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農(nóng)村地區(qū),農(nóng)民對于房子都有很深的情結,因為房子就差不多就是家的概念。有親人才有家、有房子才有家,這就是我們農(nóng)民對于家的理解。養(yǎng)家糊口、成家立業(yè),這都或許伴隨著自建房屋的過程。房子,對于我們的生活安定太重要的。
隨著農(nóng)民外出人員的增多、農(nóng)民的創(chuàng)收渠道也被逐漸拓展,農(nóng)民的經(jīng)濟狀況有了明顯的好轉。買房買車的更多了,在農(nóng)村自建房屋的也更多了;都是小別墅、小洋房的樣式,可謂是給農(nóng)村面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也快結束了,村子不少年輕人都提前回來了。在農(nóng)村建房子的、搞裝修的,很多都是選擇在正月或者年底的時候,這是長期行成的一種特色。年輕人掙到錢了,有能力建房子,這是好事、這也是年輕人積極上進的表現(xiàn)。
村里有人建房子,村里有來往的人都是需要送菜送果品去的、菜葉上壓張紅紙,視為吉祥如意。前幾天我去送菜的時候,聽到一個老人家說到一句話、讓人挺震驚的一句話,“家住剪刀房,豎路正對墻,家敗人亡”。由于之前我也是聽說過關于什么“剪刀房”的傳聞,但是具體是什么情況并不懂。隱約記得好像別人都說是挺神奇的,比如隔壁村就有一戶人家是剪刀房,一家子過得很是不順。具體是不是這樣,其實誰也沒有十足的證據(jù)。
我聽了那個老人家說的,內心還是有點發(fā)毛;雖然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還是更希望沒那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我問村子里有沒有剪刀房?老人說,早就看過了,我們村的房子都建得還不錯的。那樣我就放心多了,什么是剪刀房呢?為什么又不能住在剪刀房呢?我向那位老人家做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他說,所謂剪刀房,就是十字路口、三岔路口或者多岔路口上的房子。以房前的河流、道路延伸,房子剛好在延伸線的夾角,這就是剪刀房。
經(jīng)過這么一解釋,我立刻就好像聽懂了,岔路口上的房屋基本上都屬于“剪刀房”,但是又不是特指岔路口的房子。為什么以前的人都認為剪刀房不好呢?主要是當時的觀念比較落后,被一些人以“剪刀煞”之類的話給造成了恐慌的心理。真正的原因還是在于,在路口交匯的地方,噪音、灰塵都會比較多,人的日常作息會受到影響,久而久之就容易給家人的精神狀態(tài)帶來影響。并且以前條件差,住在交通條件較好的農(nóng)村,家里也更容易遭賊。
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都對于“剪刀房”有了一個基本的概念了呢?城市也好、農(nóng)村也罷,每一寸土地都是寶貴的,房屋建筑也是需要科學布局與修建。并沒有什么“剪刀煞”,更不存在所謂的住進了剪刀房就會“家破人亡”的說法,這些都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jù)的。現(xiàn)在很多的城市規(guī)劃中,房屋建筑和河流、鐵路、高鐵和道路等都是呈網(wǎng)格狀;嚴格來講城市里有很多的房子都是屬于“剪刀房”,但是也并沒有農(nóng)村俗語當中說的那樣的恐怖。
也有人都像我一樣,聽到“家住剪刀房,豎路正對墻,家敗人亡”,就有一股心里發(fā)毛的感覺。當我們聽到一句俗語的時候,不要急于去肯定或者反駁;即便就是一句現(xiàn)在看來完全沒有道理的俗話,我們也要考慮到當初農(nóng)民朋友會信奉它的原因。文化是進步的、更是包容的。農(nóng)村俗話是在科技、交通等各方面都不發(fā)達的情況下,農(nóng)民朋友自編或者摘自一些名著、故事的簡短語句,從而讓經(jīng)驗、總結以及相關的教誨得到延續(xù),這是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