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的弟子們名滿天下,兒子卻不著名。僅僅流傳了一個“孔鯉過庭”的典故,還是個“問啥啥不會”的熊孩子形象。
難道,孔子是個好老師卻不是個好父親?他的兒子到底有著什么樣的經(jīng)歷?孔子對他兒子的態(tài)度是什么樣的?今天,我們帶著問題,一一探尋。
01
得子之喜
孔子十九歲時,取宋人丌官氏為妻。第二年,妻子誕下一子,當時孔子受到魯昭公賞識,魯昭公聽聞孔子得子之喜,送他一尾鯉魚??鬃痈械侥蟮臉s幸,于是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歷史留給我們孔子和孔鯉的日常記載并不多,但是從僅有的史料中,我們也能看出孔子對兒子的疼愛。那么,孔子是怎么教育自己孩子的?
孔子父子的日常
孔子與兒子的日常體現(xiàn)就是著名的“孔鯉過庭”的故事?!墩撜Z·季氏》中這樣寫道:
陳亢問伯魚:“老師(孔子)會跟你說一些與眾不同的教誨嗎?”
伯魚回答:“沒有?!苯又v述了跟父親的往事:
父親曾經(jīng)一個人站在過庭中,我恰巧經(jīng)過,父親問我:“你學《詩》了嗎?”
我回答:“還沒學?!?/p>
父親說:“不學《詩》,就不知道怎么說話?!蔽亿s緊回去學《詩》。
過了幾天,父親又自己在那待著,我跟著走過去,父親問:“你學《禮》了嗎?”
我說:“沒有?!?/p>
父親說:“不學《禮》就不知道怎么在社會上立足?!蔽一厝W了《禮》。
“我就聽到過這兩次教誨?!辈~跟陳亢說道。
陳亢回去高興地說:“問一件事,得了三個道理:要學《詩》、要學《禮》、還知道君子并不偏私自己的孩子?!?/p>
根據(jù)以上的記載,大多人都會感嘆,孔子是真君子,并無私心,公平公正。而我更感嘆他對自己孩子的那份平和。
03
孔鯉無才?
在這樣寬松平和的教育下,孔鯉長大成人。而他并沒有成為大才,孔子經(jīng)常向外人推薦他的學生,卻很少推薦他自己的孩子。有人可能會說:“你看,這么教育孩子,孩子果然不行?!?/p>
單純看孔鯉的一生確實碌碌無為,他敬仰他的父親,并沒有因為自己是孔子的兒子而得意忘形。他曾對他的孩子說:“你父不如我父”,轉頭對孔子說:“你子不如我子”??梢娝t虛、豁達、淡泊名利的處事態(tài)度。難道這不算是一種成功嗎?
我們還可以把目光放長遠,雖然孔鯉本身并無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父親的影響下,他也成為了一個好父親,培養(yǎng)出了著有《中庸》的孔伋,而孔伋一脈相承,培養(yǎng)出了孟子,將儒家思想發(fā)揚光大。
可見孔鯉并非無才,他也是一個偉大的教育者。
04
教子需淡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的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這叫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尊重、是觀察、是允許、是平和。
“孔鯉過庭”放置于現(xiàn)在,其實就是家長“查作業(yè)”的一件小事。在兒子兩次都說“沒學過。”的情況下,如果是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會暴跳如雷吧。
而孔子,卻并沒有發(fā)脾氣,也沒有責備兒子為什么不刻苦,只是跟孩子分享《詩》、《禮》到底有多好,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1、充分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掌握學習的節(jié)奏,主動學習。
其實我們每個人,不論年齡大小,都會有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對于孩子來說,不管是玩,還是學習其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他自己應該操心的事情。而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并沒有這樣的自覺性,所以在學習上總是替孩子操心。那么孩子會怎樣呢?“反正會有人提醒我,那我就不用把這件事放心上了。”把自己余出來的精力又放在“玩什么”這件事上。
孔子看似不督促孩子,卻給了孩子自己掌握節(jié)奏的機會,讓孩子慢慢體會,學習是自己的事,并不是為了別人而學。
我們可以嘗試著把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如果你覺得他自主性差一些,那么你可以問他:“你打算什么時候寫作業(yè)?”“你今天已經(jīng)計劃好干什么了嗎?”得到合理的回復之后,就不要管他,讓他自己養(yǎng)成自覺的習慣,如果今天沒完成作業(yè),必定會受到老師的責罰,這就是自然后果,并不需要家長再強加一個懲罰。
2、放大“獻寶”的感染力。
我們看到,孔子像獻寶一樣跟兒子分享《詩》、《禮》,雖然史料上寥寥幾句,但是我想,孔子跟兒子提到這些書時一定有特別多話說吧,因為他讀了,也用了,知道這些書是真的好。
而我們是怎么影響孩子學習的呢?很多人可能會說:“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考大學?!边@本身是一種壓力,并不“有趣”,那是一座“山”而不是一個“寶”。對于年齡小一點的孩子來說,出于本能,不想接觸。
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學習語文,我們認識了很多字,不用爸爸媽媽講,自己也能看懂書了;學習數(shù)學,我們可以自己買東西;學習英語,我們可以看懂更多外國動畫片,甚至可以去國外玩。這不就成了“寶”了?
如果這種體驗更真實,爸爸媽媽能真的用這些知識跟孩子談論起來,那樣孩子就會把學習內化成驅動力。比如今天學習了達芬奇畫雞蛋,如果爸爸媽媽能把達芬奇當成談資,跟孩子聊更多關于達芬奇的事,那么孩子是不是會對達芬奇更感興趣,他自己就去讀書了。
3、不急躁,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在現(xiàn)在這樣快節(jié)奏的生活狀態(tài)下,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想要立竿見影,于是多了很多“快餐”。如果當下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人們總會不自覺地急躁起來。
可是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孩子的學習是不斷重復的過程,你希望教一次他就能把知識理解通透,確實有些強人所難。而你暴露出來的壞脾氣會給孩子帶來更糟糕的情緒體驗,影響孩子自己的判斷力,讓他失去自信,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孩子的成長急不得,所以我們應該耐著性子,多給他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去積累,去總結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
一個孔鯉過庭,讓我們看到了孔子的教育心態(tài):孩子不是機器,我們不應在結果上強求,而是當一個陪伴者,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他“獻寶”,讓他因此產生思考,化為行動。
教育是人的教育,回歸人本身,才是教育的真正核心。是時候,放下焦躁的心,踏踏實實地關注孩子了。
策劃:魚羊史記 監(jiān)制:魚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