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張遷碑》《西狹頌》臨習要點

《張遷碑》《西狹頌》臨習要點  

       一、《張遷碑》簡介
     《張遷碑》,全稱《漢故城長蕩陰令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明初出土,先置于樂平州學,建國初移置于山東東平縣政府院內,1965年再遷至泰安岱廟,后又能移至貺殿東郎之歷代碑刻展室內。是碑刻于東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縱317厘米,橫107厘米。凡15行,行42字。《張遷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東里潤色”四字完好的故宮博物院藏本為最佳稱“東里潤色”本。

       二、《張遷碑》用筆以方為主,是漢隸中方筆的典型代表。其筆畫厚重質樸,骨力勁健,再加上篆籀筆意的運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氣。其結體常于平穩中見奇崛,靜中寓動,錯綜而富于變化。初看此碑似有笨拙之感然細細咀嚼,則會領略出其體態變化多端、疏密得體、錯落有致、方圓兼備的在巧拙之妙。特別是碑陰之字,似不經意,但其意態上的雄健高古之氣尤為明顯 清楊守敬《平碑記》:“篆書體多長,此額獨扁,亦一格也。碑陰尤明晰,而其用筆已開魏晉風氣,比源始于《西狹頌》,流為黃初三碑(《上尊號奏》、《受禪表》、《孔羨碑》)三折刀頭,再變為北魏真書《始平公》等碑。”。    歷代書法理論家對《張遷碑》的評述眾多,但都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了自己的見解。現擷其要,列諸如下:
       明王世貞評云:“其書不能工,而典雅饒古趣,終非永嘉以后可及也。”
      清萬經評云:“其字頗佳,惜摹手不工,全五筆法,陰尤不堪。”
      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
      清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碑額十二字,意在篆隸之間而屈曲填滿,有似印書中繆篆。”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張遷表頌》其筆畫直可置今真楷中。”
      明代孫退谷《庚子銷夏記》評其書云:“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清郭沿先則稱此碑為“是碑為冠”(《芳堅館題跋》)。

        三、《張遷碑》的風格特征與用筆特點

      《張遷碑》風格特征分析:
      《張遷碑》是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書法造詣極高,多為后人效仿。在眾多的漢代碑刻中,此碑風貌極為強烈,格調方樸古拙,峻實穩重,堪稱神品。《張遷碑》雖然不以秀逸取勝,而率真質樸之氣更具風采。落筆穩健,似昆刀切玉;運筆勁折,斬釘截鐵。與東漢其它碑刻相比另具一番氣象。在隸書的形成過程中,筆法由圓變方,此碑是漢隸方筆系統的代表作,起筆方折寬厚,轉角方圓兼備。行筆闊筆直書,筆勢直拓奔放,力量感表現極為強烈,使得線條極具抒情性。其線條質感老辣堅實,蘊藏豐富,一點一劃都是情感表現的載體。此碑在線條的構成上強調積點成線,使每個點步步為營,都注入了一定的力量。
       其線條的組合規律別具特色,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其一、粗細相間,變化微妙
       在《張遷碑》中,線條的粗細對比非常地醒目強烈;且隨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粗線條顯得粗獷有力,厚實奔放;細線條顯得含蓄深沉,內斂雄渾。在整體上一般以較長的粗線條為主,較短的細線條為輔;然兩者相輔相成,極為自然。
       其二、直曲結合,方勁沉著:
      《張遷碑》的線條多平直樸實,沉著痛快,方折意味濃厚。不過,在平直的線條為主的情況下,也結合一些圓轉的筆調。如作品中的“一波三折”以及轉折處的一筆帶過就很明顯。但兩者相互并存,變化也就顯得非常細微。
      《張遷碑》的結構布局也頗有特色,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其一,扁平勻稱,端莊大方
       此碑在體態上多取橫勢,字形以扁平為主,同時以長、方為輔,風貌古樸。在橫向上比較開張,縱向上則較為收斂,而長和方的體態則是根據筆劃的繁簡而產生的,在整體布局上,起著協調變化的作用。
       其二、錯綜揖讓,生動豐富:
   每個字的各個組成部分相互之間形成的關系非常諧和,講究相互交錯穿插,使每個部分都成為具有生命力的個體,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變化極為豐富。
       其三、復雜的空間對比
       由于線條之間的穿插組合,使得《張遷碑》中的空間分割關系變得錯綜復雜,對比也就異常地強烈;它有多種形式存在;如“興”字的左右對稱;“為”字的上緊下松,“善”字的上松下緊,“銘”字的左疏右密,“勛”字的左密右疏等等,真正做到密不容針、疏可走馬的矛盾調和,可見其空間對比是較為豐富多彩的。
       《張遷碑》用筆以方為主,然它的方中寓圓之趣,又是其他漢碑所不及的。其行宅澀勁,富于篆意而又不失靈動。

