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愛網
李邕《李思訓碑》
《李思訓碑》,俗稱《云麾將軍碑》,唐代書法家李邕撰文并書寫。原碑現藏于陜西省蒲城縣。此碑為世人所推崇,是李邕傳世書作中的精品。其特點是:
1.筆畫以方為主,挺拔細瘦,勁練峻利。落筆沉著而又流動,筆力雄健,頓挫起伏處奕奕動人。
2.字形左低右高,結體欹側拗峭,神情流放,傲岸多姿。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宋代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為“烏臺詩案”的牽連而被貶黃州,寫下了《寒食詩》二首。這兩首詩,詩文和書法都是他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尤其是書法成就特別突出,人稱“天下第三行書”。其特點是:
1.點畫自然,用筆多變,除中鋒外,巧妙運用側鋒,筆鋒側入紙,轉折處按得很重 【江西的書法家www.shufaai.com】,并快速地一轉而過,產生剛勁銳利的側筆效果。
2.字形偏扁,欹側變化,主要表現在橫畫向右上角仰視,豎畫向左下角傾斜。
3.結體疏密有致,收放自如,如“年、中、帶、紙”四字的懸針豎伸展舒放,顯得豪放爽直。另外,字的大小對比明顯,隨著書寫者感情的起伏波動,表現出不同的節(jié)奏變化。
4.其書肉豐骨美,凝重豪放。帖中粗筆濃墨,既有顏書的雄渾豐潤,又有李邕的勁健流放。全帖自首至尾,一氣呵成,抑揚頓挫,淋漓痛快。整篇作品形成強烈的節(jié)奏感而又生動自然。
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是宋代書法家米芾在廣泛吸收傳統(tǒng)營養(yǎng)后自成一家的代表作,書于38歲,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米芾書法以行書見長,其書倜儻縱橫,跌宕多姿,充分流露出一種所向披靡、目空一切的神氣。蘇軾贊為“風檣陣馬,沉著痛快”。《蜀素帖》風格明顯,且字數較多,因而歷來都視為臨習米芾行書的極好范本。其特點是:
1.點畫靈活飛動,用筆精到,變化無窮,中鋒和側鋒、藏鋒和露鋒交替出現。橫豎筆畫大多重入輕放,以側鋒重按起筆,然后調整為中鋒,行筆迅速,顯得痛快淋漓。平捺、豎鉤等筆畫也很有特色,如“連”“遠”“游”等字的平捺,形狀如同一條船。各字的點畫波挑,以及點畫波挑之問的過渡連接,都寫得提按起伏,自然超妙。
2.從字的姿態(tài)看,大部分都向著左上右下的方向傾斜,在欹側中打破結構的平衡均衡,增強了動態(tài)感。另外,字形修長,給人一種俊秀、灑脫的美感。
3.字的結體爭白造險,即每個字都有一塊較大的空白處,使疏處更疏,密處更密,從而加強了字的險勢。
4.米芾稱自己的字是“刷字”,就是說他寫字筆法多變,筆力勁健,揮寫自如,奔放勁利。書寫時行筆迅捷酣暢,八面出鋒。這是米字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