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騾子是馬和驢交配后的產物,作為一名“混血兒”,騾子繼承了其父母優良的基因。非驢非馬的騾子身材高大,強壯有力,能吃苦耐勞,能駕車、也能拉犁耙。
在以前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偏愛用騾子來駝運笨重的貨物,同時也是山區農民田間耕作的好幫手。
然而不幸的是,擁有優秀特質的“混血兒”騾子不能繁殖后代,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騾子似乎是一個無辜的動物。
騾子,跨物種繁殖的產物
在動物分類學上,馬、驢、騾都是哺乳類奇蹄目動物,而馬包括了普氏野馬、驢、斑馬和家馬(矮種馬)四大亞種。
馬和驢是同屬里的不同物種,它們雜交后產生的物種被稱為“騾子”。作為種間雜交的騾子,實際上分為兩種:驢騾(公馬和母驢交配后所生的后代)和馬騾(公驢和母馬交配后所生的后代)。
兩者體型和體力略有差別,母本為驢的驢騾,體形偏矮一些,母本為馬的馬騾,體型相對來說大一些,體力也比較強壯。
由于公驢和母馬的基因更容易結合,馬騾的數量相對來說也更多一些,一般情況下我們說的騾子大多是指馬騾。
騾子外形兼有馬和驢的特征,力量大比驢大,耐力比馬強,人們也更傾向用騾子充當力畜。
騾子大多數時候性格比較溫順,任勞任怨,不過一旦性子犟起來,四只腳就像被釘子固定在地上一樣,十匹馬都拉不動,因此就有了這樣一句俗語:“騾子發脾氣,四蹄不挪地”。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混血兒”騾子的學習辨識能力很強,智力通常比它的父母(馬和驢)更聰明。
然而,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騾子卻不能將這種智力提升延續下去。由于是雜交的后代,騾子高度不育。
為什么騾子不能生育?
農村老人常說:“騾子不分公母”,事實上,無論是馬騾還是驢騾,都有公母之分,而且也都有生殖器官,卻都沒辦法自己繁育后代,其實是馬和驢惹出來的“禍”。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通過雌、雄交配產生,由受精卵發育而來。
雄性細胞(精子)和雌性細胞(卵子)通過減數分裂的方式形成,兩者相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的染色體數目等于雄性細胞和雌性細胞染色體數目之和。
其中,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的染色體是體細胞染色體的一半,而且每個生物的染色體數量都是固定。

以我們人類舉例說明,人類的體細胞中有46條染色體,分別來源于男性 23條,女性23條。當發生交配后,精子和卵子相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內的染色體數目是雄性細胞和雌性細胞染色體數目之和,即46條(23對)。
搞清楚這一點之后,我們再來看看騾子不能生育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騾子由馬和驢雜交所生,那么騾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便取決于馬和驢的染色體數目。

馬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為64條(32對),而驢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為62條(31對),那么,馬驢交配后生下的騾子體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為63條,分別來源于馬32條,驢31條。

問題來了,騾子想要繁育下一代,就必須要能夠通過減數分裂的方式形成正常的精子或卵子。

然而,騾子的染色體數量為63條,只有31對染色體能夠正常聯合,而剩下1條來自馬的染色體找不到同源染色體,導致了整個生殖細胞無法進行正常的分裂,從而造成騾子不能生育后代。

這種現象也被稱為“生殖隔離”,馬和驢之間沒有繁殖障礙,但后代騾子通常不能生育。
不過,騾子并不是完完全全不能繁殖后代,母騾與公馬或公驢交配時,在偶然情況下,染色體成功聯會重合的情況是有可能發生的,前提是要有足夠數量的母騾與公馬或公驢進行交配。

有學者進行過推算,母騾有可能生育的幾率僅為461千萬億分之一(實際上更低),概率相當小,通常都被認為不可能發生。而由于馬屬動物的受精部位和過程較為復雜,公騾則根本不可能擁有生育能力。
動物界其他奇特的雜交動物
其實動物雜交的現象在自然界并不少見,有的是人為干預造成的,有的則是動物之間“情投意合”而發生的,不過大多數雜交動物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前者。
除了騾子,再給大家列舉幾種比較奇特的雜交動物:
獅虎
顧名思義,獅虎便是獅子和老虎交配所產生的后代,老虎是森林之王,獅子是草原之王,本來是兩種井水不犯河水的兇猛肉食動物,在人類的干預下產生了獅虎獸。

由雄獅和雌虎生下的后代通常被叫做獅虎獸,長相與獅子相似,身體則是林中之王老虎的模樣,獅虎獸通常也是被認為不能生育的。
除了獅虎獸,人類還繁殖出了虎獅獸,即由雄虎和雌獅生下的后代。
豹獅
豹獅是由雄性美洲豹和雌性獅子雜交的后代,頭部和獅子相似,身體則繼承了美洲豹的特征。

歷史上第一只豹獅是1910年誕生于印度戈爾哈布爾。
鯨豚
寬吻海豚和偽虎鯨生育的后代,被稱為鯨豚,十分罕見。
1985年,人類將寬吻海豚和偽虎鯨雜交,產生了一頭鯨豚,該鯨豚的模樣和海豚相差較大,擁有66顆牙齒,正好是偽虎鯨(44顆)和寬吻海豚(88顆)牙齒數目的平均數。

人類干預下產生雜交動物,有的會被人類用來研究繁殖生物學等相關知識,有的主要用當作經濟動物,例如騾子被用作運輸工具,野豬和家豬雜交用于改良家豬品種,
還有的一部分會被作為動物園的“觀賞動物”,滿足人類特殊的經濟需求。
--END--
參考資料:
[1] 蔣軍.淺析騾子的遺傳特征和繁育能力[J].科學教育,2008(01):76-77.
[2] 趙軍民.騾子不能生育的原因分析[J].養殖技術顧問,2011(0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