         第一、點的用筆方法 。姜夔《續書譜》中說:“一點者,欲其與畫相應;兩點者,欲自相應;三點者,必一點起、一點帶、一點應;四點者,一點起,兩點帶、一點應。”《張遷碑》中的點,除映帶自然、顧盼生姿外,還有方嚴峻利、圓融渾厚之美,其形態或卷屈、或平伸,或翹首、或俯視,可謂極盡變化。頂點。在《張遷碑》中,頂點各有不同。如圖一中“京”字頂點凌空,有鳥瞰世界之感,呼之欲出;“帝”字頂點以小橫為之,以加強字的橫勢;“高”、“方”等字,頂點牢牢搭在橫上,有融為一體之感;而圖二中“文”字的頂點,又大又側,墜石之感特強 (底部撇捺交叉,則穩如磐石)“本”字的頂點與橫似連還斷,斜側生姿,再加上與橫堅的西己合,足見其高占方峻中的閉情逸趣。《張遷砷》頂點的用筆有方有圓,而以方筆居多;有正有側,而以側居多。用方筆者,其下多以圓筆輔之;而用圓筆者.其下必以方筆輔之:如圖一巾“方”字頂點用方筆,其下的橫折彎鉤則用圓筆;圖二中“字”的頂點用圓筆,其下橫折和子部門磺折撇均用方筆。首點側者,其下梢正,如“文”字;首點正者,其下多側,如“家”字:2.橫兩點、《張遷碑》中的橫兩點有幾種類型。相向型。此類較多,左右兩點在大小、方圓、映帶等方面各有不同,如圖三中“善”字兩點,左圓右方、左小右大,且距離較大,開合變化較小;“幕”字的兩點則左方右圓,左大右小,上開下臺明顯,樸實厚重,與整體風格相協調;“對”、“尚”等字的左右兩點,不僅有大小、方圓之變,同時又相互呼應,顧盼生姿。②相背型。如圖四“棠”、“興”等字的下兩點,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在豎的兩側或在橫下,雖相背斜立,但亦能蓄勢凝練,亦有遙相呼應之感,且有方圓的變化;“性”字的右點則以短豎為之,略早向左下;傾斜之勢,以示呼應。③同向型。兩點基木同向出鋒,但筆斷意連,高低有別。如“恭”字的下兩點,左點向右上出鋒,右點向右下出鋒,彼此意志相連。

         第二、橫的用筆方法
       《張遷碑》中橫的處理富于變化。起筆有方圓、輕重之別,收筆有回鋒、出鋒之變,行筆有的平穩安詳,有的輕盈活潑,橫勢有平有斜。特別是筆畫多橫的寧,更是變化豐富。如圖一中“君”字的一長橫,方勢逆起,轉鋒(一般是拇指向內食指、中指向外稍捻筆管,配以手腕徜向右翻來凋正筆鋒)后向右澀行,至“燕尾處用力高挑而出鋒,橫勢雖平,但亦厚重樸拙,出鋒瀟灑。如圖一中前一個“之”字下部的橫,亦逆鋒方起,蓄勢調鋒向右澀行,但梢顯輕盈,提按有致,“燕尾”則極重,牢牢地托起—上部,且橫勢尢低右高,在乎正中顯欹側變化之勢。有時字這—橫的起筆又較輕,收筆重出鋒,對比鮮明,如圖一中后一個“之”字。字的橫㈩筆靈動多姿;圖二巾“其”字的長橫,圓起,出鋒收筆;“寸”字右部的三橫,第一橫方起,收筆回鋒,呈下弧勢,第二橫圓起回收,呈平勢,第三橫方起]筆,“燕尾”出鋒,呈上弧勢。“行”字的兩橫更是富于變化:第一橫圓起向右上行筆,力漸重,后向右上稍提力漸輕,收筆回鋒;而第二橫則方起,向右稍偏下澀行,至尾處用力較大,向右上盡力枱頭山鋒,打破了兩橫的均平之勢。有些短橫則是或平或斜,或粗或細,如“八”字的橫畫。
          第三、
豎的用筆方法
  
       《張遷碑》中的豎,起筆有方圓的變化,方多圓少,中鋒澀進行宅,有提按的靈動變化,豎勢有直側的變化。如圖三“之”字的豎,逆鋒方起筆,調鋒(一般是拇指向外,食指、中指向內稍捻筆管,手腕稍向上弓,以凋正筆鋒)后向下直而澀行。“九”的豎(《張遷碑》中“九”字的撇作豎處理)逆鋒方起筆,調鋒后用力向下澀行,筆勢漸重,回鋒收筆。“上”字的豎則逆鋒圓起筆,向下澀行。“輔”的兩長豎行筆中均有明顯的提按變化,輕靈活潑。圖四“東”字的中豎,曲而不顯怯弱;“外”的豎向左下傾斜;“干”字的豎向右下傾斜;”喋”的下豎向左下行筆,帶有一定的弧勢。還有更多短豎的不同變化,這些大大豐富了《張遷碑》豎的內涵,顯示出獨具匠心的藝術特色。臨習時宜細致觀察體會,認識這些變化,再付諸宅墨。其實任何一個筆畫,都沒有固定的形狀,其長短、粗細,正側、方圓應隨字勢而巧妙變化,萬不能干篇一律。只有在此基礎上認真體味漢碑,才能享受其無窮變化的奧妙之趣。

