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拿下天下后,問群臣,我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什么?大臣說:“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別人,項羽仁厚且愛護別人,但是陛下攻下城池后,愿意將城池分封給人們,肯和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妒賢嫉能,不愿獎賞有功之人,不愿和別人同享利益,所以陛下成功了,項羽失敗了。
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食,我不如蕭何;統(tǒng)率百萬大軍,戰(zhàn)則必勝,功則必取,我不如韓信。我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是因為我有這3位人中俊杰,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他卻不重用。
劉邦的作戰(zhàn)指揮才能,遠不如項羽,和項羽的交手時,他敗多勝少,還在彭城之戰(zhàn)中,創(chuàng)造了56萬大軍,慘敗給項羽三萬騎兵的戰(zhàn)績,但因為劉邦有蕭何、張良和韓信,他最后贏了項羽。蕭何在后方,為劉邦籌措糧草,招募兵馬,讓劉邦能東山再起;張良為劉邦出謀劃策,幫助劉邦絕境重生,化險為夷,度過困境;韓信四處征伐,幫助劉邦下了三秦、韓、趙、燕、齊等地。
韓信、張良、蕭何是劉邦奪取了天下的主要功臣,但同時,他們也因為在楚漢戰(zhàn)爭中的巨大貢獻,功高蓋主,讓坐上皇位的劉邦,開始忌憚他們,尤其是韓信,他打仗特別厲害,劉邦及其手下的大將,沒有人能打過韓信,所以韓信想造反,有很大的幾率,可以取代劉邦坐上皇位。
劉邦寢食難安,放心不下韓信,所以他聽從陳平的計謀,以游覽云夢澤為借口,讓楚王韓信來覲見自己。韓信為了打消劉邦的猜忌,帶著項羽兵敗后,逃到他麾下的楚將鐘離眛的人頭,前去覲見劉邦,但這并沒有讓劉邦放過他。劉邦以謀反的罪名,將韓信綁縛了起來,帶到了洛陽。
到洛陽之后,因為韓信是個難得的人才,還對自己立有大功,而且也沒有韓信謀反的證據(jù),所以劉邦赦免了韓信,只是將韓信貶為了淮陰侯,讓韓信在洛陽生活,隨時處在自己的監(jiān)視和掌控之下。后來,劉邦率兵平定陳豨之亂時,傳出韓信和陳豨暗中聯(lián)絡(luò),準備幫助陳豨奪取天下,所以呂后當(dāng)機立斷,聯(lián)合蕭何誅殺了韓信。劉邦率兵回到洛陽時,韓信已被呂后誅殺了。
劉邦奪取天下,靠了韓信、蕭何和張良3人,他坐穩(wěn)天下后,放心不下韓信。張良和蕭何,也同樣功高蓋主,讓劉邦放心不下。劉邦、呂后誅殺韓信的刀,在殺掉韓信之后,很可能會砍向張良和蕭何,所以他們兩人看到韓信被殺后,可能會“兔死狐悲”,為何他們當(dāng)時不救韓信。
劉邦在擒拿韓信,呂后在誅殺韓信時,張良始終未發(fā)一言,不曾為韓信求過情,而蕭何不但沒有設(shè)法救韓信,還聯(lián)手呂后,將韓信欺騙到長樂宮中,讓呂后將韓信殺掉了,還誅滅韓信三族。
當(dāng)時張良和蕭何不救韓信。一是韓信打仗能力太強,對劉邦而言是個嚴重的威脅。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之后,他替劉邦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從來沒有輸過,即便是不可一世的項羽,也在垓下之戰(zhàn)中,輸給了韓信。更重要的是,韓信很有野心,他替劉邦拿下齊國之后,韓信并沒有率兵前來幫助劉邦,而是要劉邦封他為齊王后,才肯出兵幫助劉邦。
從韓信向劉邦討要齊王之事可以看出,韓信的野心很大,想成為獨霸一方的諸侯,他還不完全忠于劉邦。韓信的帶兵打仗能力很強,漢朝將領(lǐng)不是他的對手,如果韓信野心膨脹,想要奪取天下,將會成為漢朝的心腹之患,所以張良和蕭何為了大漢的利益,也將韓信視為隱患,但他們未必支持劉邦殺掉韓信,而蕭何幫助呂后誅殺韓信,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打消劉邦對他的猜忌。
二是他們救不了韓信。劉邦拿下天下之后,異姓諸侯王不斷造反,陳豨等人造反,劉邦還能對付,但實力最強大的韓信造反,劉邦恐怕會丟掉江山,所以他不會給韓信奪取漢朝江山的機會。劉邦殺韓信,不是因為韓信有什么過錯,而是因為韓信能力太強,威脅到了自己的江山,所以不論任何人求情,劉邦都不會繞過韓信,而如果張良和蕭何為韓信求情,還會讓劉邦以為他們是韓信的黨羽,對韓信更加放心不下,要執(zhí)意殺了韓信,張良和蕭何恐怕也會牽連其中。
明知道救不了韓信,可能還會將自己牽連其中,所以張良就選擇了置身度外,蕭何則為了打消劉邦的猜忌,還幫助呂后誅殺了韓信。韓信被殺后,張良、蕭何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積極采取了自救,張良放棄了權(quán)力,及時隱退了。蕭何為了打消劉邦,將自己家族中的健壯男性,都送到了劉邦軍營。同時,他故意搶占百姓田地等,讓百姓痛恨他。蕭何通過自污,損害了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讓百姓痛恨他,不支持他后,他就對劉邦構(gòu)不成威脅了,所以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