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折的意境與氣息表現得淋漓盡致。 方折法印章的藝術特點,貴就貴在剛勁上面,它給人的感覺是爽直暢達、干凈利落,毫不拖泥帶水。這正是力量的象征,陽剛的表現。它的線條無論是橫還是豎,都是挺直的,所以最宜用沖刀與切刀來刻。而沖刀與切刀正是篆刻藝術中最基本的刀法,所以方折法印章,亦最適合篆刻愛好者初學與臨摹。
45.點畫圓轉法 印文的線條有方折的,也有圓整的,我們稱印文線條圓轉的印章為“點畫圓轉法”印章。如附圖中“公孫中印”,其印文線條以圓轉為主,轉折處也呈圓角之狀。另“曹”一印,每個點畫皆呈圓狀,多姿多彩,異常別致。圓形不僅在數學、化學、物理學領域中存在,在動物界、植物界,在山川自然、人類日常生活中都無所不有,而且也是繪畫、書法、篆刻、音樂、攝影等藝術門類的審美形態之一。圓,寓意完美。在篆刻藝術中,線條的圓曲流麗之美會和人們追求圓滿的心態產生一種和諧的共鳴,這正是印人們“借題發揮”的良好基礎。 鄧石如的“意與古會”、汪關的“松圓道人”、張大千的“大千父”等印章,由大圓、小圓、半圓、曲圓組成了一個圓的世界。 點畫圓轉法印章在古今印譜中非常多見,數量很多。概言之,它的主要特點是以柔取妍、以圓取勝,它給人的感覺是含蓄、流麗、飄逸自然、姿態優美。刻時,用刀應審時度勢,因字而異,因勢利導,隨彎而轉,重在流暢。尤其是應避免“走刀”而造成“斷層”與“稚折”。宜在圓轉之中求拙、求趣。 46.點畫方圓法 印章上的文字或文字點畫,有以方為方,稱方折法印章;也有以圓為主,稱為圓轉法印章。方與圓是一對矛盾,我們可以將它合二為一,將其巧妙、合理地布置于一印,形成方圓相參、方圓結合或方中寓圓、圓中寓方的格調。藝術是沒有框框、沒有模式、沒有硬性規定的。“思離群”,應當是印人們的共識。且看附圖中“王舍”一印,“王”字為方,“舍”字為圓,呈左圓右方格局。漢印“公車賞”系上圓下方的格局,趙孟頫的“趙太子丞”,則呈對角方圓的布局。此外,還有方圓相間式、一字獨圓式等。方圓法印章不僅是人們視覺的需要,也是人們心理上的需要。方代表剛勁有力,屬陽剛之美;圓代表柔和流麗,屬陰柔之美。陰陽合一,剛柔相濟,賞心悅目,魅力無窮。實際上所有的印章印文,都有方有圓,只是兩者的反差程度不同而已。無論是設計者、篆刻奏刀者還是品賞者,均希望從中得到畫龍點睛之妙趣。 47.點畫垂直法 在欣賞瀏覽古今印章時,會發現有一類印章的印文線條十分特殊,幾乎所有的豎畫都從上至下垂直而下,印文中的橫畫則十分短小而且只是寥寥幾筆。這寥寥幾筆橫畫在印面上一般被擠壓在印上或印下,占一個很小的部位。這種以縱貫上下之垂線為主體的印文布局法,稱為“點畫垂直法”。如附圖中漢兇“張”,印文豎線細垂方直,橫畫短小。漢印“丁詡印”、丁敬“大宗”印,豎畫粗壯挺勁,而短小的橫畫基本上在印之上方,形若街坊巷口之柵欄,故也有叫這類印章為“柵欄法印章”。漢印“丁詡印”、文彭印“檀心軒”等印章,其印文豎畫粗壯且排列緊密,而橫畫俱在印上或印下,猶如昔日的手工織布機,“緯線”連接著“經線”,故稱這類印章為“緯系文印章”。其實點畫垂直法印章的形式是很繁多的,凡是以豎畫占主導地位、豎畫多于橫畫者,都能稱點畫垂直法印章。這類印章的藝術特點很明顯,它是以縱取勝,以剛勁暢達直抒胸臆。在刻這類印作時,一般都是用沖刀或切刀而為,勢如破竹,一貫到底。它給人的感覺是恢弘、端莊、方正、古樸、豪邁。這類印章亦很適合初學者臨摹創作。 48.