        第四、撇的用筆方法
        撇在《張遷碑》中有方圓、長短、曲直和平斜的變化,回鋒收筆。如圖一“令”字的撇長且稍帶弧勢,起筆逆鋒圓勢,調鋒后(一般是拇指向外,中指、食指向內稍捻筆管,手腕向左下稍翻,調正筆鋒) 向左下弧勢澀行,收筆回鋒。“夫”字的撇長而曲勢較大,方勢起筆,順鋒向左下用力行筆,回鋒收筆。“才”字的撇短而細直,略取橫勢。“周”字的撇豎直而收 筆處稍曲。
        第五、捺的用筆方法
       《張遷碑》中的捺有大小、平斜、曲直、方圓之分,起筆多逆鋒蓄勢,有方有圓,行筆澀進,收筆用力,出鋒勁逸,有時含蓄凝重。如圖二“更”字長捺斜而稍直,出鋒勁健。其寫法是逆鋒方起筆,調鋒后(一般是拇指向外,食指、中指向內稍捻筆管,手腕稍向左上弓,以調正筆鈞鋒)向右下澀進,至“燕尾”處,駐筆蓄勢,拇指漸向內,食指、中指漸向外稍捻筆管,手腕稍向右上翻轉,后再用力出鋒。
        第六、折的用筆方法
       《張遷碑》中的折畫,多數為方勢直轉,用筆斬釘截鐵,雄強有力。如圖二中“君”字的折,橫至折處,蓄勢轉筆(拇指稍向外,食指、中指稍向內捻筆管)直切而下,勁健而有力。而“負”字的折則橫至折處,稍提筆向上,調鋒后再向下運行,既有方勢,又有圓意。“之”的豎折,有意圓轉(亦需指腕配合),以示變化。
       《張遷碑》的結字特點
       《張遷碑》的結體變化豐富,平中寓險,似欹反正。展玩全碑,洋洋灑灑數百字,平正者極少:或上密重而下疏輕,似重心不穩而以雄強之筆力、巧妙之筆畫化險為夷;或左右斂放自如、高低錯落有致;或斜正相生,穩中求變,險象環生……現就不同結構重點舉例加以簡述。
        獨體字。獨體字的筆畫往往較少,但長短、方圓、粗細、斜正等變化豐富,無板滯感有活潑氣,是《張遷碑》的特點。如圖三“之”字,中豎方筆,左右兩折有圓有方,底橫富于變化;“云”字,主橫粗重,“蠶頭燕尾”十足,三角之狀,尤其穩固而又有勢;“少”字,中間短豎直而富于變化,兩側點相呼應,其下一撇雖斜勢亦安然平托;“月”字兩豎均有向內之勢,然中橫平直,左豎撇低些,使字余斗中寓正,頗具匠心;圖四“人”字撇短粗而稍直,一長捺有力向右下出之,一收一放,動感十足;“八”字撇捺渾穆,起筆稍輕,穩重中透出一股活潑之氣;“上”字雖下橫出鋒較重,但上短橫不短,使字既平穩又得體;“王”字中豎稍呈右弧,而三橫之勢各有變化,特別是第三橫,左縮而右伸,整個字古雅之中透出一股靈動之情趣。

        上下結構。《張遷碑》中上下結構的字,或上下疏密有別,收放有度,或通過橫、豎勢的變化以求古拙中的靈動。圖一中“墅”、“犁”字,下疏展而上緊密,橫勢較大,古拙之氣躍然紙上。“雙”字更是上不透風,下可走馬。“幕”字亦獨具匠心,上半部幾乎占據了整個空間,長橫極力伸展且有斜勢,“巾”部小而斜,富有動感。圖二中“策”字除疏密外,橫、豎之勢變化也很明顯。“帝”字長橫伸展,下部的豎勢筆畫斜而參差,又統領在長橫之下,打破板滯局面。“節”字右下部的豎有意傾斜,充滿了動感而又不失平穩。“賀”字的處理,頗有意味,上斂下放,但就上部本身的“加”而言,又橫向舒展,高低錯落,同一結構,斂中有放,實為巧妙之舉。圖三中“棠”字的處理,雖斂放不明顯,但欹斜得勢,自然而灑脫。“景”字橫、豎勢的不同處理,更是稚拙可愛,令人拍手稱妙。
        左右結構。《張遷碑》中左右結構的宇,其明顯表現是:斂放自如,參差錯落,奇正相生。圖三中的“繆”字斂左放右,整個字顯得渾樸而又空靈,其左下之空和右部長撇、長捺,再加上豎勢的變化,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張”字的“弓”部動感十足,再加上右部橫的變化、豎鉤和捺短縮的匠心處理,更給人以活潑而又渾厚之感。圖四中“仲”字左輕右重,右豎粗而向左下傾斜,平衡了左部的輕和“中”部的左粗豎,古拙之氣頓生。“外”字大膽造險而又渾然天成,大巧若拙,在《張遷碑》中甚為顯眼。其右部豎高出左部,短粗而又向左下傾斜,右點化為橫捺稍向下靠,粗而有力,牢牢地平衡了字勢,整體上又險中有險。“行”字右部雖放,但上下均比左部內縮,斜勢粗重的橫波,如沒有一短粗之豎支撐,實難具生命,而其豎若稍長,則流于板滯也。“勛”字左高右低,上寬下窄,下部左點和右橫折彎鉤穩住了全字,使字不至于左歪右倒而散架。

