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用 筆 分 析
提按起伏變化
用筆的提與按是互為存在的條件,沒有按就無所謂提,沒有提也不會有按。提中有按筆畫不輕飄,按中有提筆畫不拖沓,提按的適當變化就產生了書寫的節奏感。
“蓋”字之底橫兩端粗,中截細,起筆藏鋒,略向右上提筆,收筆處再向右按,提按起伏,使線條饒有彈性,寧折不彎,如鋼條之材質。
“陵”字左邊之豎為細腰豎,上下粗中間細,起筆藏鋒按筆,行筆略提筆,收筆回鋒按筆,線條雖曲依然能勁挺直立,這也正是褚書之所以筆法纖細卻非軟弱不堪之根本所在。
“砂”字兩撇皆有提按變化,左撇露鋒頓筆后略提筆,行至線條中間逐漸向左下按筆,右撇藏鋒入筆后再逐漸提筆,后又繼續向左下按筆。如此提按反復,使線條富有彈性。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云:“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辨按尤當于起筆處,辨提尤當于止筆處。”又云:“書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
“之”字整體節奏都是按-提-按-提-按-提-按,使整個字粗細對比強烈,輕重的不同形成了字內空間的強烈變化。
“方”字頂點,藏鋒入筆,按下后向右下逐漸提起,再轉筆后頓筆往左下,活潑生動。
“門”字橫折鉤露鋒起筆后向右上提筆至轉折處向下按筆,調整好筆鋒后順勢向下提筆后再按筆,筆力勁健,韌勁十足,有更生動的韻律感。
提按變化是用筆過程的必然表現,也是使得筆畫形態變得更為豐富之原因所在。
單字中的提按變化是為確保單字的平衡、左右或上下的呼應,如“坤”字左邊的提與右邊轉折處加重,使整個字更具有平衡感;“所”字左右兩邊豎畫的加重亦是為了追求字內的平衡,而“能”字左上半部分撇折的加重與右邊反捺的加重是為了追求字內對角呼應,褚書中此類筆法表現使其書法更有創造性。
總的來說,《雁塔圣教序》中的提按用筆使其形態有了輕重之感,我們臨習的時候務必細心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