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高橋鎮古丘,乘閒莫惜小夷猶。
新楊受日春無際,宿麥翻云歲有瘳。
鷹隼圖南天外意,江山繞北望中愁。
世事難知人易老,一杯聊復寄沈浮。
-宋·吳潛《真如勸農》
一
王莽創立的新朝橫亙在西漢和東漢之間。起于公元9年,公元23年被綠林軍推翻,政權只存在了15年,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又經歷十余年戰爭,重新統一全國,定都洛陽,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又進入一個新的篇章。
因為王莽是中國古史中第一個用篡弒手段登上皇位的人物,違背了“忠君”這一最神圣的道德信條,所以從東漢一直到清朝,被國人罵了近兩千年,也被歷朝統治者標簽為“亂臣賊子”、“陰謀篡權”,評價為“滔天虐民、窮兇極惡”。
國人大都極力強化其“偽善小人”形象。在歷代評價王莽的詩詞中,白居易的《放言》較為著名:
周公恐懼留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這首詩感嘆識人論事極難,王莽當上皇帝才顯露真面目,對王莽的評價核心是一個“偽”字。
史學家班固、司馬光、王夫之等人曾對王莽作過專題分析,但由于歷史局限性,古人主要是從道德角度對王莽進行批判譴責,并沒有過多探究兩漢之際社會矛盾的積累爆發,千萬百姓面臨的生存困境,王莽憑什么順利滅漢立新,王莽新政改革為什么慘遭失敗,新朝王莽為何15年就被亡國滅族。
這些歷史問題或許比單純“陰謀篡權”的道德評價,更值得我們思考。
二
王莽出生于公元前45年,魏郡元城(今河北省邯鄲大名縣)人。
王莽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同父異母的兄弟王曼次子。王莽出生時,他的姑姑已經做了漢元帝的皇后,但并不得寵。王氏宗族還屬于外圍末流的皇親。
王莽12歲時,父親去世。14歲時,姑姑王政君成為皇太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王氏宗族從此開始入朝輔政、封侯拜官,王莽的伯父、叔父們陸續登上西漢王朝政治舞臺。
當堂兄弟們以皇親國戚的身份開始享受榮華富貴時,王莽卻承擔起生活的艱辛。由于父親和兄長王永兩人早逝,他專職侍奉母親和寡嫂,照顧兄長兒子,過著清苦生活。
此時“儒家正統”的禮教思想已經實施百年,研讀《五經》是通往“利祿之位”的捷徑,官員們儒家經典的學術修養也是體現個人素質、奠定職階晉升基礎的重要標準。王莽自幼好學深思,深研經書,并拜當時大儒為師,“勤學博身,被服如儒生”,他的儒學造詣比較高,在同時期的儒生文士圈中有一定影響力。
王莽平常待人親和、恭謙有禮,多謀善斷、明于行事,他給當權的姑姑、伯父、叔父們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伯父大將軍王鳳病重,王莽衣不解帶的連續侍奉數月,其孝敬細致程度甚至超過了王鳳的親生兒子。王鳳看著因照顧自己日益憔悴的侄兒,想起英年早逝的弟弟,憐才惜才之心油然而生。他在臨終前,鄭重把王莽托付給太后和成帝。
王鳳的臨終托付,才使王莽被任命為黃門郎,這個官職雖不高,秩六百石,但職責是為皇帝服務,向來升遷機會比較多。
不久時間,24歲的王莽被提升為射聲校尉,秩兩千石,這已經與當時的地方大員郡太守職級相等。年輕的王莽明白權力來之不易,雖然已經身居高位,但更加小心謹慎,在用心履職的基礎上,竭盡全力侍奉姑姑長輩。
三
王莽長袖善舞,外交儒生名士,內事諸父親朋,是當時朝野之間出名的“賢良”、“孝廉”。
公元前16年,叔父成都侯王商向成帝上書,愿意分自己的戶邑以封王莽。