      包圍結構。包圍式結構的處理,在《張遷碑》中,除外框的變化以外,其被包圍的內容亦靈動多姿、疏密有致。圖一中“周”宇,右豎曲而有力,收筆亦千脆利落,中橫夸張變形,其下之“口”雖稍側但穩健。“國”字四面包圍,但兩豎相向而立,均有斜勢,內部之“或”雖樸茂但也有空白處,可謂樸茂中見空靈。“旬”字整體有向右下傾斜之勢,但曲而有力的橫折鉤,使中間的“閂”像鑲上的明珠一樣奪目動人。“間”字左豎撇曲而靈動,右豎斜而樸拙,左右形成鮮明對比,而又在對稱中求變化,中間的“日”純取斜勢,以呼應左右的欹側之勢,整個字斜而不倒,耐人尋味。《張遷碑》“辶”的寫法,也顯現出空靈與厚重的渾然一體,再加上被包圍的內容疏密、方圓的處理,使字之神態躍然紙上。
       同字異形。《張遷碑》中相同的字較多,但幾乎無一在用筆、結字—仁不精心安排,或方圓、或粗細、或欹側,或有出鋒藏鋒之別,或有同旁異形之變,極盡變化,如圖二中“其”、“萬”等。這正如《蘭亭序》中的“之”字一樣,變化中有統一協調,渾然天戎,趣味無限。
        總之,《張遷碑》是漢碑中的名品,它的用筆、結體的變化,給后世的隸書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其外在的樸茂渾厚的特點,固然是由于用筆,結休所決定的,但同時摻入的圓和之筆,使雄強的力勢之中不失圓潤,而其變化多姿的外在特征又是牢牢地建立在平實穩健基礎之上的,即險絕中寓平正和穩健。再者其采用篆書筆意,剛柔相濟,故使學隸者不宜直接人手,只有具一定的漢碑的基礎后,才可涉獵此碑。在學習中,如能對其用筆、結體的變化規律加以認真領悟,必將收獲豐厚。相信朝臨暮讀之后,讀者對此碑定會“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臨習注意事項:
       在臨習《張遷碑》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點問題;
       其一、《張遷碑》氣象高古,開張疏宕,線條平實質樸,力量感較強;所以在用筆時一定要注意其力量感;闊筆鋪毫而行,不要裹鋒不前,要使其筆鋒外拓,線條扎實。運筆積點成線,步步為營,不要平拖無力。筆法上可摻用一些篆法,切忌夾雜楷法,這是臨習《張遷碑》時的大忌。起筆和收筆時要注意其似方還圓的趣味。在臨習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字,起筆和收筆可以估計為方筆,因《張遷碑》中方筆較圓筆多,所以不宜多用圓筆來書寫。為此,在毛筆的選擇上,我們可多采用一些短鋒或中鋒的羊毫筆來寫,這樣就更易達到效果。用羊毫筆的另一個優點是蓄墨與流墨也較為適中,可使線條更增厚重。另外,在書寫時,應注意字徑不易太小,一般以10厘米見方為宜,或者更大。做為學習氣勢而言,“大處落墨”固然是指抓重心,“要筆不繁”,但略反其意,用大字臨摹小字,亦能收到倍增氣勢的效果。
       其二、漢碑的形式特征雖然不象唐楷那么嚴謹,但也有嚴格的法度要求,《張遷碑》雖屬風格型的漢碑,但同樣也屬技法型的漢碑。因此,我們在臨習的過程中,初期階段,一定要忠實于原作的筆法和結構,做到一絲不茍,做到如米芾所說的;“不枯濕、不肥變態”。這樣,就需要自己反復臨寫,并經常與原作進行比較,找出不足之處,如此才能獲得它所包含的更多的藝術內涵。如臨寫“諱”、“陳”、“君”字,要看到“豎劃”穿過“橫畫”時的節奏,要盡量克服一勒到底的機械用筆。這就是所謂“積點成畫”。在線條凝煉的基礎上,我們便應當注意細部的觀察,即在筆劃的起、收、轉、折。《張遷碑》雖然用方筆為全碑的基調,但在具體落實到每條筆劃上時,則有所不同;從筆鋒人紙的瞬間來說,有虛有實。從切鋒作一方筆狀時,從那一方向切入,其角度都需要考慮,不可盲目地將《張遷碑》中具有變化的方筆都寫成一種模式。這樣,在執筆上一定要正,不可歪斜。因為筆桿正直,也是保持“八面出鋒”的先決條件。如在臨寫“君”、“出”等字的“橫劃”和“豎劃”中,便應看到切鋒入紙作一方筆狀,其用筆的角度皆不同。設或筆毫不正,即使你已看出其各種變化,也是臨摹不出來的。
        經過這樣從觀察到調正筆勢的嚴格訓練后,便可以在保持原帖的基礎上,適當做一些“意臨”練習,即改變其原形的夸張訓練,但不要離原貼風貌太遠,要從“意”的角度來表現原作,重在個人主觀意念與碑的客觀實際相吻合。這個階段我們當然可以比較自由隨意些,但在臨習時要注意筆勢放開,不要拘泥小節,更不要隨意涂抹,注意自己臨習的方向。如可改變線條原有的基調,變寬厚為細挺;或在保持線條基調的前提下,夸張其結構的特點,使之變得更加強烈;或保持原作的氣息,改變其用筆、結構的特點等等。這一階段的目的在于檢驗前一階段臨習的實際效果如何,以便提高理解和創造能力。

