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梁啟超--書法 及書法藝術的形成與發(fā)展
梁啟超--書法及書法藝術的形成與發(fā)展
 
 
 
 
 
 
 
 
 
 
 
 
 
 
 
 
 
 
 
 
 
梁啟超書法藝術的形成與發(fā)展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云人物,一位蜚聲中外、知識淵博的學者,他不但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還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書法家。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癸酉)2月23日出生于廣東新會茶坑村的—個半農(nóng)半儒家庭,從小受父輩悉心教育,5歲開始誦讀“四書”、“五經(jīng)”,9歲能綴千言,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1890年拜康有為為師,1895年赴京會試,參與康有為發(fā)動的“公車上書”,并成為康有為的得力助手。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fā)表《變法通議》,編輯《西政叢書》。1897年倡“詩界革命”;應邀主講長沙“時務學堂”,積極鼓吹和推動維新運動。1898年入京,同康有為等人發(fā)動了著名的“戊戌變法”維新運動。失敗后東渡日本。在日本期間,曾先后創(chuàng)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介紹西方資產(chǎn)階級社會、政治、經(jīng)濟學說;創(chuàng)辦《新小說》雜志,倡“小說界革命”。1903年前往美洲游歷。1911年辛亥革命后返回中國。曾出任袁世凱司法總長,1916年又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1917年間與段棋瑞合作,出任財政總長,任職未及半載,即隨段內(nèi)閣垮臺而辭職。從此決心離開政壇,從事教學和著述。1919年游歷歐洲各國。1921年秋開始,先后在天津南開大學、北京清華學校任教,并巡回天津、南京等地學府講學。曾任北京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導師,北京圖書館館長等職。1929年1月19日因病不治,逝世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
    政治活動與學術研究是梁啟超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他在哲學、史學、政治經(jīng)濟學、文學等多個領域的學術研究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書法對于他的政治活動及學術研究來說,梁氏自己認為只是“余事”而已。但他一生寫下近2000萬字的著述,所有字都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寫字與他可謂相伴終生。盡管他把書法當作“余事”,他也沒有打算成為專業(yè)的“書法家”,但收藏金石碑拓、研究書法藝術卻是他平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業(yè)余愛好”,他刻有用于收藏題跋及其書法的印章數(shù)十方,可見其對書法藝術愛好的程度。梁氏于書法所下功夫甚多,特別是退出政壇之后,在著述與講學之余,他一有時間就研究書法,并以書法臨池為日課,隨著歲月的增長,其書法藝術亦取得相當?shù)某删汀T缭?939年丁文雋在所著《書法精論》中就稱梁啟超的書法“其結(jié)字之謹嚴,筆力之險勁,風格之高古,遠出鄧石如趙之謙李瑞清諸家之上”。近十年來,梁氏書法更越來越受到海內(nèi)外書法界及收藏界的珍視。1993年香港蘇富比拍賣他的楷書壽文十二屏以23萬港元成交;1995年北京翰海拍賣他的臨張遷碑十二屏以17.6萬元成交。
    歷史上任何一個有成就的書法家,其個人書風的形成,都不免受到他所處的時代的熏染和制約。盡管同一時代的書法家會形成各不相同的書風,但都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文化思潮以及書法發(fā)展的大趨勢的產(chǎn)物。
    清末至民初,中國書壇繼阮元、包世臣著書立說倡導碑學,康有為再著《廣藝舟雙楫》推波助瀾,尚碑書風形成高潮,成為中國書法史上書風嬗變的一個重大轉(zhuǎn)折點。繼而碑學與帖學并重,互為交融,遂形成一股新的書法潮流。梁啟超的書法藝術風格正是在這樣—個大趨勢下孕育而成的。
    從梁啟超一生的書法藝術實踐及傳世的書法作品(手跡)來看,其書法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梁啟超少年時習字開始至1911年,即清光緒至民國成立前,也就是梁氏40歲之前,是梁啟超書法藝術實踐的承襲期。第二個階段是1912年至1922年,即梁氏40歲至50歲間,是梁啟超書法藝術實踐的融合期。第三個階段是1923年后,也就是梁氏50歲之后,是梁啟超書法藝術風格形成的升華期。梁啟超書法藝術活動及成就主要在民國成立以后,以此定位,他應屬民國時期的書法家。
    下面試結(jié)合清末民初中國書壇狀態(tài),通過梁啟超在各個階段中的書法藝術實踐探討其楷書、行書(行楷書)和隸書的風格特點及其形成和發(fā)展過程。
   
