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社會,無論是學生還是職場人士,良好的表達能力都非常重要。
特別是在工作中,你的表達能力很多時候都能決定你的高度,影響到你的晉升與加薪。
所以說,表達能力是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能力,而如何鍛煉這項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下面我將為大家詳細講講“表達”這件事,讓大家可以清晰知道“表達”是怎么樣的,知道如何去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
1、表達好≠口才好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口才好就是表達好,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
口才好僅僅是表達好的一小部分,不能與表達好劃上等號。
假若你只是看重口才,通常會有巧舌如簧、伶牙利嘴的表現,這是一種詭辯、狡辯的行為,這些都不能說明你表達能力強。
我們身邊總會有這樣的一些人:吃飯的時候,他一直說個不停,但是你會發現他講的話你根本記不住,這種方式頂多算是會聊天,卻不是表達好。
所以說,我們在提升自己表達能力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個原則:要想表達好,不光是口才好,口才是形式,內容才是根本。
就像很多口才培訓班的課程——《三句話輕松搞定客戶》、《拜訪領導的話術》,這些課程都是在讓你練習口才,只是給你一套公式,讓你背公式去應付。
要知道,表達是一個隨機應變的過程,怎么是生搬硬套的呢?你能背別人也能背,單純的復述根本突顯不出你的表達能力。
2、表達好的人,都懂得這兩個關鍵
在講這個觀點前,我先問問大家,蔡康永是不是個口才很好的人?
想必大多數的人都應該不會反對吧。
蔡康永確實是一位口才極佳的公眾人物,但是他的講話從來不會一驚一乍,給人一種口若懸河的感覺,他講話一直都是深度表達,而且非常深受觀眾喜愛。
有沒有想過蔡康永為什么說話總是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其實,蔡康永之所以講話那么有深度,讓人印象深刻全歸功于他看過的書和走過的路。
簡單來說,就是你的知識儲備和人生閱歷。
很多人表達能力不強,不是口才不好,僅僅是他腦子沒貨,不知從何講起。
別人問個墨菲定律都不知道如何解釋?聊了半天都插不上一句話,本質就是知識儲備不足、閱歷見識不夠。
當你的知識儲備不夠、閱歷淺薄的時候,你就喪失了表達的勇氣和尋找表達的時機。
所以說,表達能力不夠的根本原因是你的知識儲備不夠和你的人生閱歷不夠。
知識儲備不足,表達就找不到機會;人生閱歷不夠,就會給人一種輕浮的感覺,雖然你嘴巴很會說,但是內容卻吸引不了別人。
3、鍛煉表達的三個小技巧
當我們知識儲備和人生閱歷都還算足夠時,那么將話講清楚就顯得很重要了。
因為知識和閱歷都是在你腦子里的東西,你要合理的調動出來,才算完成了表達。
那么要怎么有條理的進行表達呢?我將在下文給大家推薦三個小技巧,幫助大家鍛煉條理性進行表達。
(1)學會腦子預熱
你會發現身邊有很多能說會道的人,總是說個不停,但是他的表達卻總讓人暈頭轉向。
這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就是大多數的人總是認為表達是在搬運現象和信息,以為表達就是復制粘貼,搬運完之后,都不知道自己想告訴對方什么觀點。
所以表達好的第一個前提:你腦子要先進行預熱,先思考接下來要跟朋友表達什么觀點。
(2)通過寫作來鍛煉
為什么要通過寫作來鍛煉呢?既然是表達不是直接說話更能鍛煉嗎?
這是因為人在說話的時候一般都是比較快的,這樣的話你的腦子容易跟不上,而寫作能讓我們的腦子慢慢的反應、慢慢的適應。
具體的操作如下:
先想一個話題,然后在筆記本上寫出來,一定要寫出來,寫的過程也是大腦適應的過程。
寫完之后,把多余的話在不影響整體意思的前提下全部刪除;
刪除之后,還要不斷調整語言之間的順序,先后順序要搞清,邏輯要清晰;
調整完之后還不是最后一步,因為寫出來的東西未必符合我們的表達習慣,還是要說出來進行糾正;
所以,最后一步,你可以用錄視頻的方式鍛煉表達,你可以錄完之后自己看,看看那些表達的好、那些不夠通順和符合邏輯。
其實,這種寫作的練習方法,總體原則就一個:用最少的話講清楚一件事情,不會給人邏輯不通的感覺。
(3)刻意觀察別人講話
人們總是善于發現別人身上的缺點,挑別人的毛病往往比挑自己的毛病更加在行。
所以說,鍛煉表達能力還要一個小技巧,那就是刻意觀察別人講話。
你要觀察別人講一個事情的時候,究竟是哪些地方啰嗦了,重點有沒有表達出來;然后你要想,如果是你的話,要如何去表達。
最好可以在事后進行模仿,不管是學會別人表達中的優點,還是糾正別人表達中的缺點都是一種磨練與進步。
看到這里,想必大家對“表達”這件事都有了一個清晰的了解。
表達不好,不僅僅是口才的問題,究其根本是你知識儲備和人生閱歷的問題。
當你的知識和閱歷足夠時,還要通過預熱、寫作、模仿三種方法來調動你腦子里的“干貨”,讓你的表達天衣無縫,讓人一下子就記住你說過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