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芒初露
公孫瓚字伯珪,今河北遷安人,出身還算是不錯,家里世代都擔任過太守這一職位。東漢這個時期如果想要出人頭地,順利步入仕途,那就必須得有知名人士給你做評價,還有一種就是州郡太守每年的推薦名額,“郡察孝廉,州舉茂才。”大家族的子弟們,一般都是通過家族的關系給自己戴上這些名頭,從而順利進入仕途。
當時太守府各個部門所負責的職務往往都相差很大,各部門寄來請示工作的書信都要由公孫瓚代為轉達。公孫瓚在向太守匯報時,不帶稿子全憑記憶口述,各個部門的事情沒有一件遺漏,太守稱奇。加上公孫瓚長相俊美,聲音洪亮如鐘,太守于是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公孫瓚,后來又將其送到大儒盧植那里讀書。也就是在這里公孫瓚結識了劉備,并且結為好友稱兄道弟,盧植的“濟世志”也對兩人影響頗深。
戎馬一生
后來公孫瓚學成回到遼東,在太守的安排下做了上計吏,主要負責到國都洛陽匯報本郡的戶口賦稅等。只是沒多久,遼西太守就被抓到洛陽問罪,公孫瓚扮成下人一路侍奉。朝廷在經過審理之后下達判令,將其流放太守到日南(今越南)。日南環境極其惡劣,公孫瓚深知此去性命難保,在祭拜過先祖后,就隨其一起上路。其忠義讓京師的人們都為之嘆息,所幸的是,走到半途朝廷下達了赦令,公孫瓚才得以回到遼西。
于是公孫瓚率先手持長矛,策馬沖向敵軍,隨從的士兵緊隨其后。《孫子·九地》中講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在公孫瓚帶著士兵們視死如歸的沖擊下,殺死了鮮卑騎兵將近百人,公孫瓚這才死里逃生,不過部下也傷亡過半。鮮卑人在這次遭遇戰之后,也再不敢越過邊境,公孫瓚因功被遷升為涿縣令。
割據幽州
之后在漢靈帝中平年間,公孫瓚受命率領三千幽州突騎,前去征討作亂涼州的邊章、韓遂二賊。之前曾擔任過中山相的張純也向上請命,想要率領這些騎兵,但是遭到了拒絕。于是在不滿和嫉妒之下,張純等人伙同烏桓大人丘力居起兵叛變。幾個月后公孫瓚帶兵在石門將張純擊敗,之后公孫瓚乘勝追擊,直到遼西管子城時,孤軍深入的公孫瓚被丘力居圍困兩百多天。即使城中糧食吃光,遣散了饑餓的將士,公孫瓚也堅持守城誓不投降。
參考文獻
《白馬將軍公孫瓚》
《漢末英雄記》
《三國志》
《后漢書》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筆盡中華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