楷  書

    清代,科舉盛行。一般讀書人,都忙于鄉(xiāng)試朝考,因此要練習寫白折子、大卷子。所寫正楷規(guī)矩嚴格、法度古板,被稱之為“館閣體”(也叫翰林字)。為了適應寫白折子、大卷子,故當時讀書人以學歐體(歐陽詢)、趙體(趙孟兆頁)的為多。梁啟超出生于晚清時代一個半農(nóng)半儒家庭。因此,少年時的梁啟超也依例進行“館閣體”楷書的學習。后來,他在回憶學書經(jīng)歷時也說過:“我年輕時候,想得翰林,也學過些時候的翰林字,到現(xiàn)在總不脫大卷子的氣味。”
    梁啟超13歲時,在廣州越秀山三君祠見到陶睿宣用魏體楷書寫的一副楹聯(lián),賞心悅目,久久不愿離去。由此產(chǎn)生對書法藝術的濃厚興趣。之后便常以書法臨池為日課,專心學習書法。
    1890年,梁啟超18歲,受業(yè)于康有為主辦的萬木草堂,攻讀經(jīng)世之學,時逾數(shù)載。康氏是中國近代書學史上提倡碑學且卓有造詣的書法家,l889年寫成《廣藝舟雙楫》,這部碑學理論,在晚清碑學中興時期,給碑學作了一個新的總結(jié)和發(fā)揮。梁啟超正好在這時從師康有為,書法方面也自然要受其“揚碑抑帖”理論的影響。但梁啟超在學習書法過程中沒有跟著康有為的路子走,更沒有生硬地去模仿老師的書法。同時,康有為主張“尊魏卑唐”,認為學書“若從唐人入手,則終身淺薄,無復窺見古人之日。”而梁啟超在學習方法上也沒有盲目接受康有為“卑唐”的主張。在廣集歷代碑版的基礎上,他選擇從唐楷顏(真卿)、歐(歐陽詢)諸體入手,然后由唐牌上溯六朝碑版,進而研習漢碑,以廣泛吸收傳統(tǒng)的精華。在習碑臨池上,康氏取法圓筆一路的魏碑,得力于《石門銘》;而梁啟超則決然擺脫“康體”的“陰影”,選擇了方筆為主、方圓結(jié)合的北魏碑志如《張猛龍碑》、《高貞碑》、《爨龍顏碑》、《張黑女墓志》和《李超墓志》等進行臨習,試圖另辟蹊徑,開創(chuàng)個人獨特的書風。
      現(xiàn)在我們能見到的梁啟超最的楷書書跡有兩件。—件是1894年為家鄉(xiāng)茶坑村文昌閣撰書的門聯(lián),另—件是1898年致康有為的小楷信札。從梁氏的這兩件早期的楷書中,盡管未有風格可言,但從字里行間,卻可窺見他年青時對書法學習的認真態(tài)度。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逃往日本。出逃時,他身邊不忘帶上心儀的碑帖。在逃亡的14年間,梁啟超雖然身居異國,但學習書法之興趣依然不減。后來他在整理校勘所藏碑拓《李壁墓志》時寫有這樣一段記:“碑以宣統(tǒng)元年(即1909年,時梁啟超37歲)出土,余方在日本,何澄一寄我一拓片,歡喜累日,……”還有在1911年9月間,他跋自臨張猛龍碑贈女兒令嫻時寫有“遍臨群碑,所作殆成一囊”句。是他身居異國期間繼續(xù)搜集碑刻拓本和研習書法經(jīng)歷的記錄。從他1900年在澳大利亞墨爾本題岡州會館的楷書對聯(lián)以及1905年署《飲冰室自由書》書名字跡,多少能窺見他在這一相當長的年月里的學書軌跡。   
    在日本的歲月里,梁啟超從事社會活動之余與著述之余,書法臨池用功最多的要算王羲之的小楷《黃庭經(jīng)》了。他在1909年至1911年間,先后以小楷手抄自作詩集一冊以及《南海先生詩集》一冊,從這兩冊手抄詩集的小楷手跡中,可見在當時梁氏于二王小楷的功力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當時康有為顯然對他的這兩冊手抄詩集所展示的書法藝術十分滿意。康氏在梁啟超手抄自作詩集中多處地方就書法的用筆、結(jié)構方面作了眉批,還在梁啟超手抄的《南海先生詩集》題詩,稱贊其書法“精妙絕倫”。
