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李振九《書法作品選》

李振九《書法作品選》

李振九(1889—1961),洛陽人,名鼎岑,居室題名茫廬,墨寶行世,人稱茫廬先生。先生出身書香世家,其父李仙航,系清同治年間的一位武庠生,笑習弓馬健身,心儀古文書法。李振九幼承父教,天縱穎異,十五歲得中秀才,故有『癸卯秀才』之稱,是洛陽最后的一位秀才。先生身處時代變革的大潮之中,他遠離紅塵紛擾,閉門隱退;坦誠助人,謙恭自守。晚年鬻書糊口,家境雖然清貧,卻迎來難得的平安。先生一生,獻身書藝,墨池筆冢,晨昏不輟,終成雅俗共賞,譽滿中原的書法大家。





 








 









 








 









 









 








 









 









 








 




 

 

《李振九書法作品選》序

葉 鵬

李振九先生(一八八九年 — 一九六一年),洛陽人,名鼎岑,居室題名茫廬,墨寶行世,人稱茫廬先生。先生出身書香世家,其父李仙航,系清同治年間的一位武庠生,笑習弓馬健身,心儀古文書法。李振九幼承父教,天縱穎異,十五歲得中秀才,故有『癸卯秀才』之稱,是洛陽最后的一位秀才。先生身處時代變革的大潮之中,他遠離紅塵紛擾,閉門隱退;坦誠助人,謙恭自守。晚年鬻書糊口,家境雖然清貧,卻迎來難得的平安。先生一生,獻身書藝,墨池筆冢,晨昏不輟,終成雅俗共賞,譽滿中原的書法大家。

我國書法藝術,是世界藝苑中獨一無二的奇葩。漢字取法天地萬物,『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漢字除了用于記載、占卜、交流外,象形會意,書畫同源;點線筆勢,結構章法,均成審美對象。筆落一『點』,或『雨滴』,或『露珠』,或『高峰墜石』,或『美玉伏案』,神韻意趣,聯想無窮。『夫書,心畫也。』摹寫自然景物,筆性墨情,也最見書者性情。書法揮灑的生命旋律,表達了中國文人審美創造的智慧極致。清代書法理論家劉熙載,在他的《藝概·書概》中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也。』書藝與學術、才華、志趣同步,書品與人品同位,人成方正,書成方正。縱觀李振九先生的書體:清秀之骨,溫潤之容,安閑之態,飄逸之神,楚楚有君子之風,這正是先生淡泊揖讓,自尊自律的人生實踐的體現。

李振九先生研習書法,自唐楷起步。唐楷章法整飭,頓挫有序,循規蹈矩,有廟堂氣象,這正是科舉應試的要求。隋唐以降,楷書盛行,承前,隸書不廢;啟后,推動了行楷草書的發生。在我國書法發展過程中,唐楷的地位十分重要。墨道之妙,盡在其中。李振九先生帖習歐、褚、顏、柳,奠定了方正典雅、華美堂皇的書風,風韻流動之美,飄然清風之上。民國初年,書界又興臨摹北魏碑刻之風。北魏貴族墓志,洛陽出土最多,近水桃花,先發一枝。李振九先生臨碑殷勤,深得北魏法度謹嚴,骨力深隱,穩健秀雅的書風。書界歷來有『北碑南帖』之說,北書雄健,萬毫齊力,以骨勝;南書溫雅,流美飄逸,以韻勝。有人以此尊碑抑帖,立論似有偏頗。北碑南帖,自有各自的骨力和風韻,毋分高下。當然,習帖日久,新意衰頹,借北魏碑刻,隸楷錯變,無體不有的無窮筆意,消解晉草唐楷漸漸出現的柔弱之弊,推動書法藝術更上層樓,這才是趨新求變的正道。李振九先生的習帖臨碑,心得諸家之長,體兼眾妙,大海安波,書藝大進。

