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魏晉時期書法藝術的繁榮,與之興起的書法評論也日益興盛。之后,人與人之間、朝代之間,對書藝高低的比較,從來也沒有停止過。近日集中學習歷代書法批評著作,頗有所獲所感。
一、書法品評論方法的變遷
1、以簡括語句評其風格。南梁袁昂奉勅撰《古今書評》,對秦漢三國兩晉期間25名善書者的書法風格首次進行品評。此為書法品評之發端。
袁昂的品評以風格為主,采用設喻比擬的方法評論名家的書法,將褒貶寓于比擬之中。如以人的風姿、氣度為喻: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王子敬書如河、洛間少年,雖皆充悅,而舉體沓拖,殊不可耐;羊欣書如大家婢為夫人,雖處其位,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衛恒書如插花美女,舞笑鏡臺。
又如以自然物象設喻書法:蕭子云書如上林春花,遠近瞻望,無處不發;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絕望之意;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還有用音樂的美韻比擬書法,如皇象書如歌聲繞梁,琴人舍徽。
袁昂雖然沒有明確排出名次,但他在結語中說:“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四賢共類,洪芳不滅。羊(欣)真孔(琳)草、蕭(思話)行范(曄)篆,各一時妙絕。”這也算表明了他的意見,即三百年間最著名的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為“四賢”,居“洪芳不滅”的地位,而羊、孔、蕭、范四位,因一體只呈一時之妙。
2、九品式品評
和袁昂彤時代的庾肩吾,也許看不上袁昂“比況奇巧”的評書方法,干脆另起爐灶,著《書品》,以“天然”和“功夫”做為標準,以自然物象作為品評手段,對漢至梁能書者128人的書藝風格、師承進行品評。 把作品分上中下品,每品中又分上中下,合為九品。庾肩吾的《書品》是品第式品評的開山之作。自此,以品論書,成為書法批評的模式。
唐代李嗣真的《書品后》,仿庾肩吾的《書品》而作。對秦至唐82人書作進行品評。每品列書法家姓名,論其書藝的源流、特色,每等后有“評”和“贊”。且首次提出逸品,他認為”瓊絕終古,無復繼作”的作品,才能稱為逸品,應列為最高等。自李嗣真提出“逸品”后,后人多依此來評論書畫作品的優劣。
3、三品式品評。唐張懷瓘的《書斷》歷時三年完成,是永炳書史的書評巨著,集大成之作。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記述各種書體特點及發展源流;中、下卷以“神、妙、能”三品評論自黃帝到唐86位書法家作品的優劣得失 。其中,神品25人(除各體重復外,得12人),妙品98人(除各體重復外,得39人),能品107人(除各體重復外,得35人)。
宋代書法家朱長文的《續書斷》,繼續按神、妙、能“三品”之分,評述唐宋時期書家之得失,以補《書斷》之缺。 列神品三人,妙品十六人,能品六十六人,附下九人,共九十四人。
4、五品九等式品評。清包世臣的《國朝書品》,提出了“五品九等說”:平和簡凈,遒麗天成,曰神品。醞釀無跡,橫直相安,曰妙品。逐跡窮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調自歌,不謬風雅,曰逸品。墨守跡象,雅有門庭,曰佳品。包世臣把“逸品”排在第四,又增加了“佳品”。
包世臣的品評對象是清代書家,這也是第一次單獨對一個朝代書法家進行品評。列神品一人,妙品三人 ,能品三十人,逸品三十一人 ,佳品上三十二人。道光二十年重錄,增能品上一人、能品下三人、佳品上六人。
從《國朝書品》來看,包世臣最為推崇的是清代書家鄧石如 ,稱鄧石如“山人古今體書最天下”。此外就是劉墉和姚鼐兩人。
二、感想
1、書評著作集中出現在晉宋間,這也是書法發展的高峰期。而元明兩朝近四百年,沒有專門的品評著作出現,與書壇不振不無關系。
2、歷代都是以作品做為品評對象,可見書法家必須讓作品說話,與身份關系不大。
3、不同時代、不同評者雖然對品評對象取舍不同,但仍然對書法的最高典范達成共識。梁庾肩吾在《書品》中推出的是:張芝、鍾繇、王羲之;唐李嗣真在《書后品》中推出的是:李斯、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唐張懷瓘在《書斷》中推出的是:史籀、李斯、蔡邕、鍾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杜度、崔瑗、索靖、衛瓘、皇象等。得票最多的是張芝、鍾繇、王羲之三人。可見,精華掩不住,自會放光輝。
4、能成為書法大家的人只是鳳毛麟角。袁昂所評,三百年評出了25人,庾肩吾把標準放寬,也就評了123人。唐李嗣真的《書品后》評秦至唐82人,唐張懷瓘《書斷》評86人,宋朱長文的《續書斷》,評唐宋書家94人。歷代書評皆有重復,把《書斷》與《續書斷》所列相加,自黃帝至宋,也就180人。
當代自成立書法家協會,中書協的書法家有萬人,各級書法家應有數十萬人。人數眾多,名不副實。暫且這么叫著吧。
5、書圣只有一個。人的才情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不管任何時候,任何方面,都會分三六九等。對于書法,愛著,追求著,努力著,享受著,能走多遠是多遠。都想坐轎,誰來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