    1912年后,粱啟超回到中國。在政務與著述之余,一如既往鐘情于他的“業(yè)余愛好”。只要一有閑暇,他便傾情于書法臨池。從梁氏1914年所書的贈鶴儔仁兄楷書對聯(lián)及1915年題西樵山白云洞楷書對聯(lián)等作品可看出,經(jīng)過多年的臨習,其書法藝術水平已有明顯的提高。
    1916年間,他曾再度以歐陽詢《化度寺碑》為書課加以精心臨習,說明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仍然是不斷在唐代歐楷與魏碑之間來回游弋,似乎在探索兩者之間可以相融的路徑。1916年楷書署《盾鼻集》書名便是他這一探索經(jīng)歷尚未成熟的“產(chǎn)品”。其間,他還深研隋《龍藏寺碑》,意在探索從魏碑到唐楷嬗變的軌跡。
    1918年,梁啟超46歲。自這一年開始,梁氏逐漸退出政壇,潛心于著述和教學活動。這時,他意識到要開始注重自己的書法個性形象,于是刻了一枚專用于書法的印章,印文曰:“任公四十五歲以后所作”。1923年,梁氏51歲。這一年,他在北京西郊翠微山秘魔巖養(yǎng)病,日作書課l小時。期間,他又刻了一枚印章,印文曰:“任公五十以后手筆”。他決意要向人們展示自己的書法藝術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研習所取得的成果。
    梁啟超在1922年50歲之前,其楷書面目還未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然在此之前的十多年間,粱氏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北魏碑志的臨摹。盡管政事繁忙,奔波勞碌也未輟筆。直到50歲以后,他還對多種魏碑進行過認真的臨習。正由于他對北魏碑志的廣采博取,從而為他50歲以后書法藝術風格的形成打下深厚的基礎。
    同時,梁氏在50歲前后,還著力研習漢碑,探索取漢隸筆意,以豐富魏體楷書的神態(tài)。1925年2月5日,他在致仲策弟的信札中寫道:“日來寫張表,專取其與楷書接近。一月之后,請弟拭目觀我楷書之突飛也。”可見他其時對自己的探索成果是充滿信心的。 
    從梁啟超50歲以后所寫的楷書作品來看,確實已逐步形成自家的風貌。他取唐代楷法和漢隸筆意融入魏碑,剛?cè)嵯嗟靡嬲茫纬闪藙沤《⊙诺乃囆g風格。其結(jié)體多以魏碑扁方的體勢為主,但歐體楷書的險峻特點仍隱約可見。用筆方整為主,圓潤為輔;橫、豎畫起筆方利,收筆圓潤及轉(zhuǎn)折之方棱,均取法魏碑;而橫畫收筆上翻,撇捺之伸展外拓,漢碑隸意猶存。如果說1926年所寫的楷書作品如贈寄    庀   仁兄集句楷書對聯(lián)、楷書七言詩軸、贈杏村仁兄楷書對聯(lián)、“清風紅樹”楷書對聯(lián)以及楷書軸等尚帶有一些悍氣,在用筆上還帶點刻意追求北碑的刀刻所形成的棱角方筆的話,那么他在1927年所寫的楷書如南海先生七十壽文、贈鐵庵集陶句楷書對聯(lián)、贈王力集宋詞楷書對聯(lián)、贈任父仁兄楷書對聯(lián)以及贈豪伯姻兄楷書對聯(lián)等則更有特色。這些作品,用筆、結(jié)體都極具個性,細細品味,剛?cè)嵯酀⒐橇?nèi)涵,使人感覺到有一種潛在的力量。筆者認為,這正是梁氏50歲以后以唐楷融入魏碑取得自然結(jié)合,藝術風格從成熟到升華的體現(xiàn)。
   