李振九先生諸體皆精。他的小篆,嚴謹工整,圓轉流暢,輕盈靈秀,風韻瀟灑。他的隸書,簡捷端莊,筆勢方折,風神逸宕,和暢嚴謹。他的楷書,穩健秀雅,清勁挺拔,明麗遒逸,儀態萬方。他的行書,心手雙暢,節奏分明,起伏從容,飄飄欲仙。他的草書,縱情揮灑,流麗奔放,穿云入霧,如有神助。李振九先生以行楷行草見長,一九三四年,先生四十五歲時,就因行書展出,風靡全省,為世人傾倒。我想借用唐人呂總的兩句話:『華岳三峰,黃河一曲。』作為對先生高超的行書品位的定評。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是李振九先生書藝的頂峰時期,洛陽城內,大街小巷,出現了『無匾不李』的奇異景象。這是由于李振九先生的書法,達到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藝兼眾美,雅俗共賞的境界。這就是書圣王羲之所倡導的『綴白雪于下里』,形態通俗,而神韻高雅,只有這樣,方能進入藝術的化境。李振九先生的書法,師承繽紛:晉人風韻,唐人氣度,六朝意趣,北宋骨力。但是,追根溯源,李振九先生的書法,分明繼承了王羲之清勁典雅的風格,俯仰之變,波磔之美,這是典型的《蘭亭》遺韻。遙想唐代洛陽書法大師,秘書郎楊風子,書工行草,世傳墨寶《韭花帖》,字字雋麗,筆筆秀拔,深得《蘭亭》風采。宋黃庭堅作詩贊曰:『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烏絲欄,指有黑網格線的絹素或紙箋。《霍小玉傳》云:『遂取繡囊出越姬烏絲欄素縑三尺以授生。生素多才,授筆成章。』『下筆便到烏絲欄』,系指才藝不凡,落筆錦繡是也。令人欣慰的是,在《蘭亭》問世一千五百多年以后,洛陽又出現了一位書法大家,書學《蘭亭》,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在李振九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際,書法之都洛陽,緬懷先賢,研究發揚李振九先生的書法藝術。先生幼女艾嫻女士,自幼陪隨書案側旁,研墨牽紙,深受教益。艾嫻繼承父業,書畫雙雄,為洛陽女子書畫院領軍,業績斐然。近年來,為收集整理父親遺墨,廢寢忘食,眷眷孝心,令人感佩。我遵囑作序,為先賢頌德頌藝,自愧才疏學淺,難能盡意,不勝惶恐之至!是為序。

李振九--書法諸體皆精

 

在計算機時代,書法藝術這一悠遠的傳統中國文化,正被人們忽視和拋棄,一些書法大家也被遺忘。曾經雁過留聲的大書法家李振九,在離世近半個世紀之后也幾乎被時代的洪流淹沒。在他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際,古都洛陽為他舉行了一場高規格的李振九書法研討會,既是對他的緬懷,亦是呼喚書法藝術的回歸。

李振九一八八九年出生于古都洛陽的書香世家,是「洛陽最后一名秀才」,自幼接受書法啟蒙教育。他胸懷書法家的雄心志向,博涉名家名碑名帖,力求真草隸篆四體兼備,一生在書法上孜孜矻矻,直至晚年依然臨池不輟。
 
一九三四年,河南舉辦「現代書畫展覽」,李振九入選作品九件,一時名冠中原,被當時的河南書界譽為「李旋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后,洛陽城內的店招、匾牌,大多出自他的手筆。
大書法家于右任一次回陜探親,途徑洛陽短暫停留。在觀賞了李振九的書法作品之后,大為驚訝,欣然提筆寫下「字中君子」,贈予李振九作為紀念。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撰文說,「民國以來在中原河洛大地的書壇上,兩位書法家值得研究和學習,一是林東郊,一是李振九」。
 
從唐楷入門,李振九開始了學書之路,他以歐體為基礎又旁及顏、柳、
虞、褚、徐,涉獵漢、宋,出入明清,奠定了方正典雅、華美堂皇的書風。三十余歲后,李振九將精力集中在北碑的臨寫和研究上,追慕康有為、趙之謙、于右任。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歷代碑志不計其數,李振九廣收碑帖拓片臨摹。他的隸書以意臨為主,勁遒秀峻,雋永安逸,頗具金石意趣。李振九終生以行草見長。他的行草,師法「二王」,終其一生。

