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古籍中的君子,多指君王之子,也就是諸侯,可以理解為貴族,強調的是地位的尊貴;
小人,則指平民,強調的是地位的低下。
但《論語》中的君子如果簡單理解成貴族,小人簡單理解為平民,會發現很多地方行文不通,
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貴族思念仁德,平民思念鄉土;貴族關心法度,平民關心恩惠。這顯然有問題,因為春秋時期的貴族們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奔波,貴族遠比平民“懷惠”!
再如:子謂子賤, “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談到子賤,說:“這個人真是君子啊!假如魯國沒有君子,他從哪里取得這樣好的品質呢?”
如果君子只是貴族,孔夫子就不會有這樣的反問,因為魯國肯定有貴族,肯定有君子。
《論語》中的君子,應該是有道德的貴族。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仁義道德已經在貴族階層不復存在,臣弒君、子殺父、兄弟相殘屢出不窮,孔子認為真正的貴族應該是有道德的貴族,真正的君子應該是有道德的君子。
也就是說,《論語》中的君子,承載了孔子對當時世界的渴望,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君子不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你是貴族,就應該是有道德的貴族,否則就不配為貴族,
我想,這大概就是孔夫子的意思吧。
上一篇:論語漫談-君子喻于義