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宴席是民風民俗的重要體現,農村都有熱情好客的傳統,重要活動、紅白喜事都要設宴款待賓客。關于農村的宴席,可謂是菜色多種多樣、規矩五花八門,“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就是喻指鄉村文化的多樣性;不過宴席上果品、酒水飲料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讓客人吃得盡興是東家的目的所在。
其實宴席在很多農村都是叫“酒席”,有酒有肉也就叫作擺酒設宴,菜品和酒水越可口就越體現出東家的誠意和實力。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現在農村很多宴席上都沒多少人喝酒了;酒都是牌子不錯的酒,啤酒、白酒和紅酒應有盡有,可就是喝酒的人很少了,這是為啥呢?參加宴席的多數都是成年人,并且很多人并不是不沾酒水,到了宴席上不喝酒,是不是另有苦衷還是有何特別的講究呢?我們一起來聊一聊“不喝酒的酒席”。
并不是大家不喝酒了,更不是嫌棄東家的酒品質量差,而是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也更加文明了。農民也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形象,并不會在別人家里胡吃海喝,給人造成自己家里很窮,吃不起肉、喝不起酒一樣。大家都“愛面子”了,更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了,也就不會在別人宴席上大量喝酒了;萬一喝酒過量,還容易造成爭執或者其它不好的影響。也就是說并不是沒人喝酒,只是喝酒的人并懂得控制酒量,喝酒也就成為了儀式。
以前人們去親戚朋友家里赴宴,都可能是騎自行車、低速摩托車,而且路上的機動車、汽車相當少,人們更沒有“酒駕”的概念;因為交通出行方式的差異,那時候即使是喝了一些酒也基本不會存在重大的安全隱患。但是現在農村的路面也硬化了、更加寬廣了,隨處可見的汽車、摩托車,萬一喝酒過量就可能發生交通事故。所以現在農民的交通法制意識也更強了,并且參加宴席基本上都是開車,也就會有“開車不喝酒”的條件反射作用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飲酒之人,平時也能夠喝個半斤八兩不醉,但是也時常會提醒自己注意酒品,能不喝酒就不喝酒、能少喝就少喝。酒堪稱“糧食精”,但是現在的白酒很少是純糧食釀造的,勾兌酒喝多了傷害大腦神經和肝臟、脾胃。小飲怡情,大飲傷身,這已經成為了喝酒人士的座右銘。并不是大家在酒席上不喝酒,而是大家都更懂得了養生保健、更加珍惜身體。以茶代酒,已經是大多數農村宴席上的新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