 

無論是在少年苦研歐體,還是在中年力攻北碑,他都沒有放棄對「二王」的研習。
著名學者葉鵬表示,李振九的書體有清秀之骨,溫潤之容,安閑之態,飄逸之神,楚楚有君子之風。他說,李振九諸體皆精,楷書「秀雅清勁,明麗遒逸」,魏碑「法度謹嚴,骨力深隱」,小篆「嚴謹工整,圓轉輕盈」,隸書「簡捷端莊,風神逸宕」,行書「節奏分明,起伏從容」,草書「縱情揮灑,流麗奔放」。他特別贊賞李振九的行書,認為唐人呂總的「華岳三峰,黃河一曲」可以作為對李振九高超的行書品位的定評。
 
中國書法傳統崇尚古意,奉循追古、復古。李振九的書法植根于傳統,追求高古,但他沒有陷入窠臼,而是在根植傳統的基礎上,力求創新。他
在幾種書體之間深入探索,融會貫通,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在帖學與碑學紛爭的年代,他汲取帖學和碑學多種營養。此外,他力求平衡書法藝術俗和雅的關系,做到了雅俗共賞。

博學多師  吸取各家所長        

——從“李振九書法研討會”想到的

 

李振九先生書法研討會近日舉行。會上獲贈《李振九書法集》一本,讀后敬佩不已,浮想聯翩。

 

首先想到,李振九先生為民國時期洛陽書壇的領軍人物,當之無愧。我今年81歲,可謂當時見證人。當時寫店招著名者,有林東郊、李振九、高福堂、曹明為等,此四人印象最深。店招大字原稱榜書。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榜書“其難有五”,除執筆、運管、立姿外,重在“臨仿難周”“筆毫難精”。而此四位,均不為難。林東郊由于年高書少,記得僅在東街有“王長發”三字匾額,顯見其歐、楮功力,且位居翰林,自名高一籌。曹明為以草書寫店招,由于草書難識,本不適于店招,但他用筆流暢,且是于佑任《標準草書》的編纂者,可見名聲之大。所余高福堂與李振九均是清末秀才,二人風格廻異,堪稱書壇雙擘。高福堂初習顏,用筆外拓,氣勢恢弘,本已具陽剛之氣,后又習山谷,深諳擒縱之道,中斂旁肆,更增開張之勢,可謂宜于榜書者。李振九先生,歐體最濃,加之真草隸篆魏各體均習,更富蘭亭、圣教神韻,用筆“內擫而收斂”,寫就一派清勁典雅,平和自然的風格,可謂出唐入晉,頗具陰柔之美,符合國人普遍的審美觀念。原省委書記徐光春在香港演講,概括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為大同、和合。在臺灣又講“和合思想一以賞之”。李振九先生榜書如小楷,不激不厲,端莊含蓄,毫無火氣,此正符合華夏傳統文化之中和思想,正所謂“筆墨雍容,安靜簡穆為上,雄深剛健次之”,不正是洛陽“無匾不李”的原因所在嗎!時過境遷,店招早已忘懷,但小北門“體育場”榜書,至今歷歷在目,可見印象和敬慕之深。

 

次說篆書,《集》中收篆書二幅,均小篆。《洛陽薛府君墓志銘》,結體縱勢,筆筆藏頭護尾,中鋒行筆,是規正的玉箸篆。真是“玉箸真跡久不興,李斯傳到李陽冰。玉箸正傳李家有,陽冰傳到李振九”。另為四對聯冊頁,則風格新奇。小篆約分玉箸、鐵線、倒薤、清人篆四種。倒薤如薤葉下垂,上寬下細。清人篆除結體修長、上密下疏外,用筆在起收處變化粗細以求情趣。李先生四對聯仍取玉箸結體的端莊,但用筆則靈活多變,清人篆和倒薤篆間用,正如蘇軾所說“端莊雜流利,剛健含婀娜”,穩中有動,活潑可愛,頗具創意。

 

