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關于帖學、碑學概念的理性思考
關于帖學、碑學概念的理性思考
宋開羅
 
    帖學和碑學是現今書學理論中常常出現的兩個概念,對這兩個名詞常會有不同的解釋和理解。在看到有關帖學碑學問題的文章時,我時常感到困惑。為了搞清楚這些問題,使自己有一個較清醒的認識,我對碑學帖學從最簡單的概念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現將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寫出,可能并不準確,也可能是錯誤的,特求教于方家。
 
    一、帖學、碑學名詞的由來
 
    帖學和碑學這兩個名詞最早出現在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中。帖學:“晉人之書流傳曰帖,其真跡至明猶有存者,故宋、元、明人為帖學宜也。”碑學:“阮文達亦作舊體書,然其為《南北書派論》,深通此事,知帖學之大壞,碑學之當法,南北朝碑之可貴。”這是帖學碑學這兩個名詞最早出現之處。
 
    北朝之碑雖早已有之,但并未得到歷代書法家的重視,也很少有人習寫北碑。從阮元開始,人們才認識到北碑的書法美學價值,進而有人在書法創作中進行藝術實踐。阮元、包世臣等人提出北碑南帖之分別,開始有了尊碑思想。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和包世臣的《藝舟雙輯》中都有揚碑抑帖之意,但他們并未提出帖學和碑學這兩個詞,在他們的著作中,也看不出帖學到了“大壞”的程度。他們認為北碑和南帖是來自同一源流的兩個藝術流派,各有所長,只是以往人們對北碑的藝術美不夠重視,所以他們才提出尊碑思想。阮元、包世臣及以后一些人對北碑的研究,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對碑學的發展以至成熟開辟了一條道路。
 
    是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首先提出了碑學這個概念。為了與碑學相對應,他把以前的書學主流派,即以南帖和“二王”為宗的書學流派稱為帖學,并突出了碑帖之間的對立。他明確提出尊碑卑帖思想,斷言帖學大壞,碑學當興。這兩個名詞概念的提出,是碑學作為書學流派正式誕生的宣言書,它從理論上完成了碑學帖學這兩個書學流派之間的對立統一體系的構建。
 
    二、帖學碑學中帖與碑的含義
 
    帖字的讀音有三種,每種讀音的聲調不同,其含義也不相同。1.帖(tiē),服從、妥當,如服帖、妥帖;2.帖(tiě),有字的紙,如請帖、書帖、帖子;3.帖(tiè),習字樣本,如字帖、碑帖、法帖等。
 
    帖學中帖字的讀音不可能是第一種,那么到底是第二種還是第三種呢?看阮元的《北碑南帖論》:“帖者,始于卷帛之署書,后世凡一縑半紙珍藏墨跡,皆歸之帖。”可以清楚帖學之帖即書帖之帖,即前述第二種讀音,讀作(tiě)。
 
    帖字有時和碑字連在一起,組成碑帖一詞,此碑帖不是北碑南帖或碑學帖學的意思,而可解釋為石刻、木刻的法書拓本或印本,即我們常說的字帖。在此處帖字讀作第四聲。如《淳化閣帖》、《三希堂帖》等都是字帖,也可以叫做碑帖。
 
    碑指豎立的刻著文字的石頭。從秦始皇起兩千余年間,各朝各代不知立了多少碑,但碑學之碑專指南北朝時之碑(也包括摩崖、墓志及造像文字)。按阮元的說法,碑只是北朝之碑,所以叫北碑。康有為對這一說法作了修正:“書可分派,南北不能分派,阮文達之為是論,蓋見南碑猶少,未能竟其源流,故妄以碑帖為界,強分南北也。”所以康有為尊碑即尊“南北朝時之碑”。
 
    碑學之碑只專指南北朝時之碑,其字體主要是楷書,它不包括在此之前的秦碑漢碑和在此之后的唐碑宋碑。帖學之帖專指東晉和南朝的書帖,其字體有楷、行、草書等,而不是指唐以后所刻印之字帖。
 
    三、帖學的創新不能算碑學
 
    唐、宋、元、明至清中期,書法之學幾乎全為帖學籠罩,“二王”法帖一直是歷代書法的最高范本。拿一句現代的話來講,帖學是書學的主流派。所謂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其實和晉尚韻并無本質區別,它們都是歷代書法家對帖學的繼承發展和創新。
 
    明末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王鐸等人對帖學進行了創新,其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照這個路子發展下去,帖學會展現一種與后來截然不同的燦爛前景,但可惜這次帖學創新運動被社會歷史巨變所中止了。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兩位帝王專喜董、趙書法,平和溫雅書風籠罩一代書壇,帖學又回到了守舊的老路。
 
