家可以關注“蓮子說家庭教育”視頻號,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新的家庭教育干貨視頻分享給大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