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留下了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回味的文化遺產。古人將他們大半輩子的生活經驗,總結成了一句句通俗易懂的俗語,這些看似簡單易懂的短句背后,其實都蘊含著不為人知的真相,被一代又一代人所傳承,一直到今天,很多俗語都還被我們常常掛在嘴邊。
今天要跟大家聊到的這句俗語是:“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近親結婚”的危害,所以才會留下“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這樣一句話。但這里的“同姓”并不代表“同親”,這在當今社會其實是十分常見的,只要不同親,自然是可以結婚生子的。那么,為什么在古代同姓的人是不可以結婚的呢?在當今社會,“姓氏”是同一個概念。但在先秦時期卻并不是這樣的,姓和氏代表著不同的概念。姓在當時代表的是所歸屬的血緣集團,而氏則是姓的分支,我們就以姜子牙為例,他的姓是姜,但他的氏是呂。在一個姓下邊,可以包含很多氏。在母系社會時期,姓是被分開來讀的,代表的是“女生”的意思。在《說文解字》中這樣一句話:“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資因生以為姓”。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當時很多帝王的姓氏都是女字旁的,比如舜姓媱、黃帝姓姫。
正是因為這樣,在一些原始部落中,女性占據著極高的地位。但到后來,因為一個部落的強大一定需要大量的年輕人,隨著人口的增多,母系氏族漸漸開始沒落,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人口數量的增多,意味著旁系就會越來越多。為了區別旁家與主家,所以就出現了“氏”。第一:因為姓族存立時間較久,并且成員之間一直以自認的單系共同來源為親屬紐帶,導致成員之間無法找到一個共同明確的祖先,但氏一般都會有一個明確的始祖。第二:所有的成員所屬的姓都是同定的,但氏卻不同,兄弟之間也不必同氏,一個人也可以有好幾個氏。第三:姓族沒有層次分別,全都是統一的;而氏則分為很多層,一個大氏可以包括很多小氏。 第四:不論女子是否出嫁,姓都是固定的,但氏卻有所不同,出嫁前與父同氏,出嫁后與夫同氏,所以是父夫同氏。
秦漢時期,姓氏合二為一。但其實二者還是存在著一些微妙的區別,比如我們在見到一個陌生人的時候,常常會為:“您貴姓?”而不會說:“您貴氏?”在家族的族譜中,提名一般是《x氏族譜》,而并非《x姓族譜》。之所以會存在這樣的區別,首先“氏”與“死”同音,所以如果問人家“您貴氏?”是一種不尊重人的表現,而“氏”在遠古時期又代表著男性,所以在族譜中提名都會用“氏”。
所以到這里我們就能明白了,之所以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其實指的是同一個祖先,同一個氏族的后人,是不可以結婚的。這種情況下生出來的后代,是無法繁衍下去的。這里的“蕃”指的是茂盛、繁盛的意思。其實古人這句話想要傳達給后人的還是近親結婚的危害。在我國法律中,是有明確規定不允許近親結婚的。
近親結婚對于后代的影響是巨大的,這樣容易導致隱性基因積聚,最終生出有缺陷的胎兒。智商低下,大腦發育不全,甚至還會導致肢體畸形,引發白血病、心臟病等。據目前科學研究表明:近親結婚生下來的孩子,每30000人中就有一個孩子是智障。好像這個數據看起來并不是很可怕,但我們要想,如果以全國人口數量來看的話,近親結婚對于后代的影響還是巨大的。
一直到今天,在一些偏遠地區,這樣的習俗仍有留存,因為女性很難見到其它男性,所以表兄妹結婚這樣的局面仍舊存在。一旦真的生下“癡呆”或其它疾病的嬰兒,那便是一生的痛苦。所以,普及正確的婚育理念,將其落實到每一個角落,也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職責。
一個喜歡分享智慧、分享生活,穿越歷史長河,洞察社會本真,人性本色的文字夢想家。專注文學,專注與你分享每一次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