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期在生活中的一些感觸,今天與大家聊聊關于“合群”這個話題。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幾個朋友,時常聊聊天侃侃大山,從聊天中我們能釋放壓力,從傾聽中我們能學習到更多的人生經驗。朋友偶爾會在空閑時邀約我聚餐,但對于喜歡心靜的我,參與的次數屈指可數。
為此,也曾朋友說過我有些不太合群。其實話說回來,我不是不合群,而是更懂得自己需要什么或不需要什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有認知與追求。
一味的迎合別人,一味的強融,最后你什么都得不到。
正所謂:自己不優秀,認識誰都沒用。人脈不是追求而來的,而是吸引而來的。
這不僅是對別人的忠告,也是對自己的警示。
每個人都會有失眠的時候,或因為某人,或因為某事。那天晚上我也失眠了,失眠的夜的確很難熬,曾經的一幕幕往事像過電影一樣在腦海中浮現閃過,剎那間回到了2004年。
2004年的年初,那年正在參加藝考的我夜以繼日地做著各種考前準備,父母為了自己的考學也煞費苦心,尤其是母親,全程陪我在北京參加中戲及北電的考試。
正巧的是,與高中藝校的幾位同學住在同一個賓館,且居住房間也是挨著,其他同學叫我晚上去他們房間喝啤酒玩撲克牌,被我直接拒絕,因為我明白轉天就要正式“上戰場”了,如果以如此的面貌勢必不會取得理想結果。
后來的結果也正應了那句話:你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老天都看得到。一分耕耘一份收獲。
雖然當時的我被同學們評價為一個不合群的人,但現在回頭想想,選擇了不合群的做法的確是正確的,因為我明白一個人在什么時候應該做什么樣的事情,如果打算放松,甚至是放縱,那完全可以選擇在獲得錄取通知書之后。
大學畢業后,我選擇了從事教育工作,最初的那些年在藝考機構任教,還深深記得一位條件很優秀的女生,無論五官相貌還是身高都能達到一個很好的標準,但處于叛逆期的她并沒有走向正道,反而被一些她自認為關系很好的“好同學”帶入了偏激的道路,一味合群的她迷失方向,走了彎路,最后只落得魚和熊掌皆丟失的結局。
作家周國平說: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
喜歡足球的朋友一定會知道劉云飛這名球員,他是前國足國門。年少出名的他,既有帥氣的相貌,又有超群的足球技術,典型的偶像派 實力派!但是卻被名利沖昏了頭腦,在運動生涯的大好年齡誤入歧途走向了吸毒的歪路,成功戒毒后他接受了媒體的采訪說到,就是因為自己年輕時做人發飄,認識了社會中的一些三教九流,讓自己的人生迷失了方向。盲目結識不了解的朋友,對于一個人來講真的是一場災難。浪子回頭金不換,后來他重新步入了人生的正軌,在深圳繼續開始了自己的足球事業。
年少無知的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交際廣就能“走遍天下”,以自己認為誰誰誰為驕傲,總是高估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當自己走進低谷期的時候才能真正明白,有些人,只是所謂酒肉朋友而已。真正能夠幫助你的人,十個里面也許挑不出一個,或許一百個里也沒有一個,就是這么現實。
真正的朋友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陪你一起享福的朋友大有人在,在你患難的時候能夠犧牲自己拉你一把的人,少之又少。
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高不會再長,但是智慧一直在長!
所以選擇合群,也一定要看看這個群的人是否“干凈”?而不是盲目的合群。
不合群并不代表“各色”(形容一個人過于個性),而是代表他的對于世界的認知、人生閱歷、做人態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都走過別人沒走過的路,所以當你沒有真正深刻了解一個人的時候,請你不要對他妄加評論,也許你認為他是不合群的那一類,他卻認為你這個人過于膚淺。
處在的高度不同,你看到的風景也當然會不同,山腳下和山頂上看到的肯定有云泥之別。
有些人認為,多條朋友多條路。沒錯,我也認可這樣的哲理,但是年代不同了,細心想想其實很多道理都有它的兩面性。殊不知,當今社會擇友要慎重的道理,選擇對了人,你可以在人生道路上多一個好伙伴,選擇錯了人,他便成為了你的絆腳石。
非常認同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忘記了是哪位作家寫過一段話: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你挑選;不要去刻意巴結一個人,用暫時沒有朋友的時間,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時機成熟時,就會有一批的朋友與你同行。用人情做出來的朋友只是暫時的,用人格吸引來的朋友才是長久的。所以,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深以為然。老虎不是群居動物,但依然不影響它百獸之王的美譽,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說的就是強大的老虎在生活中不需要朋友。而那些弱小的食草動物,總是成群結隊,因為它們弱小,所以聚在一起才更容易存活下來。
這就是自然界的法則,強者往往獨處,弱者才喜歡群居。
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也是如此嘛,不需要強融到某些圈子里,而是不斷地完善自己,打鐵還需自身硬,讓自己強大起來才是王道!

