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山山脈(最高峰-雪寶頂):
山脈海拔在4000—4200米以上,
主峰是雪寶頂(海拔5588米,西藏苯波教七大神山之一),
山脈?北端始于甘肅省-迭部縣南端,
沿著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與九寨溝縣境之間,向松潘縣東北部橫貫;

岷山
它是岷江、涪江、白龍江以及黃河支流-黑河的分水嶺。

岷山山脈
涪江:
又名涪水,
因為流域內的綿陽在漢高祖-劉邦時稱“涪縣”而得名,

涪江源頭
源于四川省-松潘縣與平武縣之間的岷山主峰-雪寶頂。
它是長江支流-嘉陵江右岸的最大支流,
南流經四川省平武縣、江油市、綿陽市、三臺縣、射洪縣、遂寧市,在重慶市合川區匯入嘉陵江。

涪江
武都鎮以上為上游;
武都鎮至遂寧為中游;
遂寧至河口為下游。

涪江上中下游
武都引水工程:
從江油市-武都鎮以北3km的涪江干流攔河引水,
灌溉四川省綿陽、廣元、南充、遂寧四市的八縣耕地,
被鄧小平同志譽為“第二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

武都引水工程
三國時期:
劉備從湖北-荊州入川,
經長江、巴閬、嘉陵江逆流而上入涪江,進駐了涪城(今綿陽主城區,因治地臨近涪水而得名),

劉備入川
二劉相會于涪城東山上,史稱涪城會;

涪城會
至此,長達三年的入川之戰,拉開序幕。
岷江:
發源于四川省-松潘縣-岷山南麓;

岷江源頭
它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水源。
成都平原:
以成都平原為載體的成都平原經濟區包括成都、德陽、綿陽、資陽、眉山、樂山、雅安、遂寧,一共八個市;

成都平原經濟區
成都平原經濟區是四川省經濟總量最高的區域,帶動了四川省的經濟,推動了區內各個市的融合發展。
都江堰:
戰國-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發型水利工程;
兩千多年,都江堰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重要作用;

都江堰市
都江堰就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
都江堰灌溉工程,讓岷江水造就了成都平原,使其成為“天府之國”。

岷江
白龍江:
長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
發源于甘肅省-甘南州-碌曲縣與四川省-若爾蓋縣交界的郎木寺,

白龍江源頭
白龍江?流經:
甘肅省-甘南州碌曲縣、四川省-若爾蓋縣、甘肅省-甘南州-迭部縣、舟曲縣,
隴南市-宕昌縣、武都區、文縣,
在四川省-廣元市境內匯入嘉陵江。

白龍江
白龍江流域:
歷史上,
是漢族與少數民族融合的重要區域,
是漢蜀之間的戰略要地,
是中國工農紅軍過川入隴的重要通道。
陰平古道:
起點是陰平郡(今甘肅-隴南-文縣-鵠衣壩),途徑文縣縣城,然后翻越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摩天嶺,
經青川縣(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到達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鄉),全長265公里。

陰平古道
三國時期?:
司馬昭命鐘會、鄧艾領兵伐蜀;
鐘會指揮的東路魏軍被蜀漢大將姜維堵在劍門(今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關以北,久攻不下;

劍閣縣
西路指揮鄧艾則回軍景谷道(今四川省-廣元市境內),
到達陰平郡(今甘肅-隴南-文縣境內),
走數百里險要小道,
到達江油關(今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境內),
蜀漢守將馬邈開關投降,鄧艾軍長驅南下,攻克綿竹,直抵成都,

鄧艾滅蜀
蜀后主劉禪投降,蜀國滅。
至此,鄧艾偷渡陰平滅蜀,讓陰平古道名揚天下。

白龍江
黑河:
別名“墨曲”,因河水呈灰色而得名。
發源于四川省-阿壩州-紅原與松潘兩縣交界的岷山西麓;

黑河源頭
由東南流向西北,
經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
于甘肅省-瑪曲縣曲匯入黃河。

黑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