再說隸、魏,《集》中隸臨《衡方》《張壽》二碑,魏有臨《元顯魏》者(實《元顯墓志銘》)。我均拿原碑對照。李先生并未采用《書譜》“察之尚精,擬之貴似”的觀點去實臨或意臨,而是求其大致,不求惟妙惟肖,采取慣用寫法,以量取勝,達到精熟的境界。正如王鐸《擬山園帖》卷六的廣臨諸帖。此外,隸無《張遷碑》,魏無《始公平》等方筆書意,他從多種書體中汲取圓潤的營養,使其圓潤和平和之風臻于佳境。

 

至于真、行、草書,基調均是悅人心神的平和自然之美。用筆柔和婉轉,絕無絲毫枯瘦生硬或鋒芒畢露之處。結體平正安穩,絕無傾斜不安或奇特險怪現象。他以高尚品德,淡泊心態和生花妙筆,寫出個人獨特的風格,對后人產生深遠影響。朱玉章、張文會等書風似李,即為明證。

 

其次想到洛陽是歷史名城,文化底蘊深厚。清末至解放這段歷史,應搶救挖掘。《李振九書法集》出版,功德無量,但少詩文收集。林東郊有詩集問世,但無書畫集。高福堂詩集在整理,但無書集。另外還有秀才朱仙居和裴孝卿、廩生沈桂芳以及曹明為、沈壽山、袁丹鼎等,人人寫得一手好字。有人的子孫今日仍活躍洛陽書壇。如不搶救收集其作品,恐坐失機遇,望有關部門注意。

 

再次想到,研討李振九書法有其現實意義。由于黨的正確領導,當今書壇呈現“滿院春色關不住”的大好局面。但不管傳統派,新古典主義派,還是現代派,都要有所發展。《文心雕龍》說:“變則其久,通則不乏”。要發展就要變新,只有變新,才能久遠。但變新必在通古博今上下功夫,只有通古,才不乏營養,才能在繼承傳統基礎創新。李振九先生博學多師,汲取各家所長,創造自家風格,不是為今人做了榜樣嗎?可以斷言,不管那種書派,只要使用漢字作載體,都必須在傳統基礎上求創新。至于主張取消文字載體,企圖完全依靠線條和墨象來傳達理念者,恐難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

 

 

                                    寇北鎖    寇北辰

2009.12.30.

靈佑天中  晉韻唐風

 ——感悟李振九先生的書法

史京品

   知道李振九先生的名字和書法,是從張海先生的一篇文章中了解的。張海先生在文章中說,民國以來,在中原河洛大地的書壇上,兩個書法家是值得研究和學習的。一位是林東郊先生,一位是李振九先生。以后我對兩位前輩的書法就特別留意。這次,紀念李振九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我看了這次展出的作品,其女李艾嫻先生又贈我一冊《李振九書法作品選》,才真正為李振九先生的書法所震撼。我不認識李振九先生,這次展出的作品和《李振九書法作品選》中的書法作品,也僅只是今天能收集到的李先生作品的很少一部分,但卻使我仿佛看到了李先生振筆揮灑的風采,那種潑墨淋漓的精神風貌。我從他的作品中仿佛看到了他的人、他的心靈境界和他對書法的理解和神會。尤其是偃師市檔案局收藏的先生書寫的匾額“靈佑天中”四個榜書大字,氣勢磅礴,巨擘撐天,氤氳晉韻唐風,令我嘆為觀止。所以,我今天就用“靈佑天中,晉韻唐風”為題,來談談對李振九先生書法的感悟。

 