前不久參加了一場教育界的研討會,參會的都是一些陌生的面孔,甚至有一些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將自己腦子里的那點兒東西夸大其詞,認為自己完全能很快地進入到我們這個教育的圈層內,有資歷的老師們則一言不發,只選擇靜靜地看著他。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我們每個人的身邊經常有這樣的人,越是一知半解的時候,越夸夸其談,反觀那些頭腦什么都清楚的人,就會默默無聞。
你不說話,別人永遠不知道你在想什么。當你拿不定主意的時候,你最佳的方式就是選擇沉默不語,待到你想明白后再發言也不遲。
一般來講,在眾人面前不愛說話的人分兩種,一種是肚子里沒墨水的內向性格之人,另一種則是懂得韜光養晦之人。

那天有朋友問我:“真正吃過苦的人是怎樣的一種處世之道?”
我的回答是:他懂得什么樣的群體可以進,什么樣的群體要遠離。吃過苦的人,內心深處是孤獨的,他不喜歡盲目合群,他的內心往往是安靜的,不會隨著外界的變化,情緒起起落落。即便遇到了大事,也很沉默,因為當初經歷了大風大浪,所以之后見什么都習以為常。他選擇沉默但心里有數,他會時常反思自己,理清頭緒。
作家馬德說:“一個人的靈魂,只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身的澄澈與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和蓬勃。”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就會慢慢看清人生,讓自己的人生變得透明。
生活中,請不要對那些不合群的人有偏見,每個人的人生觀都是不同的,你認為的其實也僅僅限于你認為的,并不能代表他人。因為你并不清楚,他為什么不喜歡熱鬧,而喜歡獨來獨往的真正原因。
話說回來,很多人其實也想喜歡寧靜的生活,但由于生活所逼,而無奈地在人群中摸爬滾打,與一些不喜歡的,甚至是感到惡心的人打著交道,也許這就是生活中的無奈吧。

有的人經歷過是是非非,看淡人間冷暖,所以沒有了逢場作戲的興趣。他們不會強行擠進不適合自己的圈子,一切事情隨遇而安。
那天與一位女性作家聊到很晚,其中便聊到了一個話題:為什么人要獨來獨往?
在我們的聊天記錄中,其中有一句話看似簡單,但卻富含深意:無效社交,不如不交!
誠然如此,當你學會了成熟,你便學會了遠離。
而那些心智欠缺的人,往往害怕孤獨,接受不了寂寞,會像一只迷失在森林里的狼,四處找各有所需的同伴陪自己。
而那些喜歡獨來獨往的人會覺得,一個人的時光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時光,才是最最最幸福的空間。
一個人的時候,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約束,沒有人一旁指指點點,完全不用顧忌別人的目光,做回真正的自己!
獨來獨往的人就像一杯淡淡的清茶,一杯茶就是一個世界。
我也是如此,我喜歡獨自旅行,遠離世俗,找尋屬于自己的靈感,回到返璞歸真的世界。

去年一位失聯多年的朋友突然聯系到我,邀請我參加一個晚宴,其中晚宴名單中有國內的某位導演,他問我愿不愿意參加,或許還有可以機會當男一號。
我在電話里爽快地拒絕了他,一是因為自己的授課工作繁忙,脫不開身,二是多年來對于他做人品行的了解。
以為有意義的社交,只是看上去熱鬧,個人的性格與靈魂,卻無處安放。
又或者說,當一個人,決定開始對周圍的世界曲意逢迎時,他就已經放棄了自我。
當你自身沒有足夠優秀,在別人眼中你毫無價值,沒有人會真正看得起你。這時你的人脈毫無價值,等到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所有人都對你敬而遠之。我也更不會踩著別人的肩膀去高攀他人。
人在年輕的時候,很喜歡熱鬧,很喜歡跟別人打交道,甚至有時候想要融入一個圈子,費盡心思,進去了以后,才發現自己是小丑。如果到了奔四的年齡還不明白這個道理的話,想必真的是枉費人生了。
每個人都在生活中不斷成長,漸漸地我們就明白了,有些社交,是無用的,圈子不同,何必強融,又何必去討好別人為委屈自己,何況人家并沒有把你當個人物,因為你并不優秀。

