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課程》
見諸筆墨 | 達于心靈
不可一日無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妙品 | 亦書亦畫的“狂草奇觀”:章法奇異如松柏之剪影,點畫濃淡如花葉之纏枝
清代黃慎草書《桃花源記》紙本,設色,縱38厘米,作于清代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黃慎時年七十七歲。
黃慎(1687—1768)中國清代書畫家。初名盛,字恭壽,號癭瓢子,別號東海布衣。福建寧化人。黃慎的詩文、狂草書法,繪畫被稱三絕,為“揚州八怪”之一。
黃慎擅草書,書法學“二王”,更得懷素筆意,從章草脫化而出,其遒勁運筆亦用于繪畫之中,故畫面多干枯、飛白和迅疾之跡。
黃慎的草書,點畫紛披,散而序,評者說它象疏影橫斜,蒼藤盤結,具有“字中有畫”之趣。
他的書法出于章草,頗難認識,故而仿效者不多,但他不趨時尚,敢于標新立異。
他的草書不昧古法,又難辨古人蹤跡,不強調章法的疏密聚散,而以方折頓挫的筆法,忽斷忽連,顧盼呼應,凸顯鏗鏘有聲的點畫節奏感,呈現一幅落英繽紛、珠丸跳蕩、逸趣迭生的畫面感。
其代表作《草亭飛萬竹詩草書軸》章法奇異如松柏之剪影,點畫濃淡如花葉之纏枝,真非書非畫,亦書亦畫,堪稱奇觀。
他自己總結一生走過的道路,感慨地說到:“余自十四、五歲時便學畫,而時時有鶻突于胸者,仰然思,恍然悟,慨然曰:'余畫之不工,以余不讀書之故。’于是折節發憤,取毛詩、三禮、史漢、晉宋間文,杜韓五言詩及中晚唐詩,熟讀精思膏以繼晷,而又于昆蟲草木四時推謝榮枯,歷代制度衣冠禮器,細而致于夔龍蛇鳳,調調刁刁,罔不窮厥形狀,按其性情,豁然有得于心,應之于手,而后乃今始可心言畫矣。”
正是這種凝思結想、廢寢忘食、苦攻不輟,黃慎才從一個小畫工成長為一位詩書畫聞名大江南北的名家。
鄭板橋曾作詩贈之:
家看古廟破苔痕,慣寫荒涯亂樹根。
畫到精神飄沒外,更無真相有真魂。
齊白石也非常傾心黃慎,感慨說:余在黃鏡人處獲觀《黃癭瓢畫冊》,始知余畫猶過于形似,無超然之趣。決定從今大變。人欲罵之,余勿聽也;人欲譽之,余勿喜也。前朝之畫家,不下數百人之多,癭瓢、青藤、大滌子外,皆形似也。惜余天資不若三公,不能師之。
黃慎的書畫創作在雍正年間名揚于世,“尺紙容縑,世爭寶之”。可見他的作品在當時已有較高的價格,另外黃慎對自己的繪畫,常作分類自評,凡最得意者題上詩,次者則識以歲月,再次者只署“癭瓢”二字。此舉可謂自知之明,亦有文人趣耳。
由此可見,黃慎書畫皆有常人不及處,實堪仰之。
黃慎草書《桃花源記》超清欣賞
吳昌碩篆書卷首《古春一記》
吳昌碩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