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鏈家的糾紛事件已經刷爆了朋友圈,住建委已經開始調查鏈家,并暫停了涉事門店的網簽資格。
一個高調牽頭二手房行業的領先企業,一夜之間成為眾矢之的。
容我們回顧下本次事件:
從兩起事件可以看出,都是由于購房者在購房初期對于所購房產的信息缺失導致最終的流產。目前的二手房買賣中,購房者只有從中介及業主方了解到所購物業的信息,而中介機構有義務向購房者提供房屋在登記機構中所顯示的完整的信息情況。對于中介機構無力調查的內容,如水、電、煤、戶口遷移等信息,賣方上手購入房屋時的基本信息等應及時向賣方詢問,向買方披露及提示。
在此次的鏈家事件中,由于經濟人的服務瑕疵導致信息的不平等而最終產生糾紛。在此過程中鏈家究竟扮演著怎么樣的角色?同時給到我們哪些啟示?
NO. 1 二手房交易信息規范漏洞:
鏈家是這次的背鍋俠
事件一中,莊先生購置的物業除了存在按揭貸款以外,由于賣方置換對所售房產進行二次抵押貸款,而好巧不巧的借方正是鏈家地產。而為了促成這筆業務的倒霉經紀人認為抵押是自己公司的,買賣雙方又在自己這里簽單,抱著僥幸的心態在前期溝通時并未告知買家這一信息。無奈調到產證后果然東窗事發,買房當即表示“沒法玩兒,我要退款!”,經紀人在火藥味濃重的會議室里當時就懵逼了。
好好的一單生意即能解除抵押貸款,還能做成一筆業績一箭雙雕就等發獎金了,劇本原本不應該是這么寫的么?然而之后讓他更懵逼的事情當時他肯定是始料未及的。
我想如今當初的這位經紀人已經不在鏈家了吧,但出了事鍋總是要人來背的。首先在目前中介市場紛爭下,不少中介公司都在謀求多元化的發展,而金融服務就是目前眾多中介公司尋求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之一。
尤其其中的“過橋融資”服務,原本對于借貸雙方都是利好的項目,卻成了最終的罪魁禍首。首先“過橋融資”對于中介而言捆綁了借方的基本信息、產權信息等,其次對于貸方而言,以這種方式短期借款得到資金周轉同時在鏈家促成買賣物業后還有相應的服務優惠。
這樣一個產品理念自然是沒有錯的,問題在于當業主、客戶及中介在交易過程中由于慣性思維里的“全在我這兒做”、“沒有大風險”、“客戶也認我們牌子”的想法使得經紀人在向購房者提供物業信息的時候忽略了在“自己家”抵押貸款項。而作為購房者自然覺得收到了深深的欺騙和傷害。
在這樣的遺憾下,我們需要反思的一點是,從始至終在整個二手房交易的過程中,購房者信息的獲取渠道太過有限。只有通過中介公司及業主兩方渠道得知,業主為了更好的出售自身房源,所獲取的信息自然有限,而中介公司對于出具的信息目前在行業內沒有形成規范,基本完全靠經紀人自身的“覺悟”辦事。
我們都知道在二手房中介中,經紀人水平層次不齊是普遍現象,那么在這個過程中究竟如何監管經紀人是否盡可能的向客戶提供有效的房產信息才是正真的詬病所在。這回的鍋是鏈家背了,但哪家中介機構能拍著胸脯說在交易過程中沒有存在隱瞞房屋狀況的現象發生?
NO.2業主隱瞞個人不良信貸致物業被封:
中介怎么辦?
