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琚《行草壽父帖頁》賞析
吳琚 字居父,號云壑,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人。宋高宗吳皇后侄。歷尚書郎、部使者、直學士,以鎮安節度使留守建康,遷少保,世稱“吳七郡王”。
吳琚《行草壽父帖頁》原件紙本,縱22.5厘米,橫48.7厘米。這幅作品一眼看去以為是米芾的,但細看后,發現“字體雖類米芾”,但更細膩,用筆十分精到純熟,甚至比起米芾有過之而無不足,起承轉合靈活多變,牽絲引帶,筆斷意連。
吳琚是米芾忠實的追隨者,據說他日摹古帖,得米書精髓,與另一米芾傳人米友仁相比,同樣繼承了八面來風、靈活多變的特點外,吳琚的作品更渾厚、雄強。這種雄強之音來自繼承米芾的“刷”筆,似乒乓球中的扣球,一有機會就發起攻勢,以第二行為例,其中的“月”、“筆”、“詩”、“為”等字皆有筆畫用“刷”筆,使作品細膩但不乏氣勢。偶爾也有溫柔的一面,用筆輕盈起來,仿佛奏起了愛之曲,如第四行中的“辭”字,第五行中“之意”二字等等。
吳琚為宋高宗吳皇后侄,世稱“吳七郡王”,他愛惜聲名,從不以外戚而驕橫。因為精於詩詞翰墨,很受孝宗皇帝賞識,常常召進宮談書論詩。生活經歷與米芾不同,他性格內斂,自如其人,他的字比米芾少一份癲狂,多一份溫文爾雅的氣息。
整幅作品有明顯的節奏感,有強有弱,似有規律,但又無規律可循。作品如亂石鋪街,又如夏日風中密密匝匝之樹葉,左右呼應,生動多姿。
《書史會要》記:“琚字畫類米芾,大字極工。”此外,董其昌在其《畫禪室隨筆》中也說:“學米書者,惟吳琚絕肖。黃華、樗寮,一支半節,雖虎兒亦不似也。”可見,在古人眼里吳琚是米芾的忠實追隨者,甚至超過米芾之子米友仁。
事物具有兩面性。我們幾乎很難相信,字字學米芾的吳琚,其字法、筆法比米芾本人還要熟練,細細分析,他反復使用的全是米芾典型的動作,這樣就帶來這樣一個結果:單調。字勢缺少生猛之氣,骨氣不夠爽朗洞達。有些字因過分的熟練或者太酷似米芾因而缺少應有的新鮮與生動的變化,有滑向油滑的趨勢。
古人說:“草無常形”。我們看米芾的作品,一件有一件的模樣、特色,件件不同,這就是一流的大師!米芾的作品是一種常態的、但又是主體的、豐富的。時時處處有書家的主觀情感的存在,有主角,也有配角,還有群眾演員。他的變化是不可知的,無限的。而吳琚的最大特點就酷似已“成型”的米芾,酷似劇中的主角,所以只能是單一的。被人束縛了手腳,不但失落了自己,也無法學到米芾最主要的藝術思路:“生動變化”。這也許就是吳琚為什么“純熟”如此,但卻不能進入一流大家行列的原因吧!(陳曉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