這件事情策劃的很巧妙,王莽想向成帝討封,但又擔心成帝不許,便借別人的口說,用別人的戶邑封。因為不需要皇室拿出真金白銀,成帝答應可能性相對較高。即使成帝不答應,也只是拂了請愿人的面子,王莽從來沒有提出任何要求。
這是王莽求官封侯的一步好棋,成功了一榮俱榮,失敗了內不傷外不損。
王莽的名士朋友們也登場了,長樂少府戴崇、侍中金涉、中郎陳湯等官員一致上書稱贊王莽。成帝本來也就對這位表弟頗有好感,他順勢封王莽為新都候,賜南陽新野的新都鄉為封地,領戶1500戶,同時晉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成為陪伴皇帝左右的近臣。
升官封侯的王莽沒有一點點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繼續嚴于律己、注重操守、兢兢業業、克勤克儉,同時主動散盡家財、賑濟賓客、資助名士、結交官員。
王莽這些舉措自然收到了極好社會效果,中央地方的官員陸續上書,盛贊王莽“才可大用”;朝野之間的儒學名士利用各種場合,吹捧王莽“世之楷模”。
王莽兄長王永早逝,兒子王光從小由王莽照顧,王莽對王光精心培養、視同己出。
他給王光選擇了一位儒學博士做老師,自己還經常去看望拜訪。但每次去見老師之前,都要專程沐浴,衣著整齊的乘車前往,并帶著羊酒等大量禮物對老師和王光同學進行慰問。長此以往,京城的博士名流、王光的同學們都對王莽充滿敬意,認為他尊師重教、禮賢下士、關愛儒生。
王光到了成婚年齡,王莽安排王光與自己的長子王宇同時娶妻,以示無親疏之分。
大婚之日,王府內張燈結彩、大宴賓朋。但是在來賓們觥籌交錯、歡歌笑語的時候,王莽卻在敬酒間隙數次短暫離席。
有好事者跟蹤觀察,發現原來是王莽母親病了,他數次離席是去后堂探視,親自服侍母親用藥。當晚所有人對王莽的至孝行為都大加贊賞,從此王莽的孝賢美名更是四處傳揚。
公元前8年,大司馬大將軍王根病重。38歲的王莽通過各種手段排擠掉競爭對手,在王根和太后的舉薦下,終于登上大司馬大將軍寶座,成為百官之首。
四
王莽坐到了大司馬位置,并沒有因官居高位而盛氣凌人,依然謙虛低調,不斷塑造自己對外克勤克儉形象。
他的母親生病了,消息不知怎么就被傳出,宗室貴族、公卿顯貴紛紛派夫人使者前往探視,王府門口是車水馬龍,熱鬧非常。
王莽安排妻子著短衣布裙恭迎賓客,眾多珠光寶氣的夫人們,都錯把儉樸的王夫人,當成了府中的奴婢,當知道她就是大司馬大將軍夫人后,無不驚詫感嘆,王莽的清廉儉樸美譽又四海傳播。
世事難料,王莽居位不到六個月,成帝突然去世,按照其生前安排,19歲的侄子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
哀帝把祖母傅氏封共皇太后、母親丁氏封共皇后。從此傅、丁兩后的外戚勢力開始大量涌入朝中,新外戚集團與王氏集團的爭權奪利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太皇太后王政君意識到了這一點,她從政治穩定角度權衡,認為大漢不能陷入宮廷黨爭,最終決定王氏退讓。她授意王莽主動提出辭職,哀帝先是不同意,但在傅太后等人的壓力下,王莽最終被免去職務,回到封地南陽居住。眾多占據重要官位的王氏外戚及黨羽也紛紛被調離或者罷免。
哀帝是個昏庸之君,他在位的6年時間沒有任何作為。
前期兩年,他把王氏外戚集團逐步趕出朝中,但是替補的傅、丁兩后外戚中,沒有可以堪當治國重任的精干人物。他開始閉目塞聽,在逼死進諫的諍臣王嘉后,朝中無人再提批評建議。
他在太子時期,就迷戀與自己年齡相同的男寵董賢,兩人曾經留下了“斷袖之癖”的歷史典故。指的是兩人同床共枕,早起的哀帝不忍心驚醒睡夢中的董賢,便用劍隔斷衣袖,悄然起身離開,后世多用來代指同性之間的愛戀關系。