    清初的傅山提出過書法的“四寧四毋”,即“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率真毋安排”,這被一些人說成是碑學思想或碑學的萌芽,這是誤解。看傅山的書學思想和書法實踐,走的是帖學之路。他的書法有創新,這種創新是對黃道周、王鐸等人帖學創新的繼承和延續,無法使其與碑學掛起鉤。“四寧四毋”是傅山提出的美學觀點,這和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密切相關,無論怎樣解釋,它于碑學也沒有絲毫關系。
 
    清乾隆時期,皇家刻《三希堂帖》,民間也刻印了大量碑帖,帖學影響了一代書風。乾嘉時期書法家數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人,如劉鏞、翁方綱、梁巘、王文治、成親王、鐵保等,甚至包括有創新精神的“揚州八怪”中的大多數人,都可以說是帖學家,帖學占當時書壇的主導地位。稍后的阮元、包世臣等人提倡北碑,但他們本人的書法還是沒有從帖學中分化出來。咸、同以后,趙之謙、張裕釗、楊守敬等人紛紛研究臨習北碑,搞碑學的人多了起來,藝術也趨于成熟,碑學才發展成長為書學流派。
 
    四、金石學不等同于碑學
 
    康有為說:“碑學之興,乘帖學之壞,亦因金石之大盛也。”乾嘉時期金石學的蓬勃發展,確實對對碑學的產生和發展起過促進作用,但如果認為凡金石學研究范圍之內的都是碑學,那就大謬不然了。金石學研究的內容有古文字、考古和證史等許多方面,碑學則是單純的書法美學和書法創作;金石學中古文字學研究的文字有大篆、小篆、隸書和楷書等多種字體,而碑學主要涉及魏碑一種字體。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的“尊碑”之碑,只指南北朝時之碑,并未包括秦碑和漢碑。
 
    現在有人論及碑學時,把寫秦碑(篆書)和漢碑(隸書)也算成碑學,這樣看并不正確。秦篆和漢隸文字雖刻在碑上并也流傳后世,但這些碑并不在碑學的范圍之內。清乾嘉時期金石學大盛,由于出土金石大增,人們眼界開闊,直接秦漢。金石學家在研究學問的同時,也練習篆隸書法,書法水平有很大提高,當時出了許多善寫篆隸的書法家,但這和后來出現的碑學不是一回事。
 
    那個時期的篆書和隸書既有蒼勁、古拙、厚重型的,如鄧石如的篆書和伊秉綬、黃易、桂馥的隸書;也有清秀典雅型的,如錢坫、洪亮吉、孫星衍的玉箸篆書和翁方綱的隸書。但即使是古拙厚重型的篆隸書,也不能說是碑學。
 
    碑學是對南北朝時碑(包括墓志、摩崖、造像)上楷書字體(簡稱魏碑)書法技法和美學原則的傳承、借鑒和發展的書學流派。如果是把魏碑的筆法、筆意、結體等融入其他字體中去,創造出新體的篆、隸、行、草,可以說是碑學的發展。但如果把篆、隸的筆法結構融入楷、行、草中去,則這種模式古已有之,再把它說成是碑學就講不通了。
 
    五、帖學碑學不是書學之全部
 
    在當今書法批評中,有人在評價近現代以來的書法名家時,不看別的,就看他們是碑學還是帖學。這樣的書法批評也許很容易,但是書法藝術并不這樣簡單。
 
    帖學和碑學在整個書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書法藝術是豐富多彩的,在書學范圍內,既非帖學也非碑學者也不少。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簡帛書、章草、寫經文字和大量的民間書法就不能歸入帖學或碑學之內。當今書法家有把碑帖結合得很好,做到天衣無縫、了無痕跡的,也不能簡單地說他是碑學或者是帖學。
 
    帖學碑學都是在特定時期和環境中書法藝術的一種流派或思潮,它們都對促進傳統書法藝術的發展進步起到過重大作用。帖學和碑學中都包含著豐富而寶貴的書法美學思想,都是可供后人繼承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
 
(原載2005年8月10日《書法導報》,現略有刪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為何南北派書法的劃分開啟了碑帖兩學新時代
20世紀上半葉書法界的碑帖融合現象
學術研究丨“理論先行”模式下的鄧石如現象
劉濤: 我們所理解的“碑學”是嚴重不符康有為原來的本意
微信讀展 | 書法中常提到的碑學到底是什么?
《中國書法》——世紀回眸:沈曾植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闻| 禹州市| 高台县| 旬阳县| 攀枝花市| 沙雅县| 连城县| 哈尔滨市| 绍兴县| 巧家县| 湘潭市| 项城市| 平阳县| 凤山县| 大邑县| 乐亭县| 钦州市| 渭南市| 乡宁县| 枞阳县| 田林县| 安宁市| 新疆| 弥渡县| 丰原市| 峨边| 靖远县| 司法| 穆棱市| 白城市| 三亚市| 花莲县| 崇义县| 新邵县| 南宫市| 塔河县| 将乐县| 金堂县| 沾益县| 贞丰县| 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