朋友不在多,知己一兩個。有壓力的時候,該傾訴一下就適當傾訴一下,但一定要選擇對的人。如果你覺得誰都靠不住,那就選擇沉默,讓時間去沖淡一切不快。
獨來獨往不是人格缺陷,而是看透了人際交往的險惡。獨來獨往的人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不會去麻煩別人,他們一直會不斷地完善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當你學會了給人生做減法的時候,就會發現世界清靜多了,也明白了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無效的社交上,不如學會提升自己的能力。
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求人不如求己。那些不合群的人也曾在群里度過一段自己難忘的歲月,或許被傷害過,他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指望別人是指望不上的,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更是很難得到滿意的效果。
不要輕易相信別人,更不要指望別人能夠幫助到你什么,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誰也不虧欠誰,成年人的世界里都是保自己。真正的朋友不是那些錦上添花的人,而是那些能夠及時雪中送炭的人,但能夠送碳的人卻少之又少。
你選擇合群,但卻往往在你所處的圈層里沒有一個真正懂你的人,那些口口聲聲說要幫你的人,到了關鍵點時,反而人間蒸發,各種借口和理由。所以說,有時候這種所謂的合群其實真的毫無意義。

很贊同一句話:每一顆心靈的成熟,其實都是經過無數次的洗滌和磨練的。
獨處的時候,才是真正的自己!
隨波逐流者,不是熱衷于嘩眾取寵、就是把被人吹捧當樂趣所在。
獨來獨往者,早已看透這一切,早已不再用喧嘩,來凸顯自己的存在。
你選擇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那就會逐漸失去自我。
尤其是年輕人,不要做“隨大流”的人,更不要把自己的無能當作隨和。明明是碌碌無為,還要安慰自己平凡可貴。做一個合群的趨之若鶩之人很簡單,哪里人多,自己就往哪個方向走。然而,做一個不合群的人卻需要勇氣。
曾有網友講過一段話: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合群與不合群呢?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思想觀念、想法主見是否與大多數人一致。如果一致,就是合群;如果不一致,就是不合群。
靜下心想想,全天下哪有那么多一致?!你跟你爹媽的想法也許都不一致,何況朋友之間呢?

伽利略有個小故事叫做:《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如果伽利略選擇做一個合群的人,那么他就會像大多數人一樣信奉亞里士多德的真理,至于真相究竟是什么其實根本不重要。
英國偉大物理學家牛頓,奠定了數學和經典力學體系的基礎,但這個天才科學家并不擅長社交,不太喜歡開口說話,甚至患上了自閉癥和抑郁癥。
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性格也非常孤僻、倔強,但他的心中蘊含著強烈而深沉的感情,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音樂上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所以說,“不合群”的人,往往是優秀的人,有自己的做人底線和原則,更懂得什么是堅持!
陳道明老師是影視圈中的一股清流,他喜歡獨來獨往,他喜歡獨處,喜歡一個人在家讀書彈鋼琴等,被圈內人稱為娛樂圈中的文人,“不合群”的他并沒有影響自己在圈內圈外的好口碑,反而還讓人們覺得陳老師是一個極具魅力的優秀男演員。

叔本華說:一個人自身擁有越多,那么,別人能夠給予他的也就越少。
當你習慣了不從別人身上找尋安慰,不在別人那里找尋生命的價值時,你會愛上不合群的狀態。
人活著,首先要先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選擇,就夠了。
無論是學生還是成人,為自己定下目標,堅定方向,就應該堅定走下去,很多時候別人的觀點僅供參考,甚至不重要。或許結果不盡人意,但這個努力拼搏的過程才是最可貴的,正所謂: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努力。
合群與否,在于自己的選擇,但那些不信任你的人,你解釋再多也都是多余,不在乎你的人,再多的付出都是徒勞,那些喜歡在你的世界里指手劃腳的人,從來不會為你的結果負責,或許當你受挫的那天,他們會躲在某個角落暗自竊喜。
不合群也不代表你是錯的,不代表你是異類,只能說明你比別人更加懂自己,懂得自己需要什么、方向在哪里,人生要學會在不合群中尋找到真正的靈魂。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孤島上的燈塔需要我們自己控制,照亮眼前的方向,不要一味指望別人的指引,燈的方向由自己掌控。
莫對不合群的人有偏見,那份獨來獨往背后,是清醒與從容,這也是有些合群之人不具備的。
尤其在職場中,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一類人,這類人喜歡見風使舵討好別人,也可以說是別人眼中的“老好人”,別人說什么都行,從來不抗拒,其實與人相處,越是沒底氣的人,越喜歡做“老好人”,因為自己百無一能,所以怕得罪任何人。
這類合群的人,其實壓根沒有人在乎他的看法,也沒有人愿意去聽見他的聲音。
反之,那些有自己做人主見原則和底線的人,反而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高看。
平心而論:人情世故這東西,與其勉強,不如隨緣。與其用違心的舉措,讓自己跟隨大眾,不如率真而為,反而活得淡定自若。