這塊匾額首先給我們的印象,就是李振九先生力能扛鼎的筆力。我們知道,在書法美學中,“骨”、“力”是一重要范疇,是書法所以和武術一樣被稱為“功夫”的核心內含。唐太宗李世民說:“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漢代大書法家鐘繇說:“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所以,在中國書學傳統中,骨力始終是書法美學的重要評價標準。李振九先生的書法處處顯示了他的腕底功夫,除了這塊匾額,在李振九先生的楷書、魏碑、墓志、行書、草書等書法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先生流露出來的骨力。先生在用筆上,方圓兼顧,不論方筆和圓筆,都表現出先生用筆時強勁的腕功、肘功和臂功。千唐志齋收藏的先生書寫的榜書石刻“鳳舞”二字,骨力則表現得更為峻峭和凌力。在先生的作品中,骨力表現在一點一畫之中,形成了一種力的場。                                                                                                                                            那么,書法的骨力是如何形成的?答案只有一個,骨力必須從真書中養成。我們所說的真書,包括篆、隸、魏碑、唐楷。在書學中,骨力不同于世俗生活中所說的“有勁”,不是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張翼德喝斷當陽橋。不是力壯如牛的小伙子就能在毛筆字中表現出骨力來。毛筆的鋒是軟的,用的墨汁是濕的,用軟筆頭濡以濕墨水,卻要求在紙上寫出力能扛鼎、入木三分的字來,沒有特殊的技巧和長期艱苦訓練培養的“功夫”,書法是無從表現出骨力的。而這種技巧和“功夫”,必須從寫好真書,即正書中來。宋代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說:“欲學草書,須精真書”。明代大書法家文徵明說:“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至行草”。書法家董其昌更擲地有聲:“學草必自真入”。古人的這些論述在李振九先生的書法作品中,可以說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在“靈佑天中”這塊匾中,可以看出他的真書功夫是十分扎實的,其中的“靈”字略有行意,但被楷法統領著。四個字中,沒有一畫是猶豫的,皆下筆如刀;四字沒有一個是柔弱的,個個氣象森嚴。“中”字中間一豎,可謂一柱撐天,似有萬鈞之力。“天”字中的一撇一捺,則有飄逸之意,使這幅作品靜中有動,既莊重肅穆,又避免僵硬呆板。

 

從這塊匾的內容看,雖然匾主不明,但李振九先生所題四字的用意是明確的,即主人的靈魂佑護天地萬物。應該說,這幅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高度和諧統一的。在李振九先生的作品中,這塊匾額應屬“神品”之列。

 

從這塊匾我們再看看李振九先生的篆書冊頁,以及“流水垂楊天生畫景,曉煙微雨人愛花朝”的隸書對聯,還有他臨的漢碑《衡方碑》、《張壽碑》,他寫的小楷、墓志、魏碑對聯、臨寫的歐陽詢的楷書等等,這些都十分清楚地告訴我們,他在真書上是下了大功夫、真功夫的。在學習篆、隸、魏碑、唐楷等正書方面,他都有所涉獵,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尤其是取法歐陽詢,用力最勤,奠定了李振九先生書法的底功。

 

回頭我們看看當今書壇,許多書法作品缺乏骨力,以狂怪取勝。今天,我們紀念李振九先生,可說是給我們上了深刻的一課。

 

     這塊匾額給我們的第二個印象,就是李振九先生的書法有一種正大氣象。這次展出的作品不論真書還是行草,可以看出李振九先生對于書法,學得正、走得正、書風正,不趕時髦、不追時尚,是在真正地傳承中國的書法傳統,弘揚華夏民族優良的書學精神。

 

明末清初的學者兼書法家傅山說:“寫字之妙,亦不過一正。然正不是板、不是死,只是古法。”就是說,書貴古法,如果書法作品失去古法,缺乏古意,那就失去了傳統。李振九先生的書法,使我們進一步明白了這個道理。前文已經指出,李振九先生對篆、隸古法是認真摩習的。尤其對漢碑、魏碑研習頗深,功夫了得。他臨書《衡方碑》絲絲入扣,純熟傳神,可見先生追尋古法之認真。從先生書寫論語等諸小楷中,可以看到他取法王羲之《黃庭經》《曹娥碑》的影子。在先生的行書創作中,表現出他對《蘭亭序》、《集王圣教序》情有獨鐘。他的行書條幅、對聯,雖然偶有取法黃庭堅的筆意,但處處散發的是“二王”的氣息,他對“二王”的吸納師承,可以說已經浸入骨髓中,烙印在腦海里,他的行書之于二王,筆形神隨,如影隨行。在中國的書法傳統中,“不入晉格,終成俗品”是一定則。啟功先生奉行的就是非晉唐法帖不臨的信條。當然,這也并不是絕對的。如米芾等宋四家,趙孟頫、董其昌、王鐸等法帖,也都是可以學習的。問題在于,沒有漢魏晉唐的學力,尤其是對“二王”的臨習,唐、宋、元以后諸名家是學不好的。一句話,沒有古法,就不能出新。李振九先生的書法,根扎得非常深,雖然唐楷是他的看家本領,唐楷成就了他的腕底功夫,這從他寫的墓志、楷書中表達的非常清楚。但是,他絕不停留在唐楷上,而在臨習篆書、隸書、魏碑上都是下了大功夫的。尤其作為洛陽人,他對魏碑的研習成績十分突出。這不僅強化了他的腕功,并進一步使他豐富了對唐楷的理解。李先生的書法廣收博納,吸收了多方面的營養。所以成就了先生厚重博大、古意盎然的書風。從這個角度看,李先生應該是我們河洛書風的代表。這和文化底蘊深厚的河洛大地是相稱的。

