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細菌性角斑病又稱細菌性葉斑病、角狀葉斑病,主要危害葉片,在果柄、花萼、匍匐莖上也常有發生。
發病癥狀
一是表現葉片上,侵染時在葉片下表面出現水浸狀紅褐色不規則形病斑,病斑擴大時受細小葉脈所限呈角形葉斑,故亦稱角斑病或角狀葉斑病,病斑照光呈透明狀。
二是表現比較隱蔽,主要危害維管束,早期沒什么癥狀,不容易發現,等表現出葉片發黃發蔫癥狀后基本已是晚期,拔出這些發蔫的苗子,有時輕輕一用力就會拔斷,可以看到苗的根部表皮完整,髓心已空,維管束變成紅褐色,還有膿液一樣的液體流出,膿液沒有明顯的臭味。有些植株的葉片上會出現角狀葉斑。
發病條件
草莓細菌性葉斑病的病原菌為黃單胞桿菌屬細菌草莓黃單胞菌。這種病菌一般在種子、土壤或病殘體上越冬。該病發生的溫度為25-30℃,最適溫度為28℃。
高溫多雨、連作、地勢低洼、灌水過量、排水不良、植株有傷口等容易誘發病害。
該病菌能通過繁殖材料傳播,種子、土壤、病殘體等也能迅速傳播。對于草莓來說,如果母株感病,子苗也很有可能帶有病菌。田間有發病植株的情況下,病菌會通過雨水,灌溉、傷口侵染的方式來感染作物。
病癥特點
作為細菌性病害,草莓細菌性葉斑病也要一般細菌性病害的典型癥狀特點發病迅速、透光明顯、有菌膿。
防治方法
育苗期小水勤澆,盡量不要大水漫灌。苗田要排灌方便,雨后及時排水,做到雨止田干,不能積水,防止濕度過大引發病害。及時控旺,合理安排田間苗子數量,不可過密,影響通風透光。
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葉、病株,并帶出田外燒毀。有機肥要腐熟后施用,要平衡施肥,不可偏施氮肥。
細菌性根部病害是傳染性病害,這些病原菌多數是潛藏在土壤中,一旦環境條件適宜就會侵染植株,引起發病。因此做好土壤消毒,可以有效減少病原菌。
藥劑防治:育苗期田間無病癥時,可15天噴施一次殺菌劑,進入6月后,雨水多時,可加大用藥次數,發病初期5-7天噴施一次,中期3-5天噴施一次。藥劑可選用抗生素、銅制劑等。如中生菌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枯草芽孢桿菌、琥膠肥酸銅、噻菌銅。
很多情況下是真菌型和細細菌型混發,可用苯醚甲環唑+中生菌素,甲基托布津+中生菌素或春雷霉素等。除了防治外,還要重視增加植株本身的抗性。在噴藥的同時,可在藥液中加入品高尚,可補充營養,恢復植株活力。
最后建議草莓細菌性角斑病以預防為主,最好在發病初期就進行藥劑防治。當然,要想完全杜絕病害是不可能的,但預防的好至少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不大面積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