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度 1||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昔秦丞相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蔡尚書邕,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達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范,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其硯取前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冊之松煙,代郡之鹿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凈者。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一[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
丶[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撇]陸斷犀象。
乙[折]百鈞弩發。
丨[豎]萬歲枯藤。
丶[捺]崩浪雷奔。
刁[橫折彎鉤,以“刁”代替]勁弩筋節。
[注釋]
?、湃耍褐肝氖康墓P端、武士的劍端,辯士的舌端。
?、沏y鉤:指剛勁有力的書法筆畫。有人將其稱為“鐵畫銀鉤”。
?、区櫠迹簴|漢宮門名。是講學與藏書之所。
⑷暗于理:暗,“暗”舊作“闇”字,的異體字,愚昧不明。指不明白事理。
⑸學不該贍:該,通“賅”,兼備,完備。贍,充裕,足夠。此句指學識不淵博豐贍。
⑹煎涸:淺黑干涸。
?、舜ぶ菇悄z:代郡,今山西代縣一帶。鹿角膠,是用鹿角熬制而成的膠。
?、號|陽魚卵:東陽,古地名,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在浙江金華,有的說在安徽天長,有的說在山東臨朐東南……魚卵,紙名,又名“魚子箋”。紙面顯露微粒如魚子狀,故名。
?、丸b:鑒賞識別。
⑽筆陣:指行筆作書如作戰之分陣。出入斬斫,攻戰爭斗。全句以征戰比喻筆陣之法,意思是右(上)邊七條是筆陣中常見的運筆方法圖。
?、献ǎ鹤w書法。此為大小篆的總稱。章草:亦稱“急就”、“草隸”。八分:隸書一體,又稱“分隸”、“分書”。有挑腳的隸書。飛白:帶有絲絲露白的一種書體,傳為蔡邕所創。鶴頭:又名鵠頭書,漢代詔版上專用的美術體。古隸:早期的隸書。廣義指秦隸和漢隸。
?、行拇嫖何?,事情的底細和原委。指書寫前思考透徹詳細。
?、延篮退哪辏簴|晉穆帝司馬聃的年號,這一年為公元348年。上虞:今浙江上虞縣。
[譯文]在文士的筆端,武士的劍端,辯士的舌端,最妙的是文士的筆端。在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中,最奧妙無窮的當是書。往昔秦丞相李斯見到周穆王書法,嘆惜七天,為他的書法缺少骨力而擔憂;蔡邕到鴻都觀看碑碣,百日不回,贊嘆碑碣超群出眾。所以通達書法源流的人少,不明書法道理的人多。近世尤其不重視師法古人,一憑興致去寫,違背書道,僅能記姓名,而常識并不淵博豐贍,聞見又少,所以沒有成就,空費精神。然不是對書法有所感悟的人,是不可與他談書道的!現將李斯的《筆妙》刪改潤色,歸為七條,作出形象比喻列于左(下),留給子孫,永為楷模,并希望將來的君子,能時時揣摩。
筆要取高山絕壁中的兔毫,八九月間收取。筆頭長一寸,筆管長五寸,鋒毫要齊整,鋒腰要強健。硯要取淺黑干涸的新石,潤澀兼碩,能浮耀墨汁光澤的。墨要取廬山的松煙,代郡的鹿角膠,鹿角膠要放置十年以上,堅硬如石才可用。紙要取東陽魚子箋,因其柔軟滑凈。凡是學寫字,要先學執筆,如果寫真書,離筆頭二寸一分處執之,若行草書,離筆頭三寸一分處執之。點畫波折應為全身的力量行筆。初學應先寫大字,不得從小。善于鑒賞的不善寫,善寫的不善鑒賞識別。善于用力的人字多骨瘦硬,不善筆力的人寫出來的字多肉肥軟。骨多肉少的稱為筋書,肉多骨少的稱為墨豬;多力豐筋的是優秀的,無力無筋的是有毛病的。一一要從這中間的奧妙處來運用它。
橫畫,如同千里陣云,隱隱于天空,看似無形,實則有形。
點畫,像高山墜石,磕然有聲,如山裂石崩之響。
撇畫:如利劍斬斷犀牛角與象牙一樣有力。
戈畫,如百鈞之力發弩,強勁有力。
豎畫,像萬年枯藤一樣蒼勁雄強。
背拋鉤,如崩浪奔雷,氣勢非凡。
橫折鉤,像強勁的弩,堅挺的竹。
這是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筆有七種情形,有心急而執筆松緩的,有心情寬松而執筆很緊的。如果執筆離筆頭近而又松的,就會心手不諧調,意在筆后肯定要失敗;如果執筆高而緊,意在筆前就能成功。又有六種用筆法:結構圓備的,如篆法;飄飏灑落的,如章草;兇險可怕的,如八分書;嫻靜美好的,如飛白書;高聳挺立的,如鶴頭書;縱橫郁拔的,如古隸。然要用心思考詳盡,每作一字,各象其形,這樣才能達到妙境,窮盡書理呀。永和四年,上虞人衛鑠撰述。
右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后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后者勝。又有六種用筆:結構員備如篆法,飄飄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郁拔縱橫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記。
衛鑠認為,書法品位就高在“多力豐筋”,即筋勁,力強。多“肉”則是下品,是“墨豬”,臃腫無神氣。魏晉人講“風骨”,講“清奇險峻”,所以以“瘦硬”為美。后代人或崇尚“豐腴”,或崇尚“肥勁”,對“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書”(蘇軾《東坡題跋》卷上)則是歷代書家的共識。衛鑠的貢獻就在于她把“筋”、“骨”、“肉”之說引入書論,使之成為書法審美范疇,為后世的創作和欣賞開辟了新的思路。
衛夫人,名鑠,字茂漪,東晉人,傳為王右軍(王羲之)之師。家學淵源(北派之祖衛瓘姪女、衛桓從的妹妹),有名當代?!稌ㄒ洝氛f她得筆法于鐘繇,熔鐘、衛之法于一爐。所著《筆陣圖》中云:「橫」如千里之陣云、「點」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鈞弩發、「鉤」如勁弩筋節。有《名姬帖》、《衛氏和南帖》傳世。其字形已由鐘繇的扁方變為長方形,幾條清秀平和,嫻雅婉麗,去隸已遠,說明當時楷書已經成熟而普遍。《書評》稱之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海浮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