      附:《張遷碑》技法探索

      《張遷碑》包含了漢隸中的眾多美的因素,為漢碑中的精品,為雄渾、古樸書風的圭臬。那么,我們在實踐中應如何表現出它古雅的意境和雄渾的韻味呢?
  首先,讓我們觀察一下《張遷碑》拓本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此碑殘損較重,點畫斑駁且較粗,起筆轉折處多為方筆,筆畫大多平直簡潔,很少有像《曹全碑》那樣明顯的波磔。結體上,由于缺少大波磔和伸展的筆畫,在字的構件和整個字的形態上顯得方整,有些處理還顯得笨拙。正是以上的因素,《張遷碑》給我們的最大感受就是:樸質,雄渾,稚拙,平直中不乏勁健與厚重,方整中又顯得活潑而別具情趣,可謂大智若愚,耐人尋味。
  我們既要表現《張遷碑》拓本所呈現的韻味,就要運用我們的今天的書寫工具———毛筆,盡可能地去表現出拓片上原本的黑白分布,即要運用一定的書寫技法,進行二度創作的表現,從而再現其古樸、雄渾的審美風貌。以下則為我在實踐中的具體體會:
  (一)裹鋒筆法的運用。
  運用裹鋒筆法,可以造就出點畫的古樸感,這是由于用裹鋒可書寫出表面不光滑的筆畫,而這種不光滑類似石花的形態恰好與碑石中的自然損泐相吻合,從而顯得古樸自然,具有金石氣息。另外,裹鋒筆法的運用容易造就出沉穩、遒勁具有立體感的點畫,表現出金石感強勁的力度。
  (二)方形的表現。
      《張遷碑》字形的最大特點就是方。無論在用筆還是結體上,“方”的特點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也正是用筆之“方”和結體之“方”的緊密結合,使兩者相得益彰,共同塑造出粗獷樸拙的筆意和方整峻拔的字勢。用筆之“方”即是要求在點畫的起收處呈現出不規則的方形,結體之“方”則是要求在筆畫間的銜接轉折處,在字的構件和整個字的構形上表現出方的形態。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只注重“方”,而忽略了“圓”,只有將兩者相互結合,才能在厚重中顯現出靈活。
  (三)點畫的“不平之氣”。
  點畫的“ 不平之氣”要求在行筆中,要積點成線,步步為營,可結合使用裹鋒或顫筆技法去書寫。做到直中有曲,暢中有阻,如折杈股、屋漏痕。另一方面,“不平之氣”還要求相同方向上的筆畫要避免平行或雷同,通過線條間粗細、曲直和取勢的不同體現出其中張力的變化,表現出雄渾的氣韻和耐人尋味的筋骨之力。
  (四)不同的波磔筆畫處理。
相對于其他點畫而言,《張遷碑》中的波磔變化尤為突出。因此,處理好不同的波磔為《張遷碑》技法實踐中的難點。首先,《張遷碑》中的波磔大多表現含蓄、厚重,這就要求在出鋒時,要順時針捻動筆管,以形成樸厚的波尾,同時不要將筆鋒外揚,要做到含而不露,蓄而待發。其次,要注意出鋒的不同方向和波尾的大小、長短變化。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多加思索和體會,只有反復錘煉,才能游刃有余,下必有由。
  (五)樸拙、簡潔的點畫。
      《張遷碑》所呈現出的古樸,與其樸拙、簡潔的點畫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在用筆時,應減少波磔,以短粗、平直為主,做到直中有曲,筋骨內含,畫短意長。不以點畫的靈動媚人,而是以樸質、雄強質感的點畫和方整峻拔的體勢,來表現字形整體的渾厚和質樸的神采。
  (六)突出構件間的對比變化。
  在結體上,《張遷碑》中的一些字顯得奇拙而含蓄,我們要表現這種韻味,就要加強構件間的變化。當一個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構件組合而成時,我們就須使同一構件中的筆畫緊密結合,強化構件間的獨立。通過構件間輕重、取勢的不同,造成構件間的相對獨立而又相互呼應,以形成對比,從而表現出耐人尋味的結體姿態美。
  (七)布白上黑白張力的對比變化
       我們在實踐中,不僅要注意點畫的“黑”,同樣應多觀察被點畫分割所形成的“白”。要使這些“白”呈現出不同的形態,不同的大小,以形成布白間的張力變化,使造就這些布白的點畫具有強烈的動勢,從而使整個字顯得不呆板,富有生機。
  (八)紙墨的結合。
  我們要表現出金石氣的同時,又要使其具有生機,這就要求我們在用墨時,使墨與紙能夠很好的交融在一起。所以就首先要求我們的練習要選用生宣。由于生宣不僅可以表現出墨的濃淡、干濕變化,又在于生宣紙質較澀,有利于裹鋒、顫筆等技法的運用。其次,在實際書寫中,行筆速度須根據墨的干濕和紙吸水量的情況而定。如墨較干時,行筆速度可以減慢,或使用顫筆,使墨與紙能很好的結合,以墨色外洇少許為宜,這樣才能體現出古樸的金石氣,又會產生不乏潤澤的血肉感和氣韻感。筆畫光滑會使表現線條輕浮,缺少樸質;遲澀則難以體現出筆力的遒勁,洇的太多會使精神無法凝聚,只有當墨色稍洇時,才能較好地表現出血肉豐滿的金石氣韻。所以,紙與墨的結合是我們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