有些人,認為自己不合群,也太在乎別人的眼光,也曾有很多藝考生問過我,講到他家中的親戚瞧不起他考藝術院校。
人生在世,最怕活在別人的眼光里,過好自己的生活不香嗎?年輕輕輕地就開始在乎他人眼光,什么時候算個頭呢?
看看我們周圍,有太多人,因為懼怕他人的非議,所以總是為難自己,甚至會選擇一種自己并不想要的人生。
違心,太難受了,對于所有人均如此。
做人不能不聽勸,但如果一味太把周遭的人與話當回事,便會經常性地強迫自己去在意別人、去聽別人的指指點點。
到頭來,稍微一點負面評價,就讓你耿耿于懷,陰郁惆悵,就像郭德綱相聲講的那句話:到了八十,一句話把你氣死了。
專注于自己,不要太合群,除非工作需要,生活中還是要做真實的自己,畢竟誰也不愿意總是活在戴著虛偽面具的世界中,多累心啊,你說對吧?
時間對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我們每天的時間就那么多,一會迎合這個、一會吹捧那個,久而久之就丟失了自己,深夜躺在床上的時候你肯定會后悔。

不要認為不合群的人就是孑然一身,必定百無聊賴,殊不知不被人打擾,才是真正的自由。
有時候身邊朋友會發微信給我,問我忙什么呢出來喝個酒,跟你吹吹牛,其實我也明白這些都是半開玩笑的話,但由于自己是個時間觀念極強的人,如果沒有正事的話,我們在手機上聯系也不會減少彼此的友誼,這不是不合群,而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該獨處的時候絕不會胡攪蠻纏,該合群的時候也不會自命清高。
有些人認為不合群就是閉塞的人生,也無形中把自己困在了一座監牢,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當渾濁成為一種常態,清白就成了罪惡。
眼下的社會,人們總喜歡對一些人指指點點,好像只要被周圍人喜歡,就是人緣好,就是最大的本事。
不合群的人在某些人看來,會帶有笨拙、清冷、難相處等負面概念。
其實不然,能獨來獨往的人,經歷過生活的洗禮,內心往往是強大的,身上往往具備自我修煉、自我治愈的能力。
自己先優秀起來,就會有更多的人來進入你的圈子,自己先優秀起來,這時你自然而然就有了人脈,而且這種吸引而來的人脈,總比追求而來的人脈牢固得多,強扭的瓜不甜嘛。

人這種動物,知道的越多,見過的越多,越會發現繁華過后盡顯孤獨,甚至發現自己像是一個被世界遺棄的孤兒。
隨著學識和修養的提高,發現自己和別人的距離越來越遠,能夠真正了解自己的人越來越少,甚至很難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所以才會越來越不合群,也很難找到適合的群體。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朋友之間如此,愛人之間亦是如此。
尤其是即將步入中年的朋友們,一定要學會素與簡,這一點我們要向演員周潤發學習,學會做減法方可留下人生精華。
人到中年,越來越明白靠自己才無懼風雨!人到中年,必要的時候最好精簡一下自己的朋友圈,虛情假意的朋友要遠離。哪怕沒有一個知己,哪怕是從此獨處,都不要畏懼。因為你足夠強大,就可以直面人生的一切挑戰。

就像兩個國家之間一樣,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任何事情的協作,背后都是利益的交換,只要你能夠給到對方足夠的利益,對方就會愿意為你付出。
當一個人漸漸成熟,他終究會發現,這個世界上,能夠靠得住的人不多,在你人脈中的那些所謂的朋友,真心的并沒有幾個,現在就翻閱一下你的通訊錄或微信,數數有幾個能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呢?這個時候合群與否還有什么意義呢?何不反省一下自己的能力幾何。
對一個不合群且內心強大的人來說,之前的失敗經驗,永遠不會對他們內心造成困擾,不會拖慢他們繼續前進的步伐,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走過了很多坑,也就見怪不怪了。
總之,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獨處與合群都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好比有的人喜好熱鬧,有的人喜好安靜,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壞之分,在于不同人的不同人生走向,每個人的人生都像一部電影,每個人均在戲里扮演著主角。結局好與壞當然要看自己的選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