事件二同樣出現房屋存在抵押情況,并且購房者并不知情。但相比事件一而言,來的更為“離奇”。如果說事件一中的那位經濟人是坐了一把過山車的話,那這位老兄真的是從天堂跌入了地獄。
黃先生這位耿直的boy在不滿于物業信息不準確的情況下仍舊硬著頭皮交付280萬的7成房款,而在發現款項并未用于償還抵押,無奈之下這位巧如簧舌的經紀人又想盡辦法與貸款部的人員簽訂了三方協議,墊資110萬元把這個交易繼續進行下去。
正當經紀人在為自己高超的逼定、催付技術沾沾自喜的時候。11月2日、11月10日、12月10日的法院查封通知瞬間凝固住了空氣,經紀人的世界在此刻BOOM~~~徹底崩塌了。而原因則是售賣方經營失敗曾欠了相關銀行1.5億元信用貸款。
再這一事件中,受傷的不僅是購房者,其實對于業主、客戶、中介三方都是這個事件的受害者。想要償還債務的業主房產被查封對于這1.5億的信用貸款更是不知道如何解決,對于客戶而言,承擔的是大量的經濟損失。而鏈家又再次躺槍,違規操作,上了頭條。
這次的鍋又是鏈家在背,為什么這么說?房屋被司法查封中介存在的責任是通過被查封時間作為判斷的重點。
如果查封發生在簽訂買賣合同之前的,中介機構完全可以通過產權登記信息調查獲取相關信息,避免定金交付可能產生的法律風險;如查封發生在簽訂買賣合同時,因上海市房地產二手房銷售的操作流程以及風險控制規范,二手房網上備案系統是無法完成買賣合同的生成的,買賣合同自然無法簽訂;如查封發生在交易過程中,則中介機構本身是無法判斷交易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的,其也沒有能力調查出賣方是否存在潛在的違約風險或隱性債務糾紛。
而從事件二的實際情況可以了解到客戶是與業主在8月18日簽約,提供8月14日的產調產調客戶知曉簽字確認。而查封物業是在2個月之后的事情。而在這2個月的時間里,原本可出售的房源為何突然被查封暫時并未有明確答復。但從中可以看出,在二手房買賣過程中,即便在簽約前期流程沒錯并不代表最終能達成順利購買。而其中問題任然出在信息的不對等中,對于業主的個人信貸及財務狀況,中介無權介入,對于有這樣高額信用貸款的業主無法做到有效監控。如此一來,急于想要資金周轉的業主又想將房產賣出高價格自然對自身情況會有所保留。
本次鏈家門爆發之后,二手房市場也被淹沒在推高房價的指責聲中。
事實上,年后上海市場房價大漲,恰逢鏈家爆出兩期糾紛, 議論紛紛將房價上漲的矛頭指向鏈家為代表的中介行業。認為中介在引導整個二手房市場的導向。
沒錯從2015年,二手房市場就迎來了井噴式的爆發。上海、北京二手房成交量創下近年來的高點。二手房全年成交金額是一手房的1.66倍。而且和一手房的不同在于,新房賣了就沒了,二手房可以多次出售主要對于價格波動的影響其實更多的是來自政策的影響。難道所有人都忘了2014年大量中介的關店潮了么?
那在對于二手房市場如此利好的時代下,鏈家真的能其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根據市場調查統計,目前上海最大的中介是德佑鏈家15.5%,第二的是中原11.8%,這個是我們日常可以感知的。一度抄的風生水起的搜房、Q房、房多多和愛屋吉屋這些打著顛覆傳統的互聯網公司市場占有為多少?統計告訴我們,在二手房市場,互聯網中介占比僅8.5%。我們熟悉的中小型門店中介公司占據了整個市場的53.3%。
即便在鏈家和中原兩巨頭的打壓下,中小型中介依然穩占半壁江山。想要以15.5%的市場份額去撬動整個二手房市場價格顯然是夸大其詞了。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房價的上漲會讓人們覺得中介成為了幕后的推手?這主要來源于2大方面原因:
在信息通信發達的今天。人們有著各種大量平臺去了解二手房信息,但最終在多數二手房買賣中,還是要落地到中介進行交易。網絡信息的滯后和不實造成了買賣雙方無法客觀、真實的了解到市場。或者說是了解了但不信,而最后成交簽約都是通過中介達成,作為最終一錘定音的平臺,買賣雙方都會心存狐疑“不會是被中介坑了吧?”。
在二手房買賣中,最終購房者都會和中介對服務費進行討價還價,認為中介只是提供了獲取服務后帶看房、了解信息、完成成交。對于中介需要收取1%到2%不等的服務費,而國人普遍并不認同服務需收費這個理念。 將中介當成了倒賣信息的二道販子。
但正如上文中對于中介在獲取物業信息的過程并非購房者能看到的。期間中介可以通過公司渠道調取產證,但大量個物業個性化信息是經紀人不斷溝通和了解獲取到的信息。一個優秀的經紀人提供給購房者的信息越準確,促成交易的成功率越高,同樣在購房者看不見的服務時間內付出更多的勞動。這三者一定是成正比的。而并非為了期間的服務費推升房價,這個邏輯我想稍微思考下都能想明白的問題。
這回的鏈家事件,雖然暴露出的是鏈家一家中介在管理、經紀人規范等方面的疏漏。但不可否認的是鏈家的疏忽亦暴露行業問題,呼吁建立行業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