      《張遷碑》全文釋義

       君諱遷,字公方,陳留己吾(1)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興,有張仲以孝友為行,披覽《詩雅》,煥之其祖(2)。高帝龍興,有張良,善用籌策在帷幕(3)之內,決勝負千里之外,析珪於留(4)。文景之間,有張釋之(5),建忠弼之謨,帝游上林(6),問禽狩所有,苑令不對(7),更問嗇(8)夫,嗇夫事對。於是,進嗇夫為令,令退為嗇夫,釋之議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嗇夫喋喋小吏(9),非社稷之重,上從言。孝武時有張騫(10),廣通風俗,開定畿寓(11),南苞八蠻(12),西羈六戎(13),北震五狄,東勤九夷(14)。荒遠既殯(15),各貢所有,張是輔漢,世載其德。爰既且(16)于君,蓋其繵縺(17),纘戎鴻緒(18),牧守(19)相系,不殞高問(20)。孝弟于家,中謇(21)于朝,治京氏易(22),聰麗(23)權略,藝于從畋(24),少為郡吏,隱練(25)職位,常在股肱(26),數為從事(27),聲無細聞(28)。徵拜郎中(29),除谷城長,蠶月(30)之務,不閉四門。臘正之祭,休囚歸賀(31)。八月算民(32),不煩於鄉。隨就虛落(33),存恤(34)高年。路無拾遺,犁種宿野。黃巾初起,燒平城市,斯縣獨全。子賤孔蔑(35),其道區別,尚書五教(36),君崇其寬。詩云愷悌,君隆其恩(37)。東里潤色,君垂其仁。邵伯(38)分陜,君懿于棠。晉陽佩瑋,西門帶弦(39),君之體素,能雙其勛(40)。流化八基(41),遷蕩陰令。吏民頡頏(42),隨送如云,周公東征,西人怨思。奚斯贊魯,考父頌殷。前喆遺芳(43),有功不書,后無述焉,於是刊石豎表,銘勒萬載,三代(44)以來,雖遠猶近。詩云舊國,其命惟新(45)。於穆(46)我君,既敦既純,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紀行求本(47),蘭生有芬。克岐有兆(48),綏御有勛(49),利器不覿(50),魚不出淵。國之良干,垂愛在民。蔽沛棠樹,溫溫恭人(51)。乾道不繆,唯淑是親。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祿無疆,子子孫孫。惟中平三年,歲在攝提,二月震節,紀日上旬,陽氣厥析,感思舊君,故吏韋萌等僉然(52)同聲,賃師(53)孫興,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無祚(54),億載萬年。

       釋義:
       1、陳留己吾:陳留,郡名,今河南東部。己吾,地名,今河南東南;
       2、煥之其祖:明白地知道(張仲)是其遠祖;
       3、高帝:漢高祖劉邦。龍興:喻新王朝的興起。帷幕:此處指軍中的帳幕;
       4、析珪:受封。析:中分,一半在天子,一半在諸侯。留:地名;
       5、文景:西漢文帝和景帝;
       6、上林:苑名,秦曰苑,養禽獸供皇帝春秋打獵;
       7、禽狩:以狩為獸。石門頌有“惡蟲弊狩”亦通此例。苑令:指上林;
       8、嗇:小氣;
       9、嗇夫:苑令以下的小官,此處指上林里養禽獸的小官。喋喋:多言;
      10、孝武:漢武帝劉徹。張騫:人名;
      11、畿寓:畿宇,疆宇,國土;
      12、苞:包括,指勢力范圍所及。八蠻:對南方部族鄰國的鄙稱;
      13、羈:ji,平聲,束縛。六戎:對西方部族鄰國的鄙稱;
      14、震:通振,震懾,以威力服人。五狄,對西北方部族鄰國的鄙稱。東勤九夷,使東方的九夷來為漢帝國效勞;
      15、殯:以殯為賓。賓:曰服之意;
      16、爰既且:當為爰暨,漢魏碑文中習語。爰:語氣助詞。暨,及,到;
      17、繵縺:即蟬聯;
      18、纘:zuan,三聲,繼承。戎:同汝。全句為繼承張家的恢宏的造緒;
      19、牧守:州郡的長官,州官稱牧,郡官稱守;
      20、高問:崇高的聲譽。問:通聞,聲譽;
      21、中謇:以中為忠。謇:jian,三聲,a,正直;b,口吃,言辭不順;
      22、京氏易:《京氏易傳》,西漢京房作;
      23、聰麗:聰,察也;麗,思也。全句是善于觀察與思考權變謀略;
      24、藝于從畋:畋,tian(二聲),打獵,此處應為“政”,多才多藝。
      25、隱練:隱,安也;練,干也;
      26、股肱:肱(gong,一聲)。輔佐皇帝的大臣;
      27、從事:官名;
      28、細聞:微詞,隱晦的批評;
      29、郎中:官名;
      30、蠶月:夏歷三月;
      31、臘正之祭,休囚歸賀:臘祭百神,縱囚歸家;
      32、算民:漢代的人丁稅,亦作“算人”,碑中為別體字;
      33、隨就虛落:隨時造訪一些林落,虛今作“墟”;
      34、存恤:安慰撫恤;
      35、子賤:孔子的學生,孔子嘆息他治理的地方太小。蔑:小也;
      36、尚書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37、詩云愷悌,君隆其恩:愷悌君子,溫和樂觀而又簡樸平易近人;
      38、邵伯:即召伯,西周時人;
      39、晉陽佩瑋,西門帶弦:韋,碑作瑋,牛皮條,取其柔韌之意,弦門弦;
      40、君之體素,能雙其勛:體素此處指氣質;
      41、流化八基:廣布教化八年。基通“期”;
      42、吏民頡頏:吏民上下奔走;
      43、前喆:喆同哲,前輩的哲人;
      44、三代:夏,商,周;
      45、詩云舊國,其命惟新:至周文王,周乃成為新國;
      46、於穆:贊嘆詞。於,嘆詞;穆,美;
      47、紀行求本:求有釋“來”,誤。言紀其行而求其始也;
      48、克岐有兆:克岐謂漸能行走,后多借以形容幼年聰慧。有兆,有預兆;
      49、綏御:綏,安也。御,治也;
      50、覿:di,二聲,相見,覿面;
      51、蔽沛棠樹,溫溫恭人:應作蔽芾,幼小貌。溫溫,和柔貌。恭人,謙恭之人。
      52、僉:qian,一聲,全都;
      53、賃:租,租房,租車,出工;
      54、祚:福,皇帝的地位。

 