公元前2年,哀帝任命董賢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董賢是一個佞幸之輩,根本無任何能力治理朝政,朝中事項更是一塌糊涂。即使如此,哀帝甚至還想把皇位禪讓給董賢,這個提議在身邊大臣的激烈反對之下才作罷。劉家祖輩打下的萬里江山和千萬民眾的生計,在哀帝眼中不過就是兒戲。
公元前1年,25歲的哀帝病逝,他沒有留下子嗣,傅、丁兩位太后也在此前后去世。這時朝中亂局又得年邁但強健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出來收場。
王政君派使者召王莽進宮,王莽一直在等這一天的來臨,他此時已經以侍奉太皇太后的名義,從南陽返回長安居住。
王莽迅速趕到未央宮,接收發兵符節、宮中內外衛兵統帥權,聽取百官奏事,全權負責主持哀帝葬禮。
五
失去過一次權力的王莽分外珍惜二次掌權。他不再謙恭低調,開始鋒芒畢露。他把緊急事務處理稍安后,立即重拳出擊,以鐵血政策鞏固自己的權位。
一是罷免董賢及其委任的官員。
董賢明白王莽不會輕易放過自己,被罷免當日他就與妻子自殺。狡猾的王莽懷疑詐死,在派人驗尸后,宣布將其家財沒入官府,家族全部免職流放。董賢用自殺免去了被滅族的風險。
二是安排群臣推舉自己為大司馬。
太皇太后經歷過哀帝王氏外戚失寵后,明白做事要公開服眾,于是下詔,要求朝臣們推舉大司馬。但群臣們都明白無論威望能力,還是與太皇太后的親疏關系,此職都非王莽莫屬。于是由大司徒孔光領銜,滿朝文武官員聯名推舉王莽,數百人中只有兩名將軍提出異議。王莽順利上位后,也就不再偽裝大度,立即指使官吏彈劾這兩名將軍,將其免職問罪。
三是推立一個可以掌控的新皇帝。
按照血緣關系,當時中山王的兒子劉衎(音如坎)是元帝唯一的直系重孫,輩分上是哀帝的侄子,加上年齡也只有9歲,王莽便主導立他為帝,是為漢平帝。又因平帝年齡太小,太皇太后王政君臨朝,王莽則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職務專擅一切。
四是徹底鏟除其他外戚集團。
王莽給成帝趙皇后(趙飛燕)、哀帝傅皇后誣陷罪名,逼迫兩人自殺,隨后把傅、丁外戚集團全部趕出朝中,把所有可能影響自己專權的障礙全部鏟除。
五是流放自己的叔父兄弟。
此時王莽叔父輩只有紅陽侯王立一人健在,為了防止王立與王政君有任何合謀的可能,便指使官員彈劾王立,將其逐出長安,趕回封國。王莽處理完叔父,又把自己的堂兄弟王仁等人也趕回封國。
王莽的二次登臺,不同于之前的溫和包容,做事殺伐果斷,大量調整官員,所有可能的反對勢力全部剪除,關鍵重要崗位陸續安排自己心腹把持,王莽權力得到擴大鞏固,做事更加獨斷專行。
六
公元2年,王莽以公開選妃的方式,安排自己的女兒成為11歲漢平帝的皇后。
公元4年,漢平帝與王莽女兒舉行結婚大典,正式冊立為皇后,并大赦天下。
在王莽的安排下,平帝大婚的幾天后,有朝中官吏和普通百姓8000多人陸續上書,集體要求給王莽以“上公”的封賞。
王政君安排官員議定封賞辦法,官員們建議制定新的官名“宰衡”,位上公,授予王莽。
“宰衡”名稱來源于商周,商朝伊尹稱阿衡、周朝周公稱太宰,兩人都是強臣輔佐弱主。由此各取一字,稱“宰衡”,宰為主宰,衡為公正,意思是公正的主宰,位居三公之上,三公向“宰衡”奏事要自稱“敢言之”。
王政君同意親授王莽“宰衡”之位,規定朝中所有官吏都不能再與王莽同名,并按照周朝封周公的儀式舉行加冕典禮。
王莽又制定一系列措施籠絡各階層的知識分子。他修建明堂、辟雍、靈臺,為太學修建萬人校舍,漢代太學也在此時達到鼎盛時期。他還增加經學博士數量,安排專人宣講自己的經傳學說。
王莽走上了權力巔峰,此時雖然沒有戴上皇冠,但他的地位勢力早已超過諸侯王,個人威信影響更是漢平帝無法比擬的。
很多被王莽表象蒙騙的儒生學者、善于攀龍附鳳的政治投機客、被大潮裹挾的各級官員們紛紛上書,要求再次加封王莽。據《漢書》記載,朝廷又收到487572人的上書,在此之外還有很多王公貴族到太皇太后面前去叩頭諫言。
