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友麥冬:請問絳帖、大觀太清樓帖和淳化閣帖版本好壞的關系?
典水梅花:淳化閣帖是王著主持刻的,稱為祖本是因為被翻刻太多。后來木頭斷了,用銀錠式榫卯鑲上拓,叫銀錠本。
《淳化閣帖》拓本(圖片取自網絡)
后來實在不行了,加上徽宗本來就認為閣帖刻的太差,就讓蔡京主持刻了大觀太清樓本,這回是用石頭刻的。
大觀太清樓帖(實物拍攝)
絳帖是附馬爺潘師旦翻刻的淳化本。老潘死后,兩兒子分家各得半部,但兩人尿不到一壺里,就相互背著翻刻了另一半。潘師旦刻的絳帖,雖然是翻刻,私見勝過祖本。
絳帖(實物拍攝)
上圖這個版本是后刻的,刀口痕跡特別明顯。法帖全集中用的哪個版本沒見過,啟老主持編纂的,版本應該更好?,F在市場上那套是后來翻刻的。汝、潭很多都是淳化本翻刻,翻刻之多不可統計,時間上一直延續到明清。
群友麥冬:有一個淳化閣最善本是不是最早的?
典水梅花:也只是淳化系最早,而不是刻帖最早,“祖本”也是有特指的。將諸刻集成帖的,在南唐就有《升元帖》。
群友麥冬:大觀帖應該是徽宗的精選本了,應該是從原帖上石而不是淳化閣翻刻。
典水梅花:是,大觀帖是新刻的,兩個包工頭干的活,而且大觀是徽宗指定干的事,前面有王著的教訓,蔡京再牛也不敢亂來。
群友麥冬:肅府本感覺刻得生硬,游相本臃腫。
典水梅花:經常聽到大家說“肅府本”,這個是明代的翻刻?!坝蜗啾尽笔怯嗡剖詹氐牟煌姹镜慕y稱,原來很多種。他每到一處,所見皆收,因官至丞相,收藏的機會也多,一開始不是一本,良莠不齊、品類繁多,統稱“游相本”。淳化后世一直到明清翻刻就更多了。就像做一個鍋,要有模具,只要有個原版,哪怕不是最初的那個鍋,也可以拿來做模具,大家都可以做,誰都造,質量上、價格上肯定有差別。
群友張靜桃:版本這么多,出版質量也千差萬別,各位老師能否推薦一二目前自己最鐘意的版本,最好帶照片,大家買時也可以少走彎路。
典水梅花:這個不好說,因人而異,各取所需,就像相對象,每個人標準不同。所有的本子都可以學,從學習的角度而不論收藏的話,就不要人為設置優劣了??烫o我們展示了一個更廣闊的塑造空間,肥瘦是次要的,關鍵要學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