 《西狹頌》的書法藝術

    一、《西狹頌》摩崖石刻現狀
  《西狹頌》與《閣頌》和《石門頌》,號稱“漢代摩崖三頌”。大體都在東漢的桓靈之際,正是漢隸趨于成熟的鼎盛時期。
    《西狹頌》全名《武都太守漢陽阿李翕西狹頌》,于后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晚《石門頌》23年,早《閣頌》1年,鐫刻于今甘肅省成縣拋沙鎮東營村,海拔1200米的天井山與對面單山相對峙形成的魚竅峽中的一處崖壁上,碑下有深淵,俗稱“萬丈潭”,當地傳說曾有黃龍從潭中升天,也稱“黃龍潭”,《西狹頌》因此又稱“黃龍碑”。崖面題字高約220厘米、寬約340厘米。正文共20行,每行20字,第20行有摩崖頌碑完成的年月日,共385字。主要記述李翕出身,家世、籍貫、德行、修路過程,以及對其功績的頌揚。正文中間正上方有“惠安西表”題額。正文的右側有線刻《五瑞圖》,有黃龍、白鹿、甘露、嘉禾、木連理、承露人6幅畫像,是非常罕見的東漢畫像石,被譽為“畫中的珍品”,(見圖。左方排列著參與西峽閣工程的官吏的姓名,共12行,其中第10行“從史位下辨仇靖字漢德書文”記載的成縣人仇靖,為《西狹頌》的撰文、書寫者(見圖)。這是歷代石刻中,有作者署名的最早的一例。北宋到明清的金石界巨擘,涉足于《西狹頌》者凡30余人,自北宋趙明誠的《金石錄》以后,明清時期的近40種金石著作中均有記載。可惜基于山水阻隔,長途艱難,親臨《西狹頌》故地者,卻寥寥無幾,由于失之察訪,僅憑拓本立論,而拓本又有良莠之別。因此,諸家著錄中,難免見仁見智,其說不一。清代的呂世宜針砭云:“缺乏骨氣,平板緩弱”。方朔評道:“字大縱橫不下三寸,寬博高古”。楊守敬則說:“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梁啟超言其:“雄邁而靜,漢隸正則也”。
   《西峽頌》鐫刻崖體為花崗巖,石質堅硬細密,其碑面向內凹進,上有天然石龕遮掩,崖面坐陰,相隔不足20米的單山相蔽,且崖下潭水相潤。故《西狹頌》崖面風吹不著,雨灑不著,日曬不到,加之地處偏僻峽谷,山勢險峻,道路難行,人跡罕之,崖面陡峭,距地面較高,不易攀爬,錘拓難度很大,雖經1800年之久,碑文等完好無缺。1982年修起碑亭和鐵柵以作保護。近年經政府修葺、曲經通幽,棧道懸壁,古亭護于崖前,鐵柵欄阻人進前,但觀瞻碑文無礙。并不是訛傳的“碑石幾經刻洗,已貌存神遺”,而是古碑神采依舊照人(見圖《西狹頌》碑亭、《西狹頌》遠眺、原碑刻局部照片)。公元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西狹頌》書法藝術特點
    我生于成縣,在成縣工作18年,幼時春游常結伴去魚竅峽觀瞻《西狹頌》,略知其名揚海內外,然未悟其精妙。少小愛涂鴉,習書二十余載后,楷草之余習讀《西狹頌》時愛不擇手,閑暇之余臨習不輟。在外工作二十余年,偶回故里必去探訪《西狹頌》。臨《西狹頌》20多年,偶有所得(1997年就讀中國書法協會研修班時,摘錄《西狹頌》臨習作品得到鐘明善先生肯定,并于2001年10月在《書法報》刊出)。甲申初冬,陪楊坤炳(《書法報》原副社長),張和平(《書法報》編輯部主任)兩位先生驅車踏訪《西狹頌》,沿途得二君點撥,靈犀頓通。深悟臨書先求工,再求奇之理。以手頭最佳拓本復印,每字剪開,按偏旁部首再集中。臨習中尋求規律和特點,每天用6小時臨習6--10字,每字均臨書在16--20遍,臨新字前,先溫臨前一天臨過的字,筆畫變化,結體特點諳記心中,做到了字在其心,瞑目字形現的境地,臨寫力求字形字貌完全相似。2004年11月至2005年7月完成了《西狹頌》全文385字的臨習。后用二天時間按原大臨創了六尺對開四條屏《西狹頌》,做到了原帖原貌,又兼顧其神(見圖臨習《西狹頌》四條屏)。臨習中甘苦自知,心得頗多。
    (一)、《西狹頌》的字形特點
    《西狹頌》共由385個字組成,以字形分類,形字約占79%。橫長的占16%,豎長的占5%。所刻字體的大小,約有910厘米,在漢隸中算是大字了。因為總體是方形,橫畫與橫畫之間間隔寬大些,所以文字顯得既大又清晰明朗。如:“造、進、遠”這三個字都是在“”字的中央寫下它的偏旁“云、冠、詐、駐”這幾個字,使人看去真象建筑物一樣筆直地豎在那里。“”字的土字不寫在口的正下邊,而是稍向右挪,表現出有趣的造型。“”“”二字也有同樣的效果。《西狹頌》中,作為漢代隸書有些字是變了形的。例如:“長、繼”“幼、以”等字,某些部分是篆書的筆畫,還有“無、稔、人”等字,傳統木簡文字的風格和筆致也散見其中(見圖)。
   《西狹頌》有些字的變形和簡化是獨有的。“”的偏旁用“”“燒”字的偏旁簡化為“”,“悅”字的“”形狀與“”字偏旁相同者,以及“厚、強、財、致”四字的結構在其他碑中未見(見圖)。