行書與行楷書

    清代中晚期,由于受“館閣體”的影響及碑學大興的負面影響,行草書藝術的發(fā)展曾一度衰敗。隨著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除科舉制度之后,行書藝術才得以恢復生機。特別是進入民國時期后,由于行書書寫便捷,抒情達意,更是得到文人以至一般人民群眾的廣泛應用。梁啟超的行書藝術就是在這樣一種氛圍中發(fā)展的。這是客觀方面因素。
    另外,大家知道,梁氏一生著述甚豐,包括政治、哲學、史學、文學、經(jīng)濟、教育、新聞、自然、地理、法律、宗教、倫理等等學科,其中重要著作一百多種。有人計算過他一生著述(包括信函數(shù)千件)將近2000萬字,如果以他33年的寫作時間完成,平均每年要寫60萬字。據(jù)載梁氏一夜就寫成了7000字的《國民籌還國債問題》。這樣,對于梁啟超來說,行書自然是他從事著述、信函交往的主要書體。這是梁氏行書藝術賴以發(fā)展提高的一個內(nèi)在因素。
    梁啟超40歲之前所寫的大量行草書,基本上也是在沿襲著傳統(tǒng)的基礎前行的。
    梁氏的青年時期,也就是他拜謁康有為為師之后,其行草書臨池要數(shù)唐顏真卿《祭侄稿帖》用功最多。如梁氏1899年致犬養(yǎng)毅信扎,粗觀全篇,可見其當時信筆疾書,一氣呵成的情景。書中行氣章法自然流暢,無矯飾凝滯;細看其運筆圓轉(zhuǎn)、外拓,鋒毫變換精到自然;字體姿態(tài)飛動。這些都與顏真卿《祭侄稿帖》惟妙惟肖,如出一手。可見,梁氏在此之前對行草書的書寫技巧,已非常熟練和精到。及至1903年梁啟超書贈竹友先生的澳亞歸舟雜興二首草書四屏(圖29),在用筆方面保持了顏書圓轉(zhuǎn)外拓的特點,而在結(jié)字方面,那寬博大度的體勢似還受到“康體”行草書的影響。之后,梁啟超曾臨習過歐陽詢的行書。1911年梁氏致林獻堂的信札(見1967年12月《傳記文學》)以及其間所寫的部分書信,字體修長,清勁秀健。從字里行間,不難窺見歐陽詢行書《張瀚帖》、《夢奠帖》等的影子。
    此外,梁啟超40歲以前的行書還有1907年致楊度的信札選段和1910年寄贈仲策弟的行書詩箋,都是梁氏這一時期行書藝術的代表作。
但以上所提到的這些行草書作品或行書作品,畢竟是梁氏承襲古人的東西,盡管寫得很好,尚未形成屬于自己的個性。1912年后,即梁氏40歲后,隨著他對北魏碑體楷書的研習,其行書的體勢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納碑版筆勢于行書之中,是他這一階段行書的主要特點。因此,1912年后梁氏的行書都逐漸帶有北魏體的意味。本書所收錄梁氏19l5年至1918年的信札和題跋碑拓的多件行書作品,如致梁思順信札、致仲策弟信札、致徐樹錚信札以及俞玄墓志跋等都反映出他這一階段中行書變化發(fā)展的軌跡。
    1923年起,也就是梁氏50歲以后,其行書(行楷書)藝術通過不斷的實踐、應用、探索,逐漸以方筆一路魏碑之體勢和筆意融入行書之中。特別是1925年初在校勘所藏碑刻拓本時寫的行楷書跋語如尉富娘墓志跋、高湛墓志跋、張通妻陶貴墓志跋、顏勤禮碑跋、姚辯墓志跋、皇甫   磷    墓志跋及圣教序跋等,這些跋語中,行楷互滲,魏碑體勢明顯可見;其用筆沉著穩(wěn)健,方圓結(jié)合,輕重、徐疾、提按分明;既在每筆之中體現(xiàn)運筆的規(guī)范,又在結(jié)體中生發(fā)出豐富的運筆變化。是他行楷書風格成熟的標志一。
    1925年后,梁啟超于行草書似乎還在繼續(xù)探索,所見其臨王羲之十七帖和臨章草千字文都寫得相當精妙,并非偶而為之的習作。可惜,他的探索因生命的早逝而未能延續(xù)下去。
   
