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氣、血、津液的后天來源
《靈樞·邪客》:“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素問·經脈別論》:“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靈樞·決氣篇》:“何謂血?歧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根據上述三段引文總結發現,宗氣、津液、血都是以飲食為最開始的來源。飲食入胃,經過運化之后,分成糟粕、津液、宗氣。糟粕從腸變為糞便排出;津液注之于脈,在心的作用下變化為血;宗氣也是從飲食而來,在肺中與從鼻吸入的清氣相合,從而產生的宗氣。
氣還有先天的來源,下面詳細總結。以下內容根據中醫基礎理論總結。
2.氣
2.1氣的涵義:
氣有物質和功能兩種涵義。一是指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如飲食中的水谷之氣,吸入之清氣(即氧氣)等,即所謂〞人之有生,全賴此氣〞。二是指生命活動的動力,如臟腑之氣。所以,氣、血、津液放在一起探討時,是指“物質”之氣。
2.2氣的來源與生成:
中醫理論當中氣是有先天之氣和后天之氣分別的。先天之氣也稱為元氣,稟受于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后天之氣為由肺吸入之清氣與脾胃運化水谷所產生的水谷精微之氣結合而成,即宗氣。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氣合而稱為真氣或稱正氣。《靈樞·刺節真邪》:〞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就是氣的來源與生成的概括。
2.3氣的分布及功用:
人體正氣以營養機體,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內在動力。正氣的虛實直接關系著人體的健康情況,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體正氣依據其來源、部位、功能不同,又有多種名稱。
宗氣:積于胸中,是飲食水谷所生化之氣與吸入之清氣結合而成,是一身之氣的運行輸布的出發點。它的功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言語、聲音、呼吸強弱,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貫注心脈而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以及肢體的寒暖和活動能力,多與宗氣有關。
新冠肺炎的發病機制與此有密切的關系。
營氣:宗氣貫入血脈里的營養之氣,行于脈中,與血的關系密切,故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的說法。可見營氣與血的作用不可分割,共同發揮營養機體的功能。
衛氣:宗氣宣發于脈外的叫衛氣。其性剛悍,善走竄,達于體表,溫潤皮膚、肌肉、滋養腠理,司汗孔的開闔,以防御外邪,故叫〞衛氣〞。外邪侵入機體,衛氣即起而抗邪,故發生惡寒、戰栗、汗毛豎起等癥狀。衛氣勝邪,則惡寒解,熱退病除,反之,則寒熱不消,疾病繼續發展。
五臟六腑之氣:如心有心氣,脾有脾氣等等。心氣不足,則出現心悸、氣短等;脾氣不足則有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可見各臟腑之氣是維持其生理功能的動力。五臟六腑之氣為功能之氣。
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推動作用:氣可以促進人體生長發育,激發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推動經氣的運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溫煦作用:氣的運動是人體熱量的來源。氣維持并調節著人體的正常體溫,氣的溫煦作用保證著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及經絡的生理活動,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夠始終正常運行而不致凝滯、停聚。
防御作用:氣具有抵御邪氣的作用。一方面,氣可以護衛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氣可以與入侵的邪氣作斗爭,以驅邪外出。
固攝作用:氣可以保持臟腑器官位置的相對穩定;并可統攝血液防止其溢于脈外;控制和調節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體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遺精滑泄。
氣化作用:氣化作用即在通過氣的運動可使人體產生各種正常的變化,包括精、氣、血、津液等物質的新陳代謝及相互轉化。實際上,氣化過程就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
3.血
3.1血的涵義:
血是在脈中循環流動,運載精氣,營養全身的液體。營氣行于脈中,故營氣為血液的組成部分,而循脈上下、營運全身的主要組成成分。營氣和血的關系密切,可分而不可離。常合稱為營血。
3.2血的來源與生成:
血的生成,來源于水谷之精氣,通過脾、心、肺的作用化生而成血。故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升〞的說法。
3.3血的分布及功能:
血運行于全身,循環不息,以營養機體各部。血的化生與運行必須依賴于氣的作用,所以說,〞氣為血帥〞,〞氣行血自行〞,〞氣滯血亦滯〞。但氣的這一功能的實現,又須依賴于血的營養,故又有〞血為氣之母〞的說法。氣血之間有著互相依存的密切關系。臨床上遇見血瘀者,不僅要活血,還要行氣;血虛者,不僅要補血,還要補氣,這樣才能氣血調和,恢復健康。
4.津液
4.1津液的涵義:
津液是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
4.2津液的來源與生成:
它來源于飲食,經脾胃運化之后產生水谷精微的液體部分,注入經脈,輸布全身,營養機體。
4.3津液的分布及其功用:
津與液既相似,又不同,其性質、分布部位和作用各有區別。清而稀者為津,滲透浸潤于肌膚腠理之間,有濡養肌肉、充潤皮膚的作用,如組織間液,淋巴液等。濁有稠者為液,流行灌注于關節、腦髓,孔竅等處,有潤滑關節、滋養腦髓、濡潤乳竅的作用,如關節液、唾液等。津與液就整體的功用來說又同屬一體,互相影響、互相轉化,所以津與液常常并稱為津液。津液又是血的組織成分,故與血的關系密切。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需要適量的津液。津液有多余,則經過氣化變成廢物排出體外,藉以保持體液平衡。如出于腠理為汗,下輸膀胱則為尿。我國醫學認為〞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因此,體內水液的調節,依賴于肺、脾、腎三臟共同完成。腎主水,司腎關的開闔,以調節水液。
腎的功能失調,津液運行障礙,則水液停留而發生痰飲、水腫等證。津液不足,則出現口干、舌燥、皮膚枯燥干澀,甚至四肢攣急、抽搐等,如大汗或利尿過多均可發生這些病癥,稱為傷津液。津液與血關系密切,大量出血也會出現傷津液的證候,故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及〞亡血家忌汗〞之說。氣與津液之間也是相互滋生相互作用的。氣虛則氣不化津而出現津液缺乏,傷津者則化氣無源,又可出現氣短、無力等氣虛的證候,所以又有〞耗氣則傷津,津傷則耗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