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歷代名作欣賞(四)
十九 吳昌碩篆書聯
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亦署倉碩、蒼石,號缶廬、老缶、苦鐵等。其書、畫、篆刻超群拔萃。書法著力于石鼓,并參以兩周金文和漢篆,善于化古為我,自成風格。筆墨枯潤有致,凝重蒼古,結體欹側取勢,氣度恢宏,在秦漢篆書體系中又開創了新的范式,對啟迪后學意義重大。

二十 羅振玉甲骨文軸
羅振玉(1865-1940),浙江上虞人,字叔蘊,又字叔言,初號雪堂,又號貞松。畢生殫力治學,著述頗豐。尤在甲骨文字考訂方面貢獻甚大,為我國甲骨學奠基者。因其坐擁古文字,考釋之余,以甲骨文入書,首創了典雅韻致、勁折古樸的甲骨文書法作品,并有《集殷墟文字楹聯》刊行于世,對推進篆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十一 常贊春錄《左氏春秋》集句聯
常贊春(1872-1943),山西榆次人,字子襄,號髯翁、柞闬、迂生等。光緒二十八年舉人,畢業于京師大學堂文科。畢生篤學經史、文學,考據金石書畫頗精。書法篆刻,自立高標。書法尤精篆隸,其篆書宗秦相李斯、清楊秋湄,因源及流,自成風格。篆法規范,方整端穩,圓潤雅潔,高古不凡,是清末民初三晉卓有成就的書法篆刻大家。

二十二 趙鐵山篆書《和銘真跡》
趙鐵山(1877-1945),山西太谷人,名昌燮,字鐵山,亦字惕三、錯鐵、省齋,號漢持、心隱齋主人等。清宣統元年拔貢,從小受業于家塾,精研書學。篆隸真行,四體皆精,以篆隸為最,師法楊濠叟、吳愙齋、楊秋湄,又糅合金文之渾樸,形成蒼勁古茂、沉著凝重的獨特風格。其博學與精到可與吳昌碩頡頏。曾有“南吳(吳昌碩)北趙”之譽,在清末民初書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此書《和銘真跡》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字形以修長取勢,運筆以中鋒為主,清勁圓暢,功力非凡,實為“精意之筆”,彌足珍貴。

二十三 王福庵篆書對聯
王福庵(1880-1960),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原名壽祺,后更名褆,字維季,號福庵,以號行,晚年又自號持默老人、持默居士。王福庵出生于一個世代書香之家,自幼耳濡目染,究心于文字訓詁、金石篆刻之學,篆、隸、楷書皆精。其篆書上溯周秦,下及清賢,遍師眾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典雅、恬穆、渾勁”的藝術風格,篆法之妙就在于“婉而愈勁,通而愈節”,即能于圓潤舒展眾勁挺不弱,氣勢貫通。曾有“當前篆書無過福庵者”之譽。作品以“靜”取勝,余韻猶長,對后世書家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