篆書與隸書

    自從魏晉基本完成漢字書體演變后,篆書、隸書的書寫藝術日漸衰落,傳世書跡無論數(shù)量與藝術水平都遠不及其余諸體。歷代翻刻的法帖、叢帖中,也幾乎見不到篆書和隸書的蹤影。到了清雍正、乾隆之世,文人學士因害怕文字獄,適逢金石、碑刻不斷出土,便轉(zhuǎn)而致力于金石考據(jù)之學。當時書法界追古之風日盛,篆、隸書一度受到書家的青睞。至嘉慶、道光年間,篆、隸書的書寫藝術得到高度發(fā)展。出現(xiàn)了鄧石如、伊秉綬、陳鴻壽等以篆、隸著稱的高手。但到了清末民初,篆、隸便又成了強弩之末,日漸式微。
    梁啟超所處的年代,正是清末民初篆、隸書日漸式微時期,再加上由于日常應用不多,所以在他40歲之前,于篆、隸書也就很少臨習了。
    梁氏傳世的篆書極少。見于1894年題家鄉(xiāng)茶坑村文昌閣門額“宏文社學”石刻,是他最早的篆書手跡。之后所能見到的是于1918年臨寫的漢碑篆書額冊頁和1923年臨寫的篆書軸,1925年篆書題孔彪碑則是他偶然所作。但這些篆書都沒有自己的特點,只能說明他曾經(jīng)臨習篆書而矣。
    梁啟超刻意臨習漢隸,大概始于他40歲之后。所見早期隸書書跡有1916年署《德育簽》書名和《飲冰室自由書》書名等。這一年他還在廣州購得漢碑舊拓10多種。梁氏臨習過的漢隸很多,但主要有《張遷碑》、《曹全碑》、《張壽碑》、《乙瑛碑》等。他初時臨習隸書的目的主要是吸取漢碑的營養(yǎng),充實到楷書中去,追求屬于個人獨有的書風(這點在上面關于其楷書風格的形成與發(fā)展的論述中已有闡述,在此不再重復)。但后來他在臨摹的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漢碑特別是《張遷碑》“如有魔力強吾儕終身鉆仰”(見1925年跋自臨張遷碑),于是便對漢隸著力進行研習。
    1925年初,他在跋《張壽碑》時寫過這樣一段活:“此碑豐容而有骨,遒勁而流媚,與我筆路最近,今后擬多臨之。”他又在跋《曹全碑》中寫道:“余五十三歲初度,與仲策摩挲竟日……”他還在自臨張遷碑跋中寫道:“平生臨摹垂百過,卒不能工”。從這些跋文中,我們可以窺見他臨習漢碑的軌跡及其用功之勤奮。這一年,他寫的隸書特別多,其中有臨漢碑隸書贈燕謀仁兄、贈允滋仁兄隸書橫披、贈與曼仁弟隸書對聯(lián)以及隸書題所藏永壽元年殘石碑拓、題顏勤禮碑名等,雖然這些隸書風格多變,但不存在其個人書風的遞變,只能說明梁氏寫隸書善于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而已。
    1927年,他臨有東漢武榮碑贈桃三仁兄。這幅隸書與其說是“臨”,不如說是“寫”。因為《武榮碑》磨泐嚴重,模糊至不可辯識,梁啟超“臨”《武榮碑》只是略取其形,而整幅字是在他廣泛臨習漢碑博采眾長化為己有的基礎上寫出來的。也就是說,梁氏的這幅隸書實際上是代表了自己的風格,是他對隸書審美意趣的表露。細看之,其用筆圓中有方,結(jié)體端穩(wěn)平和,章法循規(guī)蹈矩,精神含蓄內(nèi)斂,風格淳古而峭健、流麗而圓活。與他品評東漢《張壽碑》所說的“豐容而有骨、遒勁而流媚”的風格相類。這也許就是他所追求的隸書風格吧。        

