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就有醫,甚至在人類還沒有形成之前,就已經有醫了。
很多動物在打斗的過程中,受傷以后,都有自己的療傷方式,而且它們也知道什么能治病。
比如在美洲就有一種樹膠,很多動物受傷后,都會跑到樹下用嘴把樹膠吐到傷口上,很快傷口就會愈合了。
醫學的起源跟人類的起源是相關的,當火出現的時候,就代表著人類已經具備發展醫學的能力了。
而中醫的起源,最早也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
目前已經考證過的中醫起源,大體上有兩個途徑:
第一,就是石器時代的砭石,演變成了針刺;
第二,就是用藥治病的源頭,神農氏嘗百草,而且神農氏不是一個人是一個氏族的人。
中醫理論的初步形成大概是在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醫理論也在那個時代孕育而生。
中醫歷史上,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名醫,就是秦越人,后來經過歷史考證就是扁鵲。
山東曾經出土過一幅鵲頭人身給人治病的扁鵲行醫圖,后來扁鵲就成為了名醫的代表。
另外在戰國時期,中醫已經分為三個派別了。
第一、扁鵲派
扁鵲最為出名的就是把死太子給救活了。
而且扁鵲一派傳授的方式,非常看人,假如你有學醫的天賦,才會教你。
當年扁鵲師從滄桑君,滄桑君就觀察了扁鵲好久,才教醫術。
扁鵲一派的集大成之作就是《難經》,由扁鵲撰寫,共有 81 個問答。
第二、湯液經法派
湯液經法派,其實最開始就是食療。
《湯液經》是當年商朝時期,輔佐成湯打天下的宰相——伊尹所著。
伊尹是廚師的祖師爺,他在做飯的時候,經常會加入各種不同的調料和食材。
在調和食材的時候,研究出了湯藥,方劑。
《湯液經》的12神方,奠定了整個中藥湯劑的發展史。
第三、養生派
養生派的代表就是《黃帝內經》,中心思想其實就是道家的思想。
《黃帝內經》中很多篇論就是道家學派傳下來的。
養生派因為來源于道家,所以有更濃的哲學味道,不具體指一藥一方,而是給出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去指導養生。
《黃帝內經》大篇幅都是理論,很少出現詳細的藥方。
但是已經不影響,《黃帝內經》成為中醫的代表之作。
其實中醫的經典之作,非常多,很多都比《黃帝內經》更厲害。
直到漢朝的時候,才有人開始把醫學書籍重新整理出來。
當時整理的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白氏內經》。
可惜只有《黃帝內經》傳下來了,其他的全都失傳了。
目前已經流傳下來的中醫四大經典,就是《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
自從東漢末年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以后,就再也沒有段位極高的醫學大作了。
但是現在依然有人認為張仲景的理論已經落后了,放到現在連初中都考不上。
實際上根本不是,很多現代名醫治不了的病,用張仲景的理論和方子,照樣可以解決。
張仲景最厲害的還是臨床,在臨床方面基本上可以說是無敵的存在。
中醫學的發展實際上就是靠臨床驗證不斷發展過來的,所以到現在還是說中醫沒用的人。
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他沒遇到能治病的中醫,歷史上各個名醫基本上治病的見效速度極快。
東漢末年的大瘟疫,當時還沒有西醫,完全就是靠張仲景的中醫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