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審題,其實這個問題 再細分可以分為3個問題
1信托公司產品逾期
2 信托公司跑路
3信托公司倒閉
首先,第一種情況發生了,也未必會引發第二 、第三種情況發生,時下信托就68家,是信托業經歷了幾十年時間,一共6輪整頓,形成了這相對成熟和穩定的體系,像中江信托在2018年幾乎是“全面開花”,它現在不也只是被雪松金融入主,接盤,所有項目承諾在2020年全部解決,這已經算是很極端情況了,也不沒走到跑路和倒閉嘛,但是項目會發生逾期,這一點是一定會的。
第一點,自從資管新規出臺,到了2018年6月份,網貸平臺暴雷 倒閉開始,網貸,私募基金,資管,信托都有出現逾期的情況。因為宏觀經濟下行期,企業經營效果不佳,外加流動性緊張,金融政策又明確不準剛性兌付,多種因素下,不僅僅是信托 其他各類資管產品都有逾期的潛在風險,而且時下這個風險值較往常較大!!
回歸 題目中的信托,從去年開始,中江信托,安信信托,中泰信托,云南信托等多家信托 在政信項目,工商企業項目 或多或少都有逾期。
但是 信托機構都不存在跑路的風險 ——為什么這么說呢?
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銀監會早在99號文 就明確建立流動性支持和資本補充機制。信托公司股東應承諾或在信托公司章程中約定,當信托公司出現流動性風險時,給予必要的流動性支持。信托公司經營損失侵蝕資本的,應在凈資本中全額扣減,并相應壓縮業務規模,或由股東及時補充資本。信托公司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嚴重危及公司穩健運行、損害投資人合法權益的,監管機構要區別情況,依法采取責令控股股東轉讓股權或限制有關股東權利等監管措施。
而全國就68家信托機構,背后實控人 非富即貴
所以與其問信托機構會不會跑路 ,還不如問這背后實控人會不會跑路!!
更重要的一點,68張信托牌照十分稀缺,價值不菲,少說幾十億到百億。
雖說信托機構不會跑路或者倒閉,但還是會被替換掉
最生動的例子就是中江信托了,因為大面積的逾期,導致自身已經沒有能力處理,后引進雪松控股,被它拿下71%的股權,成為中江信托第一大股東,現在已經改名為雪松信托!!!
而且我在問答中經常提到的中國信托業保障基金和風險賠償準備金,一旦有項目逾期,風險賠償準備金就會被觸發,一旦上升到機構存在“破產”風險,信保基金也不會坐視不理。
第二 信托業保障基金
主要由信托業市場參與者共同籌集,用于化解和處置信托業風險的非政府性行業互助資金。(出處:《信托業保障基金管理辦法》)
什么情況下使用?
《信托業保障基金管理辦法》第十九條 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障基金公司可以使用保障基金:
信托公司因資不抵債,在實施恢復與處置計劃后,仍需重組的;
信托公司依法進入破產程序,并進行重整的;
信托公司因違法違規經營,被責令關閉、撤銷的;
信托公司因臨時資金周轉困難,需要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的;
需要使用保障基金的其他情形。萬一出現極端情況,信托公司面臨破產、撤銷等,信托業保障基金可以發揮作用,及時化解風險。此外,信托公司如果出現短期資金周轉困難,可以向保障基金公司提出申請,并提交流動性困難解決方案及保障基金償還計劃,由保障基金公司審核決定是否使用保障基金,申請通過后有償使用。
第三 信托賠償準備金
作為信托委托人,擔心信托公司不盡責、違反信托目的造成自己的投資損失?從監管角度看,對此早有應對——信托賠償準備金。
信托賠償準備金指從事信托業務的金融企業按規定從凈利潤中提取,用于賠償信托業務損失的風險準備金。
從何而來?
我國《信托公司管理辦法》規定:信托公司每年應當從稅后利潤中提取5%作為信托賠償準備金,信托賠償準備金累計總額達到公司注冊資本的20%時,可不再提取。
有何用途?
《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第163條規定了信托賠償準備金的具體用途,“從事信托業務時,使受益人或公司受到損失的,屬于信托公司違反信托目的、違背管理職責、管理信托事務不當造成信托資產損失的,以信托賠償準備金賠償”。
有多少錢?怎么保值?
據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截至2018年4季度末,信托賠償準備金為260.71億元,同比增長17.90%。信托業的風險抵御能力有了提升。
《信托公司管理辦法》:信托公司的賠償準備金應存放于經營穩健、具有一定實力的境內商業銀行,或者用于購買國債等低風險、高流動性證券品種。
歡迎各位就信托問題與我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