結(jié)束語

    梁啟超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風云人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其書法藝術由于受政治上多方面因素影響以及被他學術著述上的成就所掩,并不受到世人的注意。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梁氏書法手跡的不斷公諸于世以及書法界學術界對其書法方面的研究開掘,他的書法藝術成就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
    至今,我們見到梁啟超的書法手跡,仍然可感到一股清氣撲入眉宇。梁氏之所以在書法藝術上取得成就并進入“氣定神閑,溫文爾雅”的境界,首先是他于書法傳統(tǒng)深厚的功力和深刻的領悟,其次是他廣博的學識和多方面的修養(yǎng)。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廣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中山大學教授陳永正先生對梁啟超的書法藝術作了極其恰當?shù)脑u價:“梁氏一生,遵循傳統(tǒng)書學中的‘古法’,努力探索新路,以其清雋平和的韻致,恂恂儒雅的氣度,給以‘陽剛’為主體的碑學書法帶來‘陰柔’之美,豐富了中國書法的文化意蘊。”(見陳永正《“康體”書法與康門書家》,載廣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書藝》卷四)。當然,梁啟超的書法藝術相對于同一年代謝世的吳昌碩(1844-1927)、沈曾植(1850-1922)、康有為(1858-1927)等書家來說,其個性風格及所取得的成就尚略欠一籌,但憑藉梁啟超的學識才氣以及他對書法傳統(tǒng)的深厚的修養(yǎng),如果他的生命之光不是過早熄滅,他的書法藝術定會在中國近代書法史上留下更光輝的—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梁啟超的書法藝術
竹齋淺說‖清華園“四大”國學導師(附墨跡)
魏碑書法雜談
楮墨間——我對書法的認識和感悟
書法加油站 | 書法的圓筆和方筆是怎么看的出來的? 如何用筆寫出
中國書法名家張維忠作品欣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平县| 绍兴县| 临安市| 玉林市| 屏山县| 罗甸县| 河池市| 西林县| 四平市| 永安市| 伊金霍洛旗| 咸阳市| 茂名市| 大同县| 沐川县| 金溪县| 贵南县| 巴中市| 沙雅县| 中牟县| 安岳县| 申扎县| 远安县| 湖南省| 多伦县| 清水县| 太和县| 上犹县| 施甸县| 徐州市| 建德市| 疏勒县| 资溪县| 新兴县| 迁安市| 清涧县| 旬邑县| 定陶县| 阿克陶县| 读书| 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