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法準則: 知白守黑,風神自在。 為達此目的須處理好以下幾點。
一、篇。
篇之濁與清,宜上濁下清,右濁左清,如上字、前行相反了,則應由下字、后行補救之,所謂”先作者為主,后作者為賓,必須主賓相顧,起伏相承”(宋曹《書法約言》),總體應當清濁分明,對比強烈,動感明顯,細觀《冠年帖》、《十七帖》、《自敘帖》、《古詩四帖》、《諸上座帖》,莫不如此,不僅草書如此,一切形式的書法作品都應如此。否則就少動感,有死氣而無活態,此為不二法門,為歷代書家所秘之。但要防止刻板、程式化;千變萬化,永不重復,當是永遠的追求!
二、行。
行要自然律動,有節奏感。草書要以勢為主,形隨勢生,因勢得意,所謂“幾微要妙,臨時從宜”(崔瑗《草書狀》)。字之正與側、離與合、疏與密、清與濁、大與小、靜與動,運筆之輕與重、緩與疾、澀與滑等等均要不斷調整變化;字與字之間、字與字組之間、字組與字組之間,要過渡照應,自然映帶,顧盼有情;一行之首尾、前行與后行、行與行之間、首行與尾行,都要相互照應,參差變化,錯落有致,和而不同。這里既有書寫內容節奏的自然表現,也有書寫者綜合素質的和諧彰顯。有些書家作品的豎行總體明顯呈左傾之勢,如孫過庭《千字文》、懷素《自敘帖》、王鐸《王鐸詩卷》、張瑞圖《草書詩卷》等等。豎行的律動幅度由行而草,由古草而今草,由小草而連綿草而狂草,以次加大,其抒情性也隨之而加強。
三、字及字組。
一般情況下,首字與尾字,宜大不宜小,宜濁不宜清,因以聚氣,以收"嚴重"之效。要大小相間,過大的字,出現頻率不宜過繁。小字最宜聯結成字組,與獨立大字相間相處,形成變化對比的格局。字組宜使左邊對齊,讓右邊參差變化;右對邊齊,讓左邊參差變化;宜可兩邊對齊,相間對齊等等。總之要使變化,豐富多彩,勿使重復。縱觀古人,尤其明清以來的草書大家,莫不自覺追求。
字與字相連、相觸、穿插,字與字相離、相背、相向,一字當數字分布,數字當一字作局。
四、題款。
題款作用巨大,可以調解全篇氣韻,彌補章法不足,是調整全篇布白的最后一次機會,故應引高度重視,仔細研究,審慎處理。總體講題款位置要恰當,不宜過高過低,字體宜行宜草;印章要大小適宜,位置合理,落款如蓋兩方印,要陰文陽文塔配,宜上清下濁,追求平穩安妥。有些人可能受古代書法藏品的影響,喜歡加蓋許多印章,以至喧賓奪主,作為嘗試,無可厚非,然終非正途,不宜提倡。
當今書壇常見的章法形式有:
一是傳統式。
滿寫滿貫,字列清晰,行距分明,落款鈐印,首尾呼應,尤為中老年書家所習用,當為主流。
二是書眼式。
往往夸張局部,突出一二字,或者突出一兩筆,追求酣暢淋漓之勢,可以從古代法書中找到影子。適合短幅作品。
三是筆札式。
古人筆札,可長可短,有時文字少,左邊大片空白,后世收藏者在此題跋蓋章。受此啟發,有些書家有意模仿,甚至發揮創造,遂有此式。如:左上白,落款靠下;左下白,落款靠上;中下白,實是夸張主筆,實出書眼,等等。切忌分割勻齊。
四是漢簡式。
當代山東青年書法才後郭強,首行卡著右紙邊寫,落款有時亦卡著紙左邊線寫,明顯受漢簡書法啟發。
五是現代式。
一幅作品,多種書體,自成板塊,拼湊嫁接,甚至黑筆紅筆,彩紙畫底,亂加印章,突出裝飾效果,追求眼球效應。此法多為青年書者所喜。
孫過庭在《書譜》中說:“一畫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一列如一字,一字如一畫;一篇如一字,一列如一畫,全篇字字不同,列列相異,所謂“和而不同,違而不犯”,通篇變化無窮,高度和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