 

中國書法傳統崇尚古意,追古、復古,不能理解為是“保守”和“守舊”。在人類文明史上,早期的文化藝術探索是非常珍貴的,對后人的啟迪無與倫比。因為草創時期的探索,凝聚了先人強烈的生命張力和創造智慧。這些藝術尚處于原生態,蘊藏著先民的憧憬、理想和追求。由于沒有任何文明參照,只能發于自然,憑借感性直覺和機心頓悟,所以在天真爛漫中赤裸裸地表達了人的天性、人的主體地位。歐洲的文藝復興就是吸取和借助古希臘羅馬的藝術,甚至更古老的愛琴文化藝術,擺脫中世紀的桎梏,使藝術從天國回到現實,表達純真的人性,使藝術回歸于本體,因而開創了藝術史無與倫比的輝煌時期。在這里,重溫150多年前馬克思的那段著名的論述可以給我們嶄新的感受:“一個成人不能再變成兒童,否則就變得稚氣了。但是,兒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嗎?他自己不該努力在一個更高的階梯上把自己的真實再現出來嗎?為什么歷史上的人類童年時代,在他發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該作為永不復返的階段而顯示出永久的魅力呢?”今天,這些藝術“仍然能夠給我們以藝術享受,而且在某方面說還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甲骨金文、簡牘帛書,篆隸碑帖,是中國書法的“人文初祖”,書法被稱為空靈的線條藝術,是從這里開始的。其中灌注了古人多少對書法藝術美的追求和靈感,表現了多么大膽的異想天開的創意。當后世的書法創作走入低谷的時候,后學就會回過頭來,向他學習求教,汲取靈感。明代帖學走入衰微,以王鐸為首的書法家打起復古的旗號,學古追古,在古典中汲取智慧,從而開創了帖學的新高峰;清代的碑學勃興亦是如此。我國古典書法藝術,正像馬克思說得那樣,“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今天,我們研討學習李振九先生的書法,就要深入地理解和探尋先生奉行古法,孜孜不倦的精神。這是先生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遺產。

 

李先生最難能可貴的,是融帖學、碑學于一身。李先生的書法,主流是傳承以“二王”為旗幟的帖學傳統,但對碑學也兼容并蓄、造詣頗深。他寫的魏碑對聯“檻前春色長堤柳,閣處秋聲蜀嶺松”,從用筆到結體,傳達的全是魏碑神韻。而另一幅對聯“種桐因補屋,漢京宗馬班”,則在魏碑的筆法中融入了隸書的意味,并參以行法,可謂是碑學和帖學的混血兒,意味尤為深長。而先生為千唐志齋撰寫的榜書石刻“鳳舞”,則是在行楷中參以魏碑,豐神爽姿,殊為可觀。先生在“曉露通高嶂,春城入大江”的中堂作品中,則在魏碑的主調中參以帖學的行書筆法,自然率意又高古謹嚴,是帖學、碑學結合的傳神之作。我們說,先生書法能成就大家氣象,是汲取帖學和碑學多種營養的結果。這恐怕是先生留給我們的又一個重要課題。

 