公元5年,王政君在未央宮前殿,親自為王莽舉行加“九命之錫”大典,并以策文方式,贊頌王莽在平帝繼位后5年輔政取得輝煌成就。有官員現場匯報:四海之內吏民編寫傳唱,贊頌王莽功績的歌謠,已經達到三萬余字,漢朝最輝煌的太平盛世終于到來了。
公元6年2月,14歲的漢平帝暴斃。
誰能繼位呢?宣帝的曾孫當時有53位,他們都有資格問鼎王位,其中個別比較年長,王莽擔心這些人不好駕馭,就以漢平帝的平輩不能作為繼承人為由,把這些人排除在外。
他說服王政君,立漢宣帝的玄孫、2歲的廣戚侯劉嬰為太子,王政君也按照群臣建議,詔令“安漢公莽居攝”、“踐太子位”,代為管理朝政。

七
漢平帝剛剛去世,就是新年正月,王莽按照皇帝禮儀主持新春祭祀,并安排史官隨時記錄自己的言行,王莽做起了中國歷史上首創的“攝皇帝”。
王莽明目張膽的以皇帝自居,漢劉宗室必然不滿。
公元6年4月,安眾侯劉崇認為王莽所為是劉氏宗室之辱,他組織起百余人隊伍,進攻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不得入而敗。劉崇此次興兵籌劃籌備不足,缺乏目標戰略,軍事力量過小,失敗是必然的,但天下反莽自此開始。
漢劉宗室也不是鐵板一塊,劉崇兵敗后,就有人迅速劃清界限,主動投誠。劉崇的族父劉嘉自發趕往長安請罪,獲赦后專門寫奏章,贊頌王莽功德,罵劉崇是亂臣賊子,并把王莽的篡漢行為稱為“藩漢國,輔漢宗”的盛德大功。
王莽見到劉嘉奏章大為高興,封其為帥禮侯。
這時又有群臣上奏王政君,認為劉崇謀逆是因為王莽“權輕”,只有再提高王莽的權位才能鎮服全國,保江山平安。
王政君不知是被迫無奈,還是老來糊涂,她最終同意了建議,明確王莽可以自稱為“假皇帝”。
此時西漢社會矛盾已經日益激烈,皇室宗親及地主大量圈占土地,失地農民淪為奴婢,大量流民四處乞討流浪,朝廷稅賦收入不斷下降。官僚腐敗又造成民不聊生,社會階層分化嚴重,凡是有一定實力的漢劉宗室,都對王莽充滿仇恨,積蓄醞釀反莽事宜。
公元7年9月,東郡(今河南省濮陽市)太守翟義與宗室劉宇、劉信等人合謀,立劉信為天子,自號大司馬、柱天大將,開展大規模反莽起義。
翟義向天下發出了討伐王莽的檄文,討莽“欲絕漢室”之罪。翟義軍用了3個月時間,攻克了周邊數郡,隊伍發展到十多萬人。此時長安附近從茂陵向西到汧(今陜西省隴縣)一帶都爆發了響應翟義的起義,涉及20余個縣,這些關中義軍隊伍甚至攻入長安,放火焚燒未央宮前殿。
公元8年2月,王莽平定了翟義及其他各路叛軍,所有參與叛亂者滅族,并派人掘翟義祖宗墳墓、挫骨揚灰。
王莽此時并沒有反省叛亂背后的原因,還是自以為威德日盛,這次平叛勝利是獲得天人之助。他的黨羽們更是鼓噪著“攝皇帝當即真”。
王莽于是向王政君提出:我向您報告時,自稱“假皇帝”;而我號今天下,天下向我言事,就不必再言“攝”了。
身邊看透王莽心思的朝臣們,紛紛上書說天下出現各種祥瑞,天意要求太皇太后應該把皇帝位授予王莽。
這一次,王莽沒有等王政君的答復,他認為自己上位的條件都成熟了。
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來到高帝廟前,鄭重祭祀朝拜之后,戴上皇冠拜見姑姑王政君,向她報告了祥瑞情況,表明自己要應天命、做皇帝。
王莽來到未央宮前殿,坐上皇帝寶座,宣布了即天子位的詔書,改國號為“新”,年號為'始建國元年',王莽即“新始祖”(另記載為“新太祖”),簡稱新帝。
至此,歷經二百多年的西漢滅亡,中國進入了短暫的新朝時期。

下期預告:《王莽覆滅》王莽改制并沒有解決西漢末年的土地兼并以及奴婢問題。他窮兵黷武討伐匈奴和周邊少數民族,使民眾負擔持續加重。遭遇天災戰爭,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每周二周五更新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