   (二)、《西狹頌》的筆畫特點
    《西狹頌》的橫畫,以方筆為主,通常以藏鋒入筆,收筆時不下按,出現波磔時稍稍用力并以細筆徐徐挑出以控制波勢。從“三、古、西、而、五”五個字的起筆來看,都是開始用短筆豎加在橫畫,然后向右送筆,本來是一橫畫,又加上了波磔之外的裝飾。起筆相似的如“面、下、高”等字,還有“之、造、道”等字的最后一畫也有一短畫。《西狹頌》的豎畫都是垂直的,但“創、斯、騎、阿、千”等字的偏旁,帶有波勢的豎畫既保持了字體的平衡,也顯得更為靈巧。(見圖)。
   《西狹頌》橫畫全用直線,是水平的,豎畫是垂直的,加上相等的間隔組成文字,這樣自然整體就變成方形。字形端正并不會令人有壓抑感。如:“押、詐”等字其偏旁結構大小的組合很奇特。“于、乃”原是直線的,也寫成了彎曲的,“”字左邊斜畫部分也寫成了直線,“抑、月”二字的左撇也是彎曲的,這也是遵循了隸書的特色“波勢”。還有即使用直線,只要有波勢的意識,波磔也會自然形成。如“”二字下半部,筆尖一挑就像切削一樣,波磔就垂直的立起來了。“”二字是在短橫出現波磔的,好似整個字體的骨骼放在一個方框中,只有波磔部分向框外探頭一樣。(見圖)
   《西狹頌》的點也是藏鋒筆法,其寫法各種各樣,有逆筆向下的、橫揮的、斜揮的、向上鉤的等等。“”四個點起筆很小,收筆很大,大小不同,揮向也不一樣。如“”字的“”,“清、瀆”的“”從左向右用力點出,遠看成放射狀,“雲”的雨字頭,“祿”字的旁點都是垂直的橫畫為中心,左右用了腕力的(見圖)。
   《西狹頌》多用篆書的造型。以曲線為主體構成圓形字體,“”最為突出。沒有直線的“”頭的字。如“害、容宿”等字都以曲線為基調,“”字的右旁,“”字的中下筆畫也用曲線處理(見圖)。“”字也是以曲線構成,整個字體的輪廓形成了圓形,左捺右撇似已跨出圈外,給人以寬松悠閑的印象。“”字完全按照篆書的造型,強調了橫畫、豎畫向外彎曲,整體又似圓形。如“”字的左右兩畫向外對峙,與此相連的橫畫也似有些彎曲。“”,整體不成圓形,但其他部分也以和幺的曲線同格調的點畫構成了全體。“”字的力旁也是一筆有力的曲線。“”有篆書遺風,令人產生懷古情緒(見圖)。
   《西狹頌》的波磔不太顯著,表現最突出的是在捺和斜畫,如:“”等字由直線筆畫構成的字形,其筆法已與楷書相近,雖短短向上一挑而已。其它波磔則是在方直與圓曲兩個相對立的筆法混合時和兩者相調和時產生波勢。如“”等字,波勢上出現在最后一畫。“”字的口略呈圓形也是為了與橫畫的波勢相呼應。“西”字則是口的橫畫有波勢,“”字的直線的回與第一畫的橫筆呈同一步調,可是這三個字都是把口字結構放大,使得第一畫的起伏并不令人注目(見圖)。再看看3個“”字、9個“”字、9個“”字、7個“”字和5個“”字,加以比較,就可以體味《西峽頌》中由波勢而產生的多種多樣的書法意味來了(見圖)。
    (三)、臨《西狹頌》應注意的幾點 
     臨書《西狹頌》時有些字的橫畫,如“”等字,怎么也寫不出來與其形體一樣的習作,常令人感到困惑,我臨摹體味出,這一筆畫的書寫,首先打上一短線,然后沿著這條短線引出而成一橫畫。“”和“”字的左下角的一筆,也先打上另外一畫而成。否則,很難書寫成功。
    臨習其它碑帖文字時,從起筆到收筆總有遲速之分。但是在《西狹頌》中,橫畫或豎畫中間部分有變粗的,腕力也可變換,然運筆的速度大體是勻速的。我體會到運筆慢些,筆力沉重些,才可體現出其厚重有力的味道。
    書寫隸書不少人慣用長毫,我二十多年臨習中用過不同種類的筆,但得心應手的是中兼毫,書寫中運用中鋒很自如。臨習熟練之后也可以用純羊毫,它比之兼毫,線條更易于變化,筆鋒容易扭動,鉤、挑更加自如。用墨以普通濃度最理想,濃墨不宜,清墨、淡墨也可試試。
    以上粗淺之見,乞方家哂正之。(姚 克 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隸書學習指南(連載十):三種漢碑的比較~單體結構的字例
漢隸全則(一)
隸書基礎筆法——“波磔”詳解
《史晨碑》最美的90個字
[轉] 隸書結體_三十八法
怎么樣寫好隸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农安县| 普宁市| 陆川县| 呼伦贝尔市| 海城市| 富锦市| 夏津县| 湛江市| 瑞丽市| 察隅县| 安康市| 九龙县| 巧家县| 达州市| 石城县| 小金县| 青田县| 中牟县| 高青县| 通榆县| 瑞安市| 和龙市| 永登县| 花垣县| 慈溪市| 措美县| 梁山县| 乐安县| 太原市| 华蓥市| 锦州市| 惠东县| 定州市| 化州市| 宣武区| 蒙山县| 苏尼特右旗| 武定县| 黄浦区| 宜兰市| 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