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書是清代程敦編的《秦漢瓦漢文字》一卷(上、下)含《續秦漢瓦當文字》一卷。正集大約是乾隆五十二年橫渠書院刊刻,續集于乾隆五十九年刻。此二卷共收秦漢瓦當大約一百一十四個。此本是關于瓦當研究的重要文獻之一。頁內還附上一本《秦漢瓦當拓本集》
秦漢瓦當即瓦擋,是中國古代建筑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秦漢瓦當紋飾多樣,其圖案或文字隨時代而變化,特別是瓦當上的文字,對當時的地名、宮殿、官署、倉廩、陵墓、祠廟、苑囿等的考訂,是很重要的依據。因此,秦漢瓦當歷來為學術界所重視。北宋中期初見著錄,清乾隆初年已有專著問世。
秦漢瓦當一般為泥質,燒制溫度較高,質地堅硬,呈青灰色,有半圓(簡稱“半瓦當”)和圓形的兩種。半瓦當最早為西周遺存,圓瓦當是從半瓦當發展而來的。圓瓦當始見于戰國早期遺址,秦漢瓦當絕大多數為圓瓦當。但在秦和西漢前期仍有半瓦當;西漢中期以后,半瓦當顯著減少,東漢時近于絕跡。瓦當的制作方法不一,從只有當心而無邊輪的“與天無極”圓瓦當陶范看,可能是先模制當心,后加邊輪而構成完整的瓦當;“千秋萬歲”范則為帶有邊輪的完整瓦當形式,說明當坯是一次成型的。早期半瓦當為素面或飾繩紋,至戰國時期,各國半瓦當圖案各具特色,其中云紋一類,為秦統一后所沿用。秦漢瓦當的紋飾又有新的發展,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圖案和文字(包括文字和圖案結合者)兩大類。
瓦當圖案有動、植物圖案,云紋、葵紋以及動、植物變形圖案等。漢代動物紋瓦當,以西漢晚期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造型最為完美(主要用于禮制建筑);其余如麟、鳳、兔、天祿、辟邪、饕餮等,雖然出土數量有限,但品種繁多。植物紋瓦當,以秦咸陽宮1號遺址出土的八瓣“蓮花”紋最為典型,其他多為變形或零星花瓣、莖葉與云紋、葵紋相組合。云紋瓦當始見于戰國中期,盛行于秦漢。秦和西漢初的云紋變化多端,計有對稱外卷、對稱內卷、 S形反卷及左旋或右旋排列的單卷云紋;瓦當中心或呈泡狀或作各式圖案,如方格、菱形格、井字曲尺以及葵變渦紋、瓣葉之類。秦代還有整體作左旋或右旋的“葵紋”圖案。至西漢中期,帶中心圓泡的四象限的云紋構圖成為通用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