點畫平橫法 有一種印文的點畫以平橫為主體,而將豎畫壓縮或作減短處理,整個印面橫畫多于豎畫,這種章法布局稱為“點畫平橫法”。如附圖中西漢印“石泉右執奸”,畫密布,并占主導地位,而豎畫十分短小,很不起眼,系典型的平橫滿白文印。漢印“史左”、“巨董千萬”平橫法氣息特別濃郁。朱文的平橫法特色亦不遜于平橫滿白文印。諸多元印、明清印人的印章,如“管軍總把印”、“黃氏大易”印等印章,以平橫為基本單元,組成了左右貫通的音符樂章,讓人感受到平衡的心態與淡泊的氣息。 平橫法印章在設計時要注意變化,多營造自然天趣,切忌造作。用刀應多用橫沖刀法,以增加橫畫線條的爽利感與力度。同時刻好平橫法印章還需要一種“思離群”的創新精神,多看多臨摹古人佳作,精心選取入印文字,掌握規律,方能得到滿意的效果。
49.點畫向背法 入印文字的點畫一般都因字而定,左右縱橫,斜曲變化都依照傳統篆法書寫。而點畫向背法印章的印文則有所不同。向,即同一個方向。背,即相反方向。向背法印文將某些線條有意拉長或放大,形成超乎尋常的向背線條。例如附圖中瓦當“大富”中,“大”字橫畫、“富”字的寶蓋兒均系貫滿全印的圓曲之線,作相似形同方向處理,而瓦當的圓形邊欄與之保持協調一致,故印章氣度不凡,溫潤和雅。魏晉印“樊纘”,印文下方的兩組線條均是背對背,呈反方向布局。為不雷同,兩組反向點畫的弧度、寬度有所不同,異常新穎別致。這些向背的印文線條雖然作了夸張處理,但仍不失端莊典雅的韻味與風貌。“向”與“背”在中國文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在篆刻領域里,藝術家們在進行印章章法設計時,把向背線條“單獨處理”,左右或上下縱橫全印,在印面上“跳”出來,占主導地位。例如何震印“真實居士”、米萬鐘印“文石居士”以及趙之謙的“長守閣”印,設計了許多組向背線條,有同方向的,也有反方向的,有從上至下的排列,也有從左至右的排列,印章左右還大體呈對稱狀態,真是妙不可言。這些印章皆充滿了點畫向背法的章法特點。它們有的大起大落,十分顯眼;有的小中見大,顧盼呼應;有的布排密集,處處向背;有的布排稀疏,“一枝獨秀”。點畫向背法印章風流瀟灑,靈動多姿,妙趣橫生。但毋庸諱言,它也因之帶來了一些缺憾,如結體散而乏氣,線條的力度與筆意難于把握,減弱了古拙雄渾的韻味。這就提醒印人們要揚長避短,不斷總結經驗,小心著墨,大膽奏刀,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構來。 50.點畫穿插法 在印章章法設計時,印文的布局一般要求工致勻稱、平穩端莊。在這個大前提下,人們不難發現,有許多秦漢印章,印文之間、結體之間、點畫之間互相穿插挪讓。有的是偏旁部首之間的互相穿插,有的是印文整體互相揖讓。這種穿插交錯、牝牡相合、互相伸屈謙讓,使印章更為密切緊湊,強化了整體感。這種“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融入了篆刻藝術,不僅提高了印章的藝術層次,而且增加了印章的可讀性與藝術情趣。如附圖中漢印“●川侯印”,四個印以自身的大、小、長、方等形式的變化,互相穿插,平穩地布置在方寸之中。“程義”印的“義”字豎畫下插,“趙道”印的“趙”字右部插到左部中。而“竇中孺”印,“中”字筆畫少讓位于“孺”字,“孺”字的左右偏旁又互相左移右讓。“陸陽”印中,“陸”字“土”的中豎長長地伸到頂部,天趣盎然,生動無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