晉唐以來形成的上千年的帖學文人書法傳統,理論和實踐的遺產最為雄厚,在華夏文化中有深厚的社會接受基礎,形成了澎湃的書法主流。清代后期至民國,碑學興起,書壇出現了抑帖興碑的傾向,包世臣,康有為力挺碑學,致使碑學亢奮而帖學萎靡不振。但不久大家就認識到,帖學的生命力是不可低估的,純粹的碑學很難統治華夏書壇,所以,何紹基、趙之謙乃至“碑學”主將康有為等在書法實踐中吸納傳統文人書學,走碑帖兼綜的道路。在理論方面,劉熙載、楊守敬等人提出,碑學和帖學各有其骨,各有其韻,合則兩美,離則兩傷。碑帖兼融,書壇方能振興。這就開辟了民國以來的書法風尚。這在李振九先生的書法作品中有深刻鮮明的體現。

    

在今天的書壇上,仍然存在著碑帖分道揚鑣的現象。洛陽市是魏碑的故鄉,習碑者甚多。如何碑帖兼融,我們從李振九先生的書法中應該受到啟迪。

 

     寫到這里,我對“靈佑天中”這塊匾額萌生頓悟:在紀念李振九先生120冥壽之際,先生的書法之“靈”,是否也在佑護和昭示著我們當今的書壇健康成長、繁榮昌盛呢?我似乎從先生的書法作品中聽到了先生發自心靈的訴說和期盼:希望后人繼承晉韻唐風,使書法傳統雄風再振。又似乎在冥冥之中看到了和我素昧平生的先生的身影。我甚至透過先生的身影,看到了他背后依稀晃動的王羲之、王獻之、歐陽修等書壇巨擘的影子。他們肯定都在為我們今天的書壇祈福。

最后,我把自己寫的《李振九先生一百二十冥壽感賦》一詩抄寫如下,作為我這篇感言的結束詞:

閶闔無額求先師, 駟虬乘鷖走崦嵫。

中山毫缺借若木, 一得墨無蘸咸池。

帝閽殷勤做書童, 云霓飄拂為絹紙。

書罷春宮百神舞, 宓妃高歌贈蘭芷。

     

                                            2009-12-17

 

 

( 注:作者史京品系 書法理論家 )

《李振九書法作品選》后 記

 

父親李振九是清末生人,民國時期的書法名家,在中原地區有一定的影響。二零零九年是父親一百二十周年誕辰,借此契機,我們決定為他出版書法作品選集。

 

這本書法集的征集,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的。一九八五年,我們曾給父親舉辦《李振九書法遺作展》,作品大多是從民間征集來的。展覽結束后,作品悉數歸還收藏者本人了。同時,我們特邀請梁祖宏先生為每幅作品拍照存檔。遺憾的是,當時彩色攝影很少,黑白照相中紅色印章無法反映出來。承蒙梁先生操勞用心,且技藝高超,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在這里,我們對他深表謝意!

后來,雖然一直在陸續收集父親的墨跡或資料,但再度集中征集其墨跡,就是這一次了。

 

父親去世時,我們都還年少無知,不知道珍惜他的筆墨。加上世事紛亂,家中存留的父親的墨跡,已損毀殆盡了。所幸的是,他的書法在民間收藏甚豐。這給我們的搜集工作帶來很多便利和欣慰。

 

征集工作首先從書法圈內和愛好者中展開。李進學先生慷慨展示收藏的多幅作品,供我們拍照,他收藏的中堂、對聯、條屏等,多是父親盛年之作,品相內容俱佳,令人感奮。《夫顯揚正教》四條屏是關俊聲先生在外地一所美術館內偶然發現的珍藏。《靈佑天中》匾額,是關俊聲先生的母親提供的線索,我們冒雨趕到偃師,幾經輾轉周折,終于見到實物。這塊匾額早年被村民鋸掉邊框,當床板用了,后被偃師檔案局收藏。對聯“有文皆敏妙無物不精奇”,是作家王鼎三先生的藏品,其父與家父有交往,文革期間,他們家人將墻上挖洞,把對聯封糊在洞內,得以躲過劫難,保存至今。《臨元顯魏》,是原老城人民大會堂美工童先生從“破四舊”時燃燒的火堆里搶救出來的家父手跡。四條屏《是以窺天鑒地》,系孟津潘兆民先生用重金購買的藏品。冊頁《梅子黃時日日晴》等草書,是著名畫家李伯安的父親提供的。楷書四條屏《孫過庭書譜》是八五年給父親舉辦遺作展時,倪水通先生從棗園村許來周先生處借來的。對聯“謝傅心情托山水子瞻風骨是神仙”,是四兄李紀煥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自農村購回的……

 

這次作品征集的過程中,還意外地聯系上了薛永山先生。薛永山先生的父親即是著名石刻家鐵筆薛肯堂。薛老先生與家父是絕好的搭檔,李說“非薛肯堂刻不寫”,薛說“非李振九寫不刻”。薛永山先生曾攜徐培齋德政碑拓片(李振九書,薛肯堂刻)四處尋找艾嫻,當時,我在國外探親,未遇。這次有緣再見,薛先生取出細心保存完好的拓片,也取出了對父輩的一片深情厚誼……

 

關林石刻藝術館、洛陽博物館、洛陽美術館、洛陽民俗博物館、千唐志齋、偃師檔案局,對本書的編集出版,都給予大力的支持……

在這里,恕不在此一一例舉了。每一件作品,都有一段故事,都包含我們的一份感謝。

 

歲月更替,時光流逝。五十年代初,當時還帶著紅領巾的我清晰地記得,每天太陽快落山的時候,父親就把煤油燈的玻璃罩取下,仔仔細細擦得又明又亮,晚飯后坐在書桌前用小楷寫論語,畫八卦;父親常告誡我們“蓋世的功勞,當不得一個夸字;彌天的罪過,當不過一個改字”。他還囑咐“遇擔挑貨易者,不要與人搞價錢。”意在說明小本生意的艱辛不易,言語中充滿了悲天憫人的體恤。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至今銘記在心。

 

不知不覺,父親離開我們已將近半個世紀了!而父親在我的木槿花寫生稿上題寫的詩詞似乎還墨跡未干;友人翹指稱贊五弟增煥用掃帚蘸白灰在地上寫的“大躍進”時,父親的微笑還在眼前……

 

當年為舉辦父親遺作展覽鼎力相助的先生們,有的已經失去聯系,有的也已經作古了!時不我待,這更提醒我們,收集整理父親的書法作品已迫在眉睫,不容懈怠。父親是我們的,但父親的書法藝術,則是大家的。

 

值得一提的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一聯是我們三兄李叔煥所書。他自幼資秉聰穎,悟性極好,十六歲即為父親代書,父親對其視若掌上明珠。不幸罹患傷寒不治,英年早逝。為緬懷他,特在作品末頁刊印,以告慰逝者在天之靈。

 

《李振九書法作品選》的出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心支持。葉鵬教授在百忙中為書法集題寫序文,李進學、文柳川、陳春思、王鳴、關俊聲、喬仁卯、李少詠、王洋先生等為出書出謀劃策,攝影家梁祖宏、張亞新、張寅亮先生等四處拍攝作品不辭辛勞……紙短情長,不能盡表,在此,謹向所有參與這項工作的人表達誠摯的謝意!

 

此書編印倉促,錯誤和疏漏在所難免,還望方家不吝賜教!

                       

                                                               李艾嫻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于洛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李振九
當代著名書法家二十人(5)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書法家作品的優劣與收藏
龍門二十品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記》
師承魏碑有書家
北魏《元徽墓志》;北魏《元文墓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祥云县| 墨竹工卡县| 咸丰县| 和龙市| 景宁| 得荣县| 荥经县| 麻阳| 贵州省| 珲春市| 太湖县| 綦江县| 缙云县| 九江县| 安龙县| 崇文区| 乌拉特前旗| 巍山| 定南县| 安庆市| 高青县| 泗阳县| 苍山县| 龙岩市| 新泰市| 靖安县| 丰镇市| 杨浦区| 白城市| 虎林市| 灵丘县| 无极县| SHOW| 出国| 东兴市| 平南县| 德惠市| 偏